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P9+的高階營運到底怎麼做營運的

作為一個初階的營運,時刻在想高階的營運在想什麼,有幸與以營運著稱的公司的P9+進行了一次思想上的交流,在整體上也驗證了一些我最近想的事情,一個營運如何才能從未高階的營運,關于這次的交流大概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總結,每一個方面相差不多。

營運的相關手段和節奏

為了達成一定的業務目标,我們會制定相關的營運計劃和營運的節奏,在營運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注重管道、内容、活動和使用者的幾個方面的營運,如果單獨的提升某項名額,則不會出現邏輯上的營運手段,如果是一個産品方面整體的營運,特别是從零到一的産品,特别要注重營運的邏輯。一個新産品的第一步,除了找到種子使用者,打磨完産品之後,要知道第一步做的什麼,第二步做的什麼,最終會做到什麼結果。再聊各自做的事情,我說到之前做的一個産品,在産品出來之後去找行業的大V做背書。然後大佬就問我,你找行業大V做背書的目的是什麼?對于你以後的營運有哪些幫助。講真的,當初找大V做背書,目的很簡單,就是有人幫忙站台,而且可以增加一些注冊使用者進來,通過這麼交流一番,發現自己想的太淺薄了。在整個營運流程下,每一步都是有價值的,而不是為了做點事情而搞點營運的手段。

使用者的調研

關于使用者調研,我們常用的手段發問卷和使用者訪談,以及自己的使用者分層的設計,而在某些問題的名額劃分上,容易出現一些沒有用的名額。比如對于一個産品,大家可能會對使用者的職業生涯的年齡層上進行劃分,我們當時也做了年齡的劃分,無非就是在這個行業中從業人員的入行時間确定使用者在那個層次,這個名額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與自己的主要業務目沖突。時間分布上的目标,沒辦法确定使用者的背後的PV價值,隻有按照PV或者UV進行劃分才能符合業務目标的發展。

産品分析

說到競品就是一個比較頭疼的事情,為了做好競品分析,我們會對比競争對手的功能,競争對手的宣傳管道等方面的内容,這些東西還是太淺薄,不足以讓自己了解整個環境,讓自己營運好産品。對自己産品要清楚産品對于客戶的價值是什麼,産品有那些功能,這些功能怎麼用,在什麼場景下可以使用。不光對自己産品要如數家珍,對比競争對手的産品也要搞清楚,增加一個橫向的對比,才會有較高的勝算。而且在做營運計劃的時候,才會有針對性的進行,而不是對于市場有一個一知半解就開始做營運。如果僅僅是搞明白了自己産品而沒有搞清楚競争對手的産品,對于一個營運來講是不合格的。

資料分析

問題的解決永遠是工作中的首要,而問題的解決不隻是靠自己的猜測,需要有相應的資料來支撐自己的解決方案。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時候要注重資料的采集,要有基本的資料分析能力,商業邏輯的推理,在資料分析的時候首先推崇SQL+python or R的組合,其次推崇tableau或者power BI等資料工具,最下層的才是Excel表格。不過也無所謂了,隻要能夠解決問題,用什麼工具都行重要的還是分析問題的思路,大緻思路如下:問題界定、問題拆解、提出假設、分析驗證,最終才是結論的呈現。

業務邏輯

普通的營運與高階營運最大的差距在于業務的sence,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隻關注眼前的目标或者腳下的路,而他們在做好本質工作,做決定的時候都是依靠商業邏輯來判斷的。做一個營運的方案或者技巧,首先要清楚對于整個營運對于整體的業務有什麼幫助,要投入多少的資源,會帶來多少的價值或者對于未來有多少的價值。整體聊下了感覺,任何的營運的手段和營運的技巧都是依附于業務來做決定,一切手段都是為了提升業務的價值,也就是通過業務邏輯倒推營運邏輯!這也就是為什麼行業的營運越來越重要,反而華麗的資料,營運技巧在某些時候并不重要,隻有對于行業有較深的了解,未來的路才會走的更遠。

文章來源:營運官張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