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基建狂潮中:區塊鍊處于什麼位置?

雲栖号資訊:【 點選檢視更多行業資訊

在這裡您可以找到不同行業的第一手的上雲資訊,還在等什麼,快來!

本輪數字基建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些什麼?區塊鍊又将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并如何發展?碳鍊價值有幸邀請到了國盛證券區塊鍊研究院院長宋嘉吉、螞蟻區塊鍊進階架構師吳方、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區塊鍊進階研究員和濤,就這些問題作出分享和讨論。

數字基建狂潮中:區塊鍊處于什麼位置?

Q1:前一輪基建的重點,是高鐵、高速公路、房地産。基礎設施的搭建促進了物流業、網購等新興行業的發展,并直接塑造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前一輪基建相比,這一輪有什麼不同?數字基建指向的未來圖景是什麼,可能促進社會往什麼方向發展?

宋嘉吉:整體來看,今年海外經濟比較動蕩。在國内要提升内需的情況下,國家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着重強調了通過新基建的建設來拉動新老經濟的轉型。

在過去幾年,我們的基建是以房地産為主線,房地産是周期之王,拉動整個上下遊,包括建築建材、家電,鋼材大宗品等産業鍊的發展。另外一個是過去幾年以公路、鐵路、基礎設施建設為方向的投資,像鐵路每年8000到1萬億的投資,量也比較大。

随着房地産經濟逐漸到頭,公路交通建設逐漸完善,這一輪以5G為核心的網絡網際網路層面的建設逐漸拉開序幕。跟3G4G相比,5G着重強調了三點:高速率、低延時和萬物互聯。這三點分别對應了我們目前的高清視訊、AR和VR大容量的應用,以及像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對延時要求比較高的應用。

未來我們生活将越來越線上化。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了像娛樂、購物、差旅等開始線上化,下一步我們的生産生活也會轉向線上,在轉向線上的過程當中,就需要建立節點與節點之間的信任,節點可能不僅包括人,還包括物。這就需要區塊鍊用它不可篡改的特性來連接配接節點,搭建信任。

如果從來長遠展望,我們會在虛拟的數字世界裡,我們的經濟生活、相關效率也會進一步提高,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便利。

吳方:我認為新基建将加速中國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程序,新基建的應用需要新的信任機制作為紐帶,而區塊鍊是數字經濟的一個信用新基建,将推動資訊網際網路更新到價值網際網路,迎來全新而廣闊的數字時代。

我們堅定的認為,區塊鍊是建構未來數字基建的信任基石,将加速數字基建的程序。同時,區塊鍊真正的價值一定要展現在産業端,無論是提高效率、增進信任、還是降低溝通成本等等。

其實在過去幾年裡,我們一直是兩手抓。一方面,我們不斷打磨技術,擁有全球最多的的專利技術儲備;另一方面也和各行業夥伴一起摸索場景落地、跑通模式,讓區塊鍊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

和濤:從嚴格的角度來講,房地産和基建都大幅拉動我們的經濟,但房地産不能算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一般的定義是為社會生産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工程設施。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基礎設施是社會的先行資本,給其他領域創業和創造投資機會構成了分銷成本。但是房地産特别是住宅,主要還是用來住。

回顧曆史可以看到,18、19、20世紀發生了三次基礎設施革命,18世紀蒸汽機機械化催生了工業社會,19世紀内燃機電氣化推動了高速公路電網建設的基礎設施,催生了石油和電力的社會。20世紀計算機和通信,推動了資訊化和網際網路,催生了我們現在的網絡社會。

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的數字基建,或新基建,其實在過去一二十年中一直在進行,大家都知道我國的網際網路産業是國際領先的,除了我們國家的網際網路公司有很好的創新能力和營運能力外,其中有一個非常大的基石是我們有着國際領先的通信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

經常出國的朋友應該有感觸,無論是信号品質還是信号覆寫度,國内都是非常不錯的,國外很多地鐵其實是沒有信号的。這裡舉一個我們工信部去年釋出的資料,截止到2019年,中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資訊通信網絡。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大概1/5,但是4G的基站數量是全球的一半以上,是以我們每個人享受的資訊基礎設施水準遠高于全球平均水準。

不難看到,如果沒有這麼多資訊基礎設施作為資源底層的基礎設施為其他上層應用産業,網際網路生态将依附于何處。我們沒有這些資料中心,沒有這些技術、帶寬,計算資源,我們各種各樣的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直播、依附于何處?是以回到主題,我不覺得新基建有多麼新,它一直不斷的進行,也是我國一代通訊人奮鬥的成績,現在提出新基建,我覺得更多是從戰略上有一個新的定位,要夯實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轉向數字中國、數字經濟,開拓數字時代的基石。

Q2:關于5G,我們知道它能讓網速變得更快,這無疑将促進視訊以及遊戲領域的發展;關于大資料,我們知道它能幫助我們更精準地分析出我們所渴求的答案,例如此次浙江省就利用大資料分析出了疫情的嚴重性,率先拉響一級響應;關于人工智能,我們知道它可以直接服務于我們的生活,機器人(14.350, 0.26, 1.85%)能夠取代在生産線上從事枯燥無味體力工作的勞工,智能機器人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快速便捷。但關于區塊鍊,大家目前還不能有一個直覺的使用體驗,不能知道它如何直接服務于人類的日常生活。關于這一點,各位嘉賓老師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直覺的介紹?

