天天看點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溫馨提示:本篇文章字數共3178個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回顧曆史,我們總會把唐朝拉出來怒贊一番。但若從中原統一的角度來看,隋朝其實要比唐朝要偉大許多。自漢朝末年到南北朝,中原就一直處于分裂混戰之中,直到581年隋朝建立,中國才再一次迎來了大一統。隻是,隋朝和南北朝的王朝一樣,并不“長壽”,享國僅37年。是什麼緻使了隋朝快速走向滅亡?是因為連年征戰嗎?那為何它能輕松瓦解分裂突厥,卻三征高句麗每每失敗?如果你熟讀《孫子兵法》就會發現,隋朝與高句麗、突厥之間的戰争再次印證那句“上兵伐謀”與“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即兩國征戰,除了武打,還可以謀攻,而且後者更具成本效益。

突厥興起于北魏時期,是漠南漠北的一大強國。在突厥遊牧民族眼中,中原那些以農耕為主的國家無異于“固定的補給站”,是以會經常南下掠奪中原百姓。南北朝時期各國怕出兵攻打突厥會給他人可趁之機,是以對突厥一緻采取容忍的态度,或和親,或進獻大量财物。隋朝與突厥的戰争發生在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1、建國伊始,突厥趁機作亂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在都城大興城即位并定國号為隋。同一年,突厥汗國因政權禅讓問題發生内亂,沙缽略可汗即位,為大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貪汗可汗等小可汗各統帥所領部落分居四面。隋朝統一南北後不再像之前的北周與南陳那樣競相給突厥進獻珠寶美人,态度冷淡很多。這自然引發了沙缽略可汗的不滿。再加上北周千金公主是可賀敦,反複勸沙缽略可汗為北周複仇。這一年,沙缽略可汗同隋朝叛臣高寶甯一起攻打隋朝,第二年四月被隋軍打敗(《隋書》)。五月,沙缽略可汗把五位小可汗也喊上了,和高寶甯一起再次對隋朝發起進攻。這一次,隋軍大敗,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突厥所過之處被掠奪一空。也就是從這裡開始,隋文帝楊堅開始對突厥改變戰術。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2、利用突厥内部沖突,挑起内鬥

達頭可汗掌管突厥西面,是沙缽略可汗的堂叔,對沙缽略繼承大可汗之位一直心存不滿。阿波可汗是前大可汗木杆可汗之子,本是既定的下一任大可汗,是以也與沙缽略可汗互相忌憚。當沙缽略可汗想再接再厲南侵時,達頭可汗第一個唱反調,率部衆傳回西突厥。隋文帝趁機派出與突厥貴族有深交的長孫晟遊說沙缽略可汗的兒子染幹,使染幹謊報說鐵勒部有謀反之心。沙缽略擔心牙賬被襲,隻能回兵出塞。隋文帝以謀略挑起突厥内部的猜忌,為隋朝争取到了休養生息的時機。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3、突厥一分為二,再無法與隋朝争鋒

開皇三年(第三年)二月,沙缽略可汗再次侵擾隋朝北境,隋朝發起反擊,并大敗沙缽略可汗及阿波可汗、貪汗可汗的聯軍。突厥損失慘重。随後,隋朝再次派長孫晟攪亂突厥内部:勸說阿波可汗到隋朝請和。沙缽略可汗本就猜忌阿波可汗,擔心阿波可汗歸順隋朝後自己大可汗之位不保,于是回國後就舉兵襲擊了阿波可汗的轄區,同時廢黜了與阿波可汗交好的貪汗可汗。阿波可汗從隋朝回來後無處安身,于是與貪汗可汗一樣投奔了西突厥達頭可汗。由此,突厥的内部沖突變得不可調和,突厥汗國被分為了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邊互相征戰不斷,隋朝再也不用擔心突厥舉國來犯。開皇五年,沙缽略可汗向隋朝稱臣,此後每年向隋朝進貢。

高句麗政權始于西漢,建立于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内。漢朝以來,高句麗在曆朝曆代中一直隻是中原政權下的一個郡縣。遷都平壤以後,高句麗開始擴充版圖,與北韓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展開争雄,與隋朝的戰争主要發生在隋炀帝楊廣在位期間。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1、少年浸淫權利,為謀尊位掩藏本性

