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下“出圈”的RPA,會成為風口上的豬嗎?

科技雲報道原創。

減薪、裁員、轉型,成為疫情發生後,許多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然而,一個冷門的技術領域——RPA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即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卻因疫情的爆發而加速“出圈”,成為投資者眼中新興的風口。

疫情下“出圈”的RPA,會成為風口上的豬嗎?

2019年上半年,RPA還是個冷門領域,整個國内的To B市場沒有太多人了解RPA。直到疫情爆發,RPA技術成了疫情防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上海,RPA技術被投用到疫情期間的市民熱線工單進行中。

據上海大資料中心回報,市民熱線每天産生近萬條工單,人工處理平均4分鐘一條工單,一人一天最多能解決150條左右的工單,處理壓力很大。

在雲擴科技的RPA機器人“上崗”後,通過模拟人工進行複制、粘貼、點選、輸入等操作,處理一條工單,僅需30-40秒左右,工作效率提高了近7倍。

同樣,在疫情期間,負責每天電話“查崗”社群居民健康情況的,除了社群從業人員,還多了RPA機器人的身影。

在來也科技推出的“RPA+外呼機器人”解決方案中,社群從業人員可以對小區居民,尤其高危群體(疑似病例、醫學觀察人群)進行逐個電話外呼,并快速整理和上報居民健康資訊。

其中,RPA可以輔助從業人員處理:篩選首次回訪号單、二次回訪号單、電話回訪、記錄并統計回訪結果等日常工作,并自動形成報表,發送給社群相關人員,大大緩解了從業人員的勞動強度。

不難發現,RPA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通過機器人代替人工,自動化的完成任務,進而解放勞動力,優化工作效率,減少人力成本。

在全球經濟下行的當下,企業對高效率和低人力成本的渴望格外強烈。

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RPA會突然“爆紅”,而這種炙手可熱,率先反映在資本層面。

l 2020年2月24日,來也科技宣布完成C輪4200萬美元融資

l 2020年3月16日,雲擴科技完成B輪融資,累計融資規模超過4500萬美元

l 2020年3月,國外RPA廠商Ripcord宣布完成4500萬美元B輪融資

據業内人士消息,4月份也即将有RPA企業完成融資。

疫情下“出圈”的RPA,會成為風口上的豬嗎?

老樹開新花國内RPA市場爆發

其實,RPA并不是一個新技術,在國外發展已經近20年。如果要追根溯源,RPA始于微軟内部檢測軟體bug的軟體流程自動化技術。

但是RPA大規模的商業化落地,則是在2012-2015年,以UiPath,Blue Prism,Automation Anywhere(簡稱AA)為代表的國外RPA企業,将目光轉向了企業級的業務應用場景。

相比國外,中國的RPA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

2015年前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開始在中國區使用 RPA 産品,首次将RPA的概念帶入中國。

國内第一批RPA創業公司,基本在2017年後出現,如:藝賽旗、弘玑 Cyclone、雲擴科技、奧森科技(已與來也科技合并)等。随後,阿裡雲、京東雲、平安雲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場。

2018年下半年起,中國市場的RPA需求開始爆發。據HFS Research的研究資料,2019年中國RPA市場規模是17億元人民币,預計2022年将增長到31億元人民币。

如對标全球市場,2018年,RPA全球市場規模為17.14億美元,近三年的年增速均超過 50%。

HFS Research預計,到2022年,RPA全球市場規模将達到43.08億美元。

從行業應用而言,目前大部分RPA廠商已為銀行、保險、證券制造、能源、零售、電商、電信、媒體等多個行業提供解決方案。

事實上,根據RPA的特性,隻要所在的行業存在簡單重複、具備規則的業務流程,就能使用RPA來替代人工。

換句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可RPA。随着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未來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RPA市場。

疫情下“出圈”的RPA,會成為風口上的豬嗎?

AI加持RPA拓展邊界

最初的RPA技術,隻是模拟人的手去完成各種操作,是以仍需要人事先為其設計好需要執行的流程規則。

然而,OCR、NLP等AI技術的加入,拓展了RPA自動化的邊界。

NLP技術就像機器人的大腦,可以處理有關邏輯判斷與分析的工作;OCR技術就像機器人的眼睛,可以将實物檔案或圖檔上的資訊,轉化為結構化的資料;語音識别技術就像機器人的耳朵,可以識别各種聲音資訊;語音合成技術則是機器人的嘴巴,可以“說話”。

有了這些能力,在RPA編輯器的流程設計環節,就可以通過錄屏的方式記錄人的操作。

然後讓機器人自主學會操作的步驟,再通過功能子產品拖拽的方式排列組合出複雜的操作,快速完成流程設計。

更進一步,還可以讓機器人自主發現企業中可優化的流程,并一鍵建立流程,幫助企業更快更準确找到能降本增效的自動化高潛場景。

引入AI技術後,RPA正在變得更智能,運用範圍更廣,也能承擔更多複雜的業務工作。

事實上,很多AI企業已經把RPA技術運用在AI産品中了,如:對話機器人、客服機器人、财務機器人等等。

反過來,RPA廠商也會通過部署NLP, OCR等AI技術,來增強RPA産品能力,提供更為完善的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趨勢下,AI企業與RPA廠商,目前已形成難分難解的競合态勢。

AI企業的“AI+RPA”模式,是在自研AI技術的基礎上,讓RPA更好地串聯公司原有業務。

RPA企業的“RPA+AI內建”模式,則是在已有的RPA平台上,內建合作方的AI能力。

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還未可知。畢竟,誰也沒有能力把兩種技術都完全吃透,技術的積澱需要時間。

不可否認的是,RPA已經成為AI技術落地重要載體,RPA+AI的模式一定會成為RPA産品的常态。

疫情下“出圈”的RPA,會成為風口上的豬嗎?

RPA盈利難關鍵在于标準化

雖然RPA企業受到了資本的熱捧,但是在短時間内能否盈利,仍受到人們的質疑。

以這個賽道中唯一上市的企業BluePrism為例,根據其2019年的财報(截止2019年10月31日),全年收入為1.01億英鎊,但銷售、管理、研發等支出費用1.82億英鎊,虧損高達7820萬英鎊。

而從2016年至2019年,其财報一直顯示處于虧損狀态。

德勤在一次調查中發現,在使用RPA的400家公司中,30%-50%的RPA項目在一開始便失敗了,63%的RPA項目沒有按時傳遞。

定制化程度高、難以規模化,是現階段RPA項目最大的痛點。

由于每一個企業的需求千差萬别,RPA業務其實更像咨詢業務,在為每一個企業做定制化服務。

RPA服務商要想服務好一個行業,做成通用化産品,需要大量時間的積累。

但是,具有可複制性的方案,才更容易實作産品的标準化,進而實作規模效應。

是以,能否将産品做到标準化、規模化,成為RPA行業潛在的準入門檻。

此外,這個産業仍處于初期階段,項目失敗率高、售後維護頻繁,也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Genpact首席數字官Sanjay Srivastava曾表示:“在這個行業工作5年的時間裡,在1000多個企業的機器人部署中,鮮有成功案例......機器人在工作中需要不斷的管理和維護。”

随着AI技術的加入,RPA行業的準入标準進一步被拉高。今後,在AI能力上的差距,将直接決定着RPA服務商能走多遠。

總體而言,如何解決通用場景和産品标準化的問題,建立RPA和AI能力的護城河,将是RPA行業下一步競争的關鍵。

【科技雲報道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科技雲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