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不起,“新基建”或許對機器人幫助不大

“新基建”一次性按下了七大領域的加速鍵,一夜之間許多行業都為自己打上了“新基建”的标簽,說也有趣,仿佛每個公司都有先見之明。

無論是“真”還是“蹭”,新基建确實為許多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化劑,但也有例外,比如近兩年本就“風頭大盛”的機器人行業,即便在“新基建”政策的覆寫範圍内,但或許其幫助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智能相對論”在與一些機器人企業交流過後,這似乎也是他們的普遍認知。

01“新基建”之下機器人有發揮,但更像“邊角餘料”

機器人的熱度,從資本投資情況能夠略知一二,僅今年2、3月份不完全統計,機器人賽道的融資數量就超過20起,融資規模達到數十億。

質疑,同樣也在機器人行業中上出現過,很多人認為許多所謂的“智能機器人”其實都是“智障機器人”。

例如,去年日本一家機器人酒店,就因為各種事故頻出,最終解雇了所有機器人。又例如曾在網絡上大火的一個視訊,一個大媽在銀行辦理業務,因不滿辦事效率,與大廳服務機器人展開了一場“對話”,機器人的态度卻引得大量吐槽。

“是以,機器人行業其實近兩年一直在遭遇“拐點”,向上或是向下,每年也有所謂的風口,像此次新基建也好,疫情也好,對于機器人行業也是個拐點,但要說起決定性作用談不上。”一位任職于配送機器人企業的PR告訴“智能相對論”。

那麼“新基建”作用于機器人行業,主要能展現在哪些方面?對此,超能機器人CEO肖湘江對“智能相對論”表述了他的看法。

1、傳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

“新基建”下,無疑将會誕生更多新的應用場景。

“在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方面,比如新能源充電樁,現在都是固定式的充電樁,如果我們可以将機器人與充電樁結合,像手機充電寶一樣,使充電樁也可以移動化,有沒有可能解決目前充電樁建設數量不足,或是難以尋找的痛點?”肖湘江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移動充電樁隻是一個應用方向,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市等諸多領域或許也有機器人的發揮空間。

2、服務于基礎設施的機器人有需求

“新基建”發力的七大領域,像特高壓、城市交通所引發的建設需求更新,将為機器人帶去一定增量。

“新基建發展特高壓,那就會建設很多特高壓線路,未來巡線的需求肯定會大增,這對于機器人是一個機會,在大資料方面,也會建設更多資料機房,巡查、檢測都用人力,成本太高,這些地方就能用到安防、安保機器人。”

那位配送機器人企業PR舉了個例子,“疫情期間,我們将配送機器人加上消毒、清潔的功能,并且做了實地投放,在使用機器人以前,一棟樓需要配備5名保潔阿姨,一天6次的來回打掃消毒,而在機器人進場後,三台機器人就能包幹所有的事情。”

特定時期下,機器人适時的展現了自己的價值。

3、直接受益于新基建帶來的技術推動

5G、大資料、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在“新基建”的推動下,當然也有些直接助力。

在肖湘江看來“目前雖然我國在資訊通信領域有比較長足的發展,但無論在通訊、雲端算力等方面一直還存在較大瓶頸,在5G這些項目落地後,就給遠端機器人提供了一個很大的舞台,如遠端醫療這類。”

電子科大機器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洪接受中新社報道時同樣提到受“中國人力成本偏低”等傳統觀念影響,傳統制造業與AI結合後的顯性終端産品服務型機器人一度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此次疫情催生的“無接觸服務”讓服務機器人市場發育度迅速提升。目前5G商用正加速推進,這将進一步促進服務機器人“上雲”。”

“但整體來說,其實“新基建”對機器人更像是“邊角餘料”,畢竟核心滲透的領域并不是機器人。”最後肖湘江這樣總結。

可以看到,其實行業人士的看法與媒體、專家們是存在一些分歧的,至少“興奮度”遠不如外界是以為。

02“新基建”的機會在那些還差臨門一腳的企業

“對于企業自身而言“新基建”的政策紅利,作用當然也會有,不過更多的可能是展現在那些離市場化還差臨門一腳的企業身上。”有行業人士告訴“智能相對論”。

至于為什麼?其實“新基建”的作用或許與此次“疫情”有些類似。

那麼,機器人行業為何會在疫情期間迎來拐點?智能相對論認為主要在于兩個方面。

1、疫情完成了市場教育

都知道想要改變一個人或某個群體的生活習慣、社會習慣有多難,但在疫情來臨時,又顯得多麼輕而易舉。

就像家電市場,疫情期間,消毒櫃、洗碗機、除菌洗衣機等家電産品悄然走俏,據蘇甯釋出的報告顯示,疫情期間,蘇甯平台多款健康除菌類家電銷量增長超200%,其中,消毒櫃銷量同比增長205%,洗碗機搜尋量同比增長283%,壁挂新風及新風系統同比銷量增長304%。

機器人市場同樣如此,受病毒傳播模式影響,大量密集接觸類工作讓機器人價值得到展現,像上面提到的消毒機器人,除了替代人工提高效率,更能避免交叉感染,降低風險。

進而讓機器人在醫療、配送、巡檢等方面大顯身手,即加深了市場對機器人行業潛力的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機器人産品在需求端的推廣與落地。

2、供給側的缺乏,讓機器人登上舞台

另一方面,機器人的上台或許也是“無奈”。

“怎麼說呢,應該也是供給側真的太缺乏,有什麼就用什麼,于是一下就被推向了一線。” 超能機器人CEO肖湘江也認為機器人在疫情期間突然爆發有一定的偶然因素。

不過,在另外一次元,機器人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紮實,疫情下帶來的拐點既是“無奈”,也是“有理可循”。有句調侃的話是這麼說的,“想要成為風口上的豬,你先要站在風口上”,在機器人身上正好得到展現。

為什麼是那些還差臨門一腳的企業呢?那位不願透露資訊的企業PR認為。

首先,機器人本身還算是一個比較新的行業,對于已經在行業裡實作量産化、實作了服務閉環的企業而言,“新基建”和“疫情刺激”帶來的最多是從1到10的增量,而對那些有初步量産化能力,但還沒有完善服務閉環的企業而言,就是從0到1的質變。

其次,機器人行業的考驗與大多數行業一樣,即有沒有“長期價值和短期造血能力”。

長期價值決定企業能走多遠,短期造血能力決定企業能不能走下去,說白了就是錢,很多企業都是倒在了半路上,而新基建也好,疫情也好所帶來的市場需求,正好可以幫助這些企業完成短期造血能力不足的這個問題。

總的來說想走下去,機器人企業最需要把握三個方向,一是新技術的錨點、二是依附産業的痛點、三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

“智能相對論”看來,第一點機器人行業本身是具備的,第二點在疫情期間這個問題被放大了,第三點就是新基建可能為機器人行業帶來的變量。

加上業内人士的分析,也就了解了為什麼“新基建”的機會在那些還差“臨門一腳”的企業身上。

03總結

“降本增效”是機器人産品的核心價值展現,機器人企業想要長久的走下去,還是要讓市場看見相應的價值,“僞智能”的帽子就是因為看不見價值才被提出,而“新基建”等因素,最終也隻是外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