宋嘉吉:我認為區塊鍊無論是相比于5G,還是整個通信網絡,都是一個偏早期的技術。之前我也跟大夥講過,5G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産業鍊,它有投資方、有技術的提供方,有裝置供應商,再往上又有晶片。它是從2G、3G、4G一輪一輪過來的,從各個方面來看都相對成熟。

從我們生活來看,盡管區塊鍊技術确實在落地,但它目前确實還不能帶來一個非常直覺的感受。我舉個例子:現在我們在電子發票裡面用區塊鍊的技術,但是從我們使用者開具發票的過程來說,這并不能比原來中心化的平台能帶來更多的體驗。區塊鍊它帶來的技術紅利不一定能夠直接服務于C端,目前更多的是服務于B端。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C端也會受益,但是過程從使用者側來看,開具的時候其實沒有感覺,但是當你在整個發票報帳流程中,公司包括主管部門、稅務部門、稽查部門這些節點之間,能夠感受到便利,能夠進一步的提高效率。

長期來看,區塊鍊可能被應用于物聯網。因為物聯網本身就是一套分布式節點的體系,物與物之間非常适合用區塊鍊來做串聯。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國内的網際網路模組公司成立了一個基于區塊鍊的聯盟。我們相信未來物聯網會越來越多地嘗試用區塊鍊的技術,資料的采集、互動也會更加容易,打破原來的資料孤島。這雖然是對未來的一個暢想,但是我覺得未來離現實其實也并不遠了。

吳方:區塊鍊給究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直覺的改變?螞蟻很适合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把技術落地在很多民生相關的場景中,它們大多數和老百姓(75.900, 2.84, 3.89%)的生活有關。

舉一個最直覺的例子:我們每到一個城市,可能會碰到下載下傳當地App才能使用手機購票的情況。在長三角三省一市,通過區塊鍊的底層技術打通,讓使用者能在長三角各個地市之間異地使用同一個地鐵APP實時結算。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上海下載下傳了大都會App,你到杭州和蘇州可以直接刷大都會進站結算,這背後就用到了區塊鍊技術的實時對賬能力。

沒有區塊鍊技術的話,各個地市互相之間承運結算是各自記賬,資料如果不一緻,以誰的資料為準?如果是一個中心化的資料庫,誰來做這件事情?而用區塊鍊來做各方實時記賬,同時所有的清算結算都用智能合約去完成,無論是效率、信任,都可以實作打通。這就是大家可以感受到的例子,你可能看不見區塊鍊在那裡,但區塊鍊就在為你服務。如果大家有機會去長三角乘坐地鐵的話,可以嘗試一下。

再舉一個例子:今天大家在天貓買跨境商品,可以直接上支付寶搜螞蟻區塊鍊的小程式掃描二維碼,可以看到産品所有的溯源資訊,這也是在我們身邊随手可見的一個區塊鍊場景。

和濤:區塊鍊已經在賦能我們的日常生活了,隻是還比較初級。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無論是深圳的區塊鍊電子發票,還是區塊鍊政務的一網通辦的資料共享案例,這些都是區塊鍊在我們生活中的落地案例。當然這些案例還比較早期,但我們相信萌芽狀态一定會越來越大,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雖不為所知但非常底層的技術。

單純從技術上講,區塊鍊是一個多方維護的分布式資料庫。相比起中心化資料庫,區塊鍊的架構可能帶來更多的信用溢價。我們也相信随着産業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在多方資訊系統中采用區塊鍊這種新型的去中心化資料庫架構。區塊鍊也将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得越來越緊密。

Q3:在新一輪數字基建中,區塊鍊如何和5G、大資料、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其他技術互相交融?它又究竟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吳方:說到區塊鍊扮演的角色,它其實更像是一個紐帶,提供了一種融合信任的機制。這種機制本身就是基礎設施。具體而言,很多區塊鍊的部署方式是基于雲計算的。同時區塊鍊起到了資料增信的作用,它可以實作不可見情況下的資料過程可信和最終可信。

比如,一些城市在數字化管理上應用了城市大腦。在城市大腦中,區塊鍊和IoT、AI平台等一樣,它已經是整個城市IT基礎設施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保證資料來源和上鍊資料的真實性,推動這個平台之上創造各種各樣的應用。在各個應用場景裡,5G、大資料等技術都做了融合,缺一不可。

宋嘉吉:從長期來看,區塊鍊會跟5G、物聯網、雲計算技術融為一體。我們在講一個東西的時候,現在可能還會在二級市場去摘一些主題,但時間拉長了看,它會是一種最底層的必不可少的技術。在很多物聯網項目中,多多少少都會用到區塊鍊技術,但你不需要特别提出來說項目是基于基于區塊鍊做的。

