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中國電子報記者李佳師
在今年阿裡的雲栖大會上,除了吸引眼球的雲電腦“無影”、機器人“小蠻驢”之外,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事情是,阿裡成立了雲原生技術委員會,全面推動阿裡經濟體的雲原生化。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說,此舉将“讓阿裡雲與客戶坐在同一架飛機上。”王堅為什麼這樣說?此舉又将對未來的雲計算帶來哪些影響?這其中有哪些趨勢資訊需要關注?
雲原生到了爆發的元年?
9 月 18 日,在雲栖大會的第二天日早上,阿裡巴巴宣布成立雲原生技術委員會,負責人是阿裡巴巴進階研究員蔣江偉,此外還包括達摩院資料庫首席科學家李飛飛、阿裡雲計算平台進階研究員賈揚清、阿裡雲原生應用平台負責人丁宇等阿裡技術負責人,組建此委員會的目的是推動阿裡經濟體全面雲原生化,同時将阿裡巴巴10多年沉澱的雲原生實踐,通過阿裡雲對外賦能數百萬家企業,助力各行業邁入數字原生時代。
最近兩三年,雲原生這個詞在業界被提及頻率越來越高,專家表示,2020 年将是中國雲原生的元年。按照 Gartner 預測,到 2022 年有 75% 的全球企業将在生産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
究竟什麼是雲原生?阿裡雲容器平台叢集管理團隊負責人張瓅玶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雲原生不是一個産品,而是一套技術體系和一套方法論,按照這一套方法論和技術體系,使用者能夠更好地讓業務生長于雲或者把業務遷移到雲平台,進而更好地享受到雲的高效和持續的服務能力。
“也就是說,如果你按照這一套架構和思路去做,企業能夠真正發揮雲的彈性、動态排程、自如伸縮等特性,同時也不用擔心被雲供應商綁定,因為遵循的是開放标準。”張瓅玶說。
雲原生産業聯盟不久前釋出的《雲原生發展白皮書(2020)》指出,雲原生是面向雲應用設計的一種思想理念,能夠充分發揮雲效能的最佳實踐路徑,能夠幫助企業建構彈性可靠、松耦合、易管理可觀測的應用系統,提升傳遞效率,降低運維複雜度,其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技術、不可變基礎設施、服務網格、聲明式 API 及 Serverless 等。
2013 年雲原生的概念被提出來,其後在開源社群不斷得到完善,在 2015 年由谷歌牽頭成立了雲原生計算基金會 CNCF,推廣孵化和标準化雲原生相關的技術。目前 CNCF 已經有超過 300 個會員,涵蓋國内外的知名 IT 企業,包括微軟、亞馬遜、蘋果、阿裡巴巴、華為、高通等,發展十分迅速。
目前,雲原生技術形成了業界公認的一系列雲計算技術體系和企業管理方法的集合,既包含了實作應用雲原生化的方法論,也包含了落地實踐的關鍵技術、操作工具。阿裡雲也于近期出版業界首本《雲原生架構白皮書》,詳細闡述了雲原生架構的定義,可指導企業雲原生化的可落地方法論。
對于大企業,雲原生可以充分地利用雲的優勢,讓企業在雲上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收益。對于較小企業來說,通過雲原生可以擷取以往隻有大企業才擁有的計算資源。
擁抱雲原生正在成為全球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共識,《雲原生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 年中國雲原生市場規模已達 350.2 億元,大中型網際網路企業主導雲原生産業發展。
阿裡巴巴集團是從 2011 年開始推動雲原生,在今年成立了雲原生技術委員會,推動整個阿裡經濟體的雲原生化。這釋放着一個重要的信号,就是雲原生從技術、生态、需求等方方面面,現在已經發展進入一個關鍵點,而且是未來雲計算發展的必選方向。
為什麼要和使用者坐同一架飛機?
盡管雲原生能夠帶來巨大的好處,但是企業從傳統 IT 走上雲原生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大型系統的更新與遷移,如何控制好複雜性、控制好大型系統架構的穩定性、控制好技術的風險,從技術體系到人員技能都面臨全線的更新與再造。
就像王堅院士所說,從 in-house 的基礎設施、定制化的平台能力、到通用的雲平台,從 Cloud Hosting 到 Cloud Native,這個過程面臨着巨大的挑戰。2019 年 雙11 之前,阿裡實作了核心交易系統 100% 上雲并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雲原生實踐,讓阿裡和客戶真正坐上了同一架飛機。
雲原生就是用好雲的最好方式,是雲計算之上的再更新,是雲的下一個十年。阿裡巴巴進階研究員蔣江偉表示原因有三:
- 雲原生擁有開放、标準、vendor no lock-in 等美好特性,讓雲計算變得更加标準,更容易獲得,釋放更大紅利,會真正成為如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是真正意義上的雲革命;
- 雲原生讓雲更好用,加強使用者對雲廠商的信任,增強對新技術和上雲接受度,是雲和客戶互動的信任視窗;
- 雲 1.0 主要任務是基礎設施雲化,實作成本層面的更進一步優化。雲 2.0 演進方向将是架構雲原生化,幫助企業提升或創造新的業務價值。
雲原生是雲計算的再更新。目前全球的雲計算巨頭包括微軟、亞馬遜等都在加速推進雲原生。就像任何技術與工具都有優劣、高低之差一樣,如何能夠提供更好的雲原生技術、工具,如何提供更優的方法論,就成為雲計算廠商競争的焦點。
