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車站:八英裡社群。

公交42路和76路的終點站是成都老客戶心中的藏寶圖。
以石油路八裡社群為發源地,與文德路、桃榆路、雙建路、新豐路、益福路、宜福巷交彙處,成長成都東北門獨特的美食脈絡。
激起舌尖的香氣從街道飄到街道的盡頭,從清晨的噪音開始,落入深夜的燈光中。無論是點頭還是鄰裡的朋友,您都會發現一家具有歸屬感和幸福感的老店。
1
住在八裡小區,就是住在美食天堂
綠樹成蔭的街道,數百米兩旁林立着大大小小的亭子,用不斷上升的煙火來消除人們的疲勞,用美味的地面氣體尋找志同道合的食客。
新風路
牙齒餐
新風路2号
吃牙、吃牙祭,新裕樓是附近居民家常菜,朋友三四吃飯或客人吃飯,是這三家老川餐廳的首選。
要說每一個代表作品,牙米泡菜是每一張桌子的點,吃的豆茄和水晶粉是無數人心的愛,而辛溢樓則是第一個首當其沖的王肋骨。
臨沂人炖雞面
新風道2号,附1條
從學生時代一直吃到現在的老店,然後用來在放學前吃一碗雞肉面條,用泡菜洗澡。現在每天24小時開放,是附近居民熬夜或太早的選擇。
炖雞條、雞湯飯、雞雞三大标志,味道是當地老店的味道。
重慶萬傑老火鍋
新風路16号
八裡是社群經典代表之一,開了很多年的老火鍋,生意一如既往的火爆。在以火鍋聞名的城市成都,其家族的優質腹部和辛辣的牛肉吸引了一個小胃。
喬喬農夫烤魚 - 三江烤魚
新風路42号,新風路48号
這兩家店都是鬼食代表的八裡社群,同樣是以烤魚為主的老店,每家都有生意火爆的秘訣,小編如三江烤魚燒烤、農夫烤魚幹鍋。
文德路
字元串到小兩個字元串
文德路1号26号
這家小街店,成都合格在網紅串。
它用鹽做幹弦,吃飯和菜肴的食譜比其他商店更特别。以前喜歡在大壩裡結束一碗冰粉,用繩子吃。
雖然是賣琴弦的商店,但其家族的酥脆肉、腦花、幹火鍋粉和去骨磨雞爪,深深地俘獲了美味口感的心。特别推薦用于其家用炸肉,不木不幹,酥脆,三種碟子可自由組合。
樂山雛雞
文德路14号
位于這個美食集聚地的八裡小區,這隻樂山雞以口感好、口碑好,成為了土着人民心中不會忘記的小店。
開業8年,無骨鳳凰爪一直是其小鎮店鋪的瑰寶。熱情的阿姨在客人選擇好菜時,會問一個:"吃冷鍋還是火鍋",走得更多的時候,阿姨和老顧客之間形成了默契,吃什麼,怎麼吃都在心裡。
正宗的烤龍鴨
文德路38号
夫妻經營小店很多年了,很多回頭客,烤鴨、牛鴨和鴨腸都是這家店的特色,住的周圍居民一般都是自己帶鍋來包的。
桃子路
困惑的兔毛蔬菜
桃子路91-93号
迷惘兔的主要自诩菜,第一次大部分人不讀店名,新鮮辣迷兔是店裡必點的招牌菜。
竹筍青椒雞
桃子路121号
八裡小區有兩隻竹筍青椒雞,一隻在桃園路,一家在文德路,都是著名的老店。
人行道不大,一到吃飯點,排隊收拾人群。青椒雞和青椒雞混合的味道很好,喜歡哪一種根據個人口味。
教師朋友路
牛王的廟面
石油路
在牛王寺的十字路口開門,一步步走進了分界朋友路的瞄準,一排長凳下的路标不太明顯,早到上學的時候,總會在這裡喊一碗面條,暖胃還暖暖的心。
太陽河油脂腸
石油路16号
八裡真正資質的飛亭,之前導航無法搜尋,現在搬家的位置、品味和業務還是一如既往的生意。
對于那些在這裡吃飯的人來說,他們必須訂購土碗中标志性的紅色燃燒脂肪腸。脂肪腸非常有彈性,沒有魚腥氣。用一個炖菜,每人15元,一頓家常菜吃得舒服。
桃源街
潘二妹兔丁
桃園街220号
從小吃到大店,其家開了20多年,潘二姐依然如此随和熱情,即使搬回家,無數老食客還是會來收拾行李。
就是這樣一家自制的鹵素店,用一隻經典的辣兔,孕育了無數人的青春。
陳城面館
桃園街2号
這是華西中學的校外小食堂,關着無數師生的心聲。
在充滿生機的老街上,喊着一碗熱氣騰騰的辣椒醬面條,和學生們圍坐在小桌子和椅子旁,那種簡單的幸福感令人心滿意足。
義福路
公園老五惠人餐廳
19 Ifo路與10 1-2層
它的家族實在算是八裡區最資深的老名,從60年代開張的沙河電影院旁邊搬遷到現在的彜府路,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老成都。
吃了很多年,我仍然忘不了美味的冷牛肉和蒸牛肉。
黃金鹵素面
東夷花園區旁
住在逸夫路的朋友大多吃過這種肉面。老地方,老工藝,老味道,當生意好的時候,直接長凳的時候桌子。它的鹵素面條最特别的是,老闆會添加清真雞蛋,豌豆和秘密泡菜來制作澆頭。
2
這些地标,留下了無數人的青春記憶。
八裡莊火車站建于1952年,曾經是成都最大的物流樞紐,擁有自己的軌道,火車直接進入倉庫。當時可謂成都的經濟重心,風景秀麗,熱鬧非凡。
那一年的省級機械化工程公司宿舍、老式住宅樓面臨拆遷重建,不知道幕後有沒有朋友住在這裡?
東北部最大的蔬菜市場,在八英裡的市場上有300多個攤位,提供的價格遠遠超過市中心的高價。
街口的老茶館支撐着八裡小區的生活,老朋友們聊着喝茶,吹着農場的門陣列,打牌,談笑笑,充滿了強烈的人情味。
那些在實驗國小裡笑着玩的,都離得很遠,當年的小朋友們會記得他們的出現。
騎着巨人去華西中學的少年,已經成為絕版的記憶。
避風港,快三秒如傳統奶茶店,一路陪伴着學生長大。
老師們的嚴厲在周末老師們補課時回蕩在他們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