楊廣是隋文帝的嫡次子,早在北周時期就被封為雁門郡公,12歲(父親上位後)即被冊立為晉王。是以說,楊廣早在少年時就嘗到了權利的滋味。不過,相比于哥哥楊勇的率性而為,楊廣很早就會掩藏,為了謀得太子之位長期壓制自己的欲望。對外,楊廣對朝臣恭敬有加,禮節極為謙卑;對内,因為母親獨孤伽羅不喜歡男子有妾室和庶子,為了讨得母親的歡心,楊廣隻和正妃在一起,侍妾隻是湊數,此外還重金籠絡父親寵愛的萱華夫人。楊廣通過欺騙,得到了“仁孝”的好名聲,也赢來了太子之位。直到楊廣繼位後,其一直被壓制的殘暴、驕奢淫逸、個人英雄主義的一面才顯露出來。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2、無視戰場規則,首征失利

大業八年(612年),因為高句麗王高元不守籓禮,隋炀帝楊廣決定征讨高句麗。楊廣首次征讨高句麗,征調士卒有一百一十三萬餘,随軍農夫是軍隊人數的兩倍。因高句麗堅守各座城池,隋軍無法攻下,轉海路進攻,但同樣也打得很艱難。更要命的是,隋炀帝完全抛棄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戰場守則,指令戰場上所有決定都必須聽從自己的調遣,将士不得擅自決定,還下令一旦高句麗投降就要安撫接納不得再縱兵進攻。于是,隋将在做每一個戰事動作之前都不得不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炀帝楊廣,等隋炀帝的回複回來再進行下一步,就算偶有勝利也不能乘勝追擊。這樣一來,高句麗有充足的時間修整反擊,就算失利也可以反複詐降,而隋軍在形勢瞬息萬變戰場上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這一戰耗時五個月,隋朝慘敗,損耗隋軍百萬,資儲器械巨以萬計。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3、朝臣叛亂,二征受阻

第二年正月,隋炀帝第二次集兵力于涿郡,準備進攻高句麗。這時,楊玄感因為受到隋文帝的猜忌,害怕被滅族而決定造反。(《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二:立下從龍之功的楊素死後,隋炀帝對身旁的侍臣說:“假使楊素不死,最終也得被誅滅九族。”)隋炀帝立即密令撤軍。高句麗出兵追擊,殺了隋軍數千人。這一戰,高句麗不戰而勝。

4、國内大亂,三征雖勝尤敗

第三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發天下兵攻打高句麗。隋炀帝仍然禦駕親征,但這次軍隊已經再也征不起來了:帝行幸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繼……斬叛軍者以釁鼓,亡者亦不止(《資治通鑒》)。這時,隋朝民生凋敝已到了國破的臨界點,高句麗也有内亂。隋将來護兒趁機要向平壤進軍,高句麗王因為害怕都城被攻破而假作歸降,但是卻不按隋炀帝的指令入朝,也不放還俘獲的大批隋民。隋炀帝卻非常高興,下令來護兒班師回朝。這一戰耗時五個月,除了高句麗表面一句“低頭納降”,隋朝什麼都沒得到,反而再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是以,很難說隋朝還是失敗的一方。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其實,在高句麗之前,隋炀帝還征讨過臨邑、契丹、吐谷渾和流求,即使打了勝仗也沒能派人接管,隻是徒徒消耗财力民力。後來隋炀帝對高句麗再三發動戰争,更是持續将全國百姓至于水深火熱之中。因為連年征戰,農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百姓困窮,财力俱竭,做順民則忍受不了凍餓和死亡的威脅,做盜賊反而有一線生機。隋朝末年,自隋炀帝首次征讨高句麗時,各地就開始爆發農民起義,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農民起義攻陷城邑。就算隋炀帝下達了“抓獲就斬殺、連坐”等嚴苛懲罰措施,但仍然有更多的農民起義出現。到第三次隋炀帝親征高句麗,各地大量農民起義已經讓隋朝統治系統千瘡百孔,整個王朝走向滅亡。

隋朝:對突厥與高句麗的征戰為何反差巨大

從隋朝與突厥、高句麗兩國的交戰方式與結果來看,兩者簡直天壤之别。隋文帝與突厥間的交戰是從被動反擊開始的,之後啟用長孫晟挑起突厥内鬥,以謀略緻使突厥一分二,再也無法對華夏造成大的威脅,是以極小的成本穩固了國家安全,震懾住了周邊國家。隋炀帝對高句麗則是主動征戰,目的不是收攏版圖,而是要高句麗入朝稱臣。作戰方式更是簡單粗暴:舉天下之兵、傾全國之力連續三年征戰。結果把前朝及父輩積累下來的豐厚遺産敗壞殆盡,把百姓逼上絕路,緻人口銳減到200多萬戶,還留下了嚴重的分裂内戰。總之,隋文帝隋炀帝兩父子真的是用兩國戰事分别演繹了王者“上兵伐謀”與青銅“其下攻城”的不同軍事段位。

參考内容來源:《中國通史》《隋書》《北史》《資治通鑒》《通典》《周書》《如何處理和确定高句麗的曆史定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