雲計算其實是一個偏實踐的工程技術,其技術成熟需要融合最佳實踐,這也是為什麼阿裡會首先從支撐自身業務開始,通過實踐獲得成功才開始做商業化。
如何在雲計算的下一程進階、下一個十年較量中凸顯出來,目前來看,阿裡巴巴正在從幾大的次元來推進。
據阿裡雲資深産品專家趙林介紹,一方面,阿裡雲加大對雲原生産品家族的研發與開源,進一步豐富其産品家族。公開資料顯示,從雲原生産品豐富度來看在全球亞馬遜排名第一,在中國阿裡雲排名第一。目前阿裡雲提供包括雲原生裸金屬伺服器、雲原生資料庫、資料倉庫、資料湖、容器、中間件、微服務、DevOps、Serverless 等超過 100 款産品。在 Gartner 的 2020 年公共雲容器報告裡,阿裡雲容器産品在 9 項産品評選中排名全球第一。在這次的雲栖大會上阿裡雲又宣布了幾項重大的雲原生産品的更新。
另一方面,阿裡在雲原生生态上加大投入。在合作夥伴方面,此前阿裡雲宣布未來一年投入20億優選合作 10000 家合作夥伴,共同服務百萬客戶,加速百行千業實作數字化轉型;與此同時,阿裡雲也啟動了“雲原生人才計劃”,計劃三年内産教融合進入 300 所高校,新增培養 100 萬雲原生開發者。
另一方面,阿裡全速推進阿裡巴巴經濟體的雲原生化,将這些最佳實踐通過阿裡雲向外輸出,讓更多的企業獲得雲原生的紅利。“是騾子是馬,得跑起來讓别人看得到。”阿裡巴巴這個龐大的經濟體,其 IT 系統複雜度、雙11 交易的高峰值,其要求的穩定性大家有目共睹,它的全面雲原生化,無疑是呈現給社會最好的“樣闆間”。要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将核心業務系統上雲,就如同讓客戶搭乘飛機一樣,如果阿裡自己都不把全部“家當”上雲,又怎麼說服客戶上雲?這就是王堅所言的讓阿裡與客戶真正坐上同一架飛機的真實含義。
而這樣多方推進的目标,按照蔣江偉的說法,就像大規模電網的誕生催生了大量電器的使用,讓電從奢侈品變成日用品一樣,而雲原生就相當于電網的角色,讓雲成為日用品,讓企業業務生長雲、長于雲,幫助企業實作全面的數字化。現在阿裡正在朝着雲原生全速推進。
阿裡雲原生化有什麼啟示
雲原生技術委員會的成立,代表阿裡經濟體 all in 雲原生的決心。從這件事情上我們還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其一,雲原生是一個旅程,它需要持續地去推進。事實上,阿裡雲 2009 年成立, 2011 年開始推進阿裡巴巴雲原生,到 2019 年阿裡巴巴整個核心系統上雲,再到今天成立專門的技術委員會,持續推進阿裡巴巴經濟體的雲原生化,說明雲原生是一個“更快、更高、更強”不斷追求極緻的旅程,它需要從組織形式上、從技術上、人員技能上不斷推進。
其二,雲原生産品的成熟度、雲原生的實踐經驗、技術的先進性、生态豐富度等,會成為使用者選擇雲計算廠商的重要名額。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推進雲原生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盡管基于開放标準、基于開源有非常多的工具可以選用,但是工具、方法論和傳遞等能力差異,在進行遷移過程中面臨系統風險性、複雜度等諸多挑戰,使用者需要全方位的綜合能力,才能夠更好地去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衆多的雲計算廠商都在強調其産品的豐富度、成熟度以及建構生态的原因。阿裡雲擁有國内最豐富的雲原生産品家族,最全面的雲原生開源貢獻,最大規模的雲原生應用實踐,最廣泛的雲原生客戶群裡,緻力于讓全社會邁入數字原生時代。
其三,從雲原生技術演進的方向看,有一些重要趨勢值得關注。“一個主題是全面容器化推進仍将繼續;Serveless化(無服務化)是又一個主題,讓研發運維應用的架構,越來越多地與基礎能力、基礎設施、伺服器解耦,獲得極緻彈性、快速疊代能力;再一個主題是服務網格化,讓使用者能夠更友善地使用底層資源;另外一個主題是未來企業運用資料、運用算法、運用 AI 的能力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新型工作負載,催生雲原生技術發展來适應這個體系。”阿裡雲資深産品專家趙林表示,從硬體層面看,CPU、FPGA、NPU 等異構的硬體,會促使應用架構發生全新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技術與産品。
雲原生被認為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短路徑:
- 其一、雲原生讓數字技術變得唾手可得,降本增效、安全穩定、高可用是最基本的,幫助企業利用資料資訊改變或極大拓寬商業賽道,是企業赢在未來的關鍵;
- 其二、雲原生可以重塑軟體整個生命周期,提升架構靈活性。典型的阿裡 雙11 可以同時頂住流量型和時延型業務,正是得益于雲原生可以降低類似業務的研發成本和技術門檻,讓架構具備更高可用,在業務側快速産生價值;
- 其三、雲原生可提供一套開放标準的技術體系,讓人才可以不受平台限制充分流動,職業技能正向累計,人才池足夠大,更加有利于企業招聘。
雲計算發展的新拐點已至,雲原生将極大地釋放雲的紅利,在這一個新技術浪潮到來之際,唯有擁抱,才是最好的選擇。阿裡雲已做好準備,成為這波技術浪潮裡的引領者和定義者。
“ 阿裡巴巴雲原生 關注微服務、Serverless、容器、Service Mesh 等技術領域、聚焦雲原生流行技術趨勢、雲原生大規模的落地實踐,做最懂雲原生開發者的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