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世民為了避免逼宮父皇的罵名,讓尉遲敬德帶兵進宮“保護”李淵。李淵面對尉遲敬德血淋淋的屠刀,先是被迫冊封李世民為太子,然後又主動退位為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後,把李淵軟禁在宮中。李淵失去了自由,但是享受着優渥的物質供給。李淵要錢,李世民就給錢。李淵要美女,李世民就給美女。李淵要美酒,李世民就給美酒。我們去讀一讀正史記載的李淵退休生活,就發現老頭兒沒事就開歌舞酒會。
說起淩煙閣,大家肯定會想起二十四功臣。淩煙閣功臣是李淵死了8年之後設立的,在李淵活着的時候,淩煙閣就是李淵的歌舞酒會舉辦地。史書記載李淵常在此開歌舞酒會的史料,李淵的退休生活,除了美酒之外,還有美女作陪。

李建成劇照,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淵退休之後,流連花叢,結果生出了滕王李元嬰和常樂公主等小王爺和小公主。李世民在物質上滿足李淵對金錢和美酒的需求,在娛樂上滿足李淵對美女的要求,但是不敢給李淵自由。李淵被軟禁在宮中,成了混吃等死的太上皇。
現在問題來了:“李淵的退休生活,要錢有錢,要美女有美女,要美酒有美酒,就是沒有自由。這樣的晚年生活,李淵會感到幸福嗎?”
筆者的個人觀點認為,李淵九年太上皇生活,前四年不幸福,後五年會感到很幸福了。
李淵劇照,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淵和李世民,在治理國家的理念上,存在着很嚴重的路線沖突。李淵治國,走的是霸道。李世民治國,走的王道。霸者富士,王者富民。李淵想把士大夫集團喂飽,如他們去管理百姓。李世民則認為,讓老百姓富起來,他們就不會造反,大唐的根基就穩固了。
李淵在武德朝,把親戚都封了高官顯爵。李淵登基之後,大規模冊封本家親戚為王爵。李淵冊封的郡王,加起來有幾十位。這件事情,典出《新唐書.宗室列傳》,原文是:“于是唐始興,務廣支蕃鎮天下,故從昆弟子自勝衣以上,皆爵郡王。”
李淵除了大封王爵之外,還滿世界任命官員。武德朝到處是王爺和官員。李淵制定的律法非常嚴苛,基本上沿用了隋文帝的《開皇律》。《開皇律》是出了名的嚴苛,連隋炀帝都看不下去,廢除了其中的好多嚴刑峻法。
隋炀帝劇照,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淵的治國理念,姨父隋文帝一樣,也是“外儒内法”的霸道。李世民的治國理念,則是寬刑省法的王道。李世民認為,隋文帝的霸道,無法讓老百姓真正臣服。李世民想藏富于民,讓老百姓真心擁戴大唐。
李世民掌握權柄之後,馬上就大規模否定李淵的做法。李世民說了一句“朕君天下以安百姓,不容勞百姓以養己之親”,就把李淵冊封的五十多位王爺降等了。
李世民說了一句“官不在多,而在得人”,就把李淵任命的官員大規模裁撤了。《資治通鑒》記載,經過李世民的裁撤之後,唐朝朝廷(不包括地方官)隻剩下600多人。
隋文帝劇照,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世民廢除了《武德律》,制定更加寬松的《貞觀律》。李淵曾經下诏,勒令天下的僧尼道士還俗。李世民一上台,就把這道诏令廢除了。
李世民廢除了李淵的《沙汰佛道诏》等一系列诏令,擺明了是要與李淵的霸道背道而馳。李淵看着兒子否定自己的律法和诏令,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即便是李世民給他金錢和美女、美酒,也不能讓他感到幸福。
李淵肯定認為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路線,李世民的路線肯定會亡國。在李淵憂心忡忡的時候,大唐朝卻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時候的李淵,心情很複雜:“二郎的路線對了,就證明我的路線就是錯的。二郎的路線錯了,我建立的大唐社稷就玩了。”
李世民劇照,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心情複雜,卻無可奈何的李淵,就算是有美女美酒,也不會感到幸福。李淵心情的轉折點,出現在貞觀四年夏天。大唐将士萬裡遠征,不僅擊潰了突厥鐵騎,還活捉了颉利大可汗。
早年的李淵,曾經向突厥稱臣。李淵從起兵的時候開始,就不得不向突厥納貢。武德七年的時候,李淵面對南下的突厥鐵騎,一度有了放棄長安,遷都襄陽的想法。
李淵聽說李世民活捉了颉利大可汗,徹底解決了突厥問題。李淵才明白,自己的霸道錯了,二郎的王道才是正确的路線。
《資治通鑒》記載,李淵在淩煙閣開了一次歌舞酒會。李淵把所有的皇子和公主、郡王、驸馬召集到淩煙閣,為二郎開慶功會。李淵親自彈琵琶為二郎伴奏,李世民則是翩翩起舞,為父皇助酒興。
酒酣耳熱之際,李淵說了一句千古名言:“漢高祖有白登之恥,到死了沒能報仇雪恥。我早年被迫向突厥稱臣納貢,卻在有生之年,目睹二郎為我報仇雪恥。我的兒子,比劉邦的兒子有出息。”
淩煙閣酒會之後,李淵可以放心退休了。李世民和父親的關系,也緩和了許多。李淵目睹大唐國力蒸蒸日上,再加上有長孫皇後居中調停李世民和父皇的沖突,李淵最後五年的生活,真的是蠻惬意的。
舉個例子,貞觀八年,長孫皇後送了一件親手縫制的衣服,給太上皇李淵穿。李淵請李世民和長孫皇後喝酒,并且說:“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自從淩煙閣酒會之後,史書對李淵的記載,基本上就是歌舞升平“極夜方罷”。李淵見到兒子有出息,過了五年幸福的晚年生活,于貞觀九年駕崩。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托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