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的時候,中國國内剛剛結束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争,在此之前,國内的土地也并不平靜。可以說,自從西方侵略者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朝的大門,中國就長期淪陷在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後來,随着滿清政府轟然倒塌,中國又深陷于山河破碎,軍閥争霸的戰亂之中。
在1945年日本侵略者終于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國内的社會各界情緒都以反對戰争為主,全國上下都受夠了戰亂的日子,希望能夠休養生息。在這種情況下,共産黨與國民黨在重慶進行了談判,共同簽署了和平協定,約定不再擅自開啟内戰。可惜的是,蔣介石政府并沒有遵守這份協定,在短短一年之後,他迫不及待的開啟了内戰。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八年的抗日戰争與共産黨的聯合抗戰,使得國民黨内部的低級軍官和戰士們,大多與我黨的革命戰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且當時反對戰争的情緒并不止在外界蔓延,在國民黨内部,也有許多人是不希望開啟内戰的,畢竟大家都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一旦戰争開啟,沒有誰能夠逃脫。是以,在解放戰争時期,有近300名國民黨軍官轉投我黨的懷抱,這其中就包括張治中将軍。
張治中将軍原本是蔣介石的嫡系。在全面抗戰開始之前,蔣介石原本是打算先對我黨進行圍剿,再考慮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事情,這時的日軍占據我國東北數年之久,最終,在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的威脅下,蔣介石才被迫同意國共合作,聯合抗日。而在西安事變時期,正是由張治中護衛蔣介石的安全,由此可見,蔣介石有多信任張治中。
盡管在這一時期,張志忠将軍是我黨的敵人,但是,在抗戰時期,統帥湖南省軍政的張治中與我黨配合默契。在當時,共産黨手中的物資極為緊缺,尤其是武器裝備和藥品等,而張志忠利用自己作為湖南省主席的地位,長期為我軍供應這些重要的資源。正是由于有這樣優秀的國民黨将領與我軍高度配合,抗日統一戰線才能有序的進行下去。
正是有這樣的共同作戰的經曆,在抗日戰争結束之後,張治中将軍始終不願意執行蔣介石内戰的方針。盡管他始終堅持自己消極避戰的态度,但是蔣介石并沒有是以而表達對他的不滿,在稱呼他時,依舊稱字而不稱名,對于當時的時代,尤其是相對守舊的國民黨來說,這是一種表達親密的方式。
在蔣介石政府最終敗退之前,張治中将軍盡管十分欣賞共産黨,但始終堅守自己的立場,在最後一次國共談判的時候,我方派出的是周恩來總理,而國民黨方派出的,正是張治中将軍。事實上,他們兩人在此前的多次國共和談中都有過交流,雖然立場不同,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不過,兩人都沒有因私情而耽誤大事,張治中将軍依舊為國民黨的利益而盡力争取。
在談判破裂後,張治中将軍終于無法忍受國民黨政府,他最終沒有跟着蔣介石撤退往台灣,而是投向了新中國的懷抱。不同于很多國民黨進階将領是迫于形勢才放棄國民黨,張治中将軍從很久以前就與我黨十分友善,正是出于家國大義,和對共産黨行事作風,上司理念的認同,才選擇了新中國。盡管蔣介石上司下的國民黨有着妥協和政治腐敗等種種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國民黨中也有許多優秀的愛國将領,最終回到了人民的這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