這就好比雲計算,我記得在10年前雲計算剛剛興起的時候,大家都還說基于雲計算的什麼平台,但現在來看,不管是國有雲、私有雲,甚至混合雲,都是一種最基礎的技術,包括容器的技術,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正常的概念了。是以我覺得,未來是一個技術大融合的時代,哪一天區塊鍊不被單獨提及了,但在實際生活中越來越多地用到,就表明技術真的開始走向成熟。它的商業體系、技術完整性,包括它跟其他技術的融合落地能力,就得到了真正的展現。

我們該如何看到這種技術融合呢?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說5G是整個脈絡,雲計算跟人工智能是大腦,區塊鍊是神經系統。但是長期來看,某一項技術在某個場景下的作用還是會跟具體的應用場景相關,比如說在視訊的應用,或者在跟線下的場景結合裡面,每一種技術的使用程度是有差異的。區塊鍊可能更多的聚焦在多節點互信,要搭建多節點互信的平台中間會用的更多一些,是以長期來看還需要結合場景。

和濤:關于區塊鍊與新型基礎設施的融合,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暢想。首先是區塊鍊技術與這些基礎設施的技術,如5G、大資料、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包括工業網際網路等在技術上的融合,這些已經有很多的探索了。比如在5G的動态頻譜共享、雲網融合、跨網對接、多雲多網的協同互聯(包括多接入、邊緣計算、物聯網辨別解析)等方面,區塊鍊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二個層面就是區塊鍊本身可以作為新型的基礎設施。目前,我們的區塊鍊應用主要是作為企業間公共可信的資料庫來采用的。這就導緻了一個問題,即大家都各自搭建導緻重複建設,而且各自建設标準也不一樣,最後跨鍊的時候很麻煩,變成一個個區域網路。區塊鍊能不能自己作為一個跨區域或者跨國家,或者一個國家内或一個跨國家的公共資料庫或者公共賬本呢?

這種說法和想法與我們說的公有鍊在理想上很類似,都是為了提供一種跨地區、跨行業的,或者說為企業、C端使用者提供一個一般化的公共資料庫,提供公共記賬、可信記賬的服務。但是我們相信以後的公共區塊鍊基礎設施,可能和現有的公有鍊也不一樣。

舉個例子:在2018年的時候,歐盟21個成員國簽署了一個歐洲區塊鍊的合作協定,他們要建立一個歐洲區塊鍊服務的基礎設施,叫做eBSI,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檢索一下。其實歐洲的區塊鍊技術設施,就是希望把歐盟二十幾個國家全部通過區塊鍊的方式串聯在一起,推進歐洲的一體化過程。

這樣的區塊鍊的公共基礎設施有什麼用?我舉個例子來說一下它的作用。在政務應用方面,一個西班牙的高中生通過區塊鍊,可以用他西班牙的身份資訊注冊德國的大學,如果被錄取擷取德國的學位後,他可以用德國的學位直接在法國工作,相關的資訊和留存的資料都保留在區塊鍊上面。當然除了政務應用之外,也可以搭載很多其他的物聯網像自動充電樁這樣的應用,達到一個賬戶可以做到全歐結算的效果,它有非常大的一個想象力。

我們相信,在這兩個層次上,區塊鍊與基礎設施的融合都非常性感和有潛力,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Q4:我們注意到,在新一輪數字基建中,‘資料’概念被放在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上。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撰文指出,要加強資料作為生産要素參與配置設定的機制研究,建構資料作為重要權屬要素參與價值創造和配置設定的流通體系。将資料作為生産要素參與配置設定,這是否意味着在新一輪數字基建中,生産關系将發生一個颠覆性的改變?區塊鍊可能為這樣一個變化發揮什麼作用?(例如:在資料可信交易、可信計算、隐私計算、資料安全防護方面,區塊鍊可以做些什麼?)

和濤:資料作為生産要素的配置設定機制,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這是咱們中共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告中的原話:‘要鼓勵勤勞緻富,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料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配置設定機制。’這應該是中央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資料可作為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配置設定,這個定性我覺得是有曆史意義的。從經濟生産要素的角度講,資料成為了經濟生産要素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換句話說,資料成為了生産資料。

資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産資料?有人說像石油,有人說像土地,但是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資料時代的來臨,即通過數字化互動的輸入和輸出,計算内容和傳輸内容。其實我們所有的網際網路,所有通訊傳輸的内容和計算的内容隻有一個結果,就是資料。

我們講的這些新基建、5G,無非是讓資料傳輸得更快,延時更短,人工智能讓資料處理得更加聰明,物聯網讓物體産生資料、消化資料,資料中心是給資料多找點家,本質上都離不開資料。

區塊鍊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建構于多方的、建立信任的資料管理技術,是一種新型的資料庫。我經常說它是一種新型的資料庫,很多人覺得把它縮小了,其實一點也不小。這個資料庫是一個很大的發明,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鍊的資料管理技術,對數字社會的生态有着非常大的潛力,這也是各個國家和政府對區塊鍊技術鼓勵達成一緻共識的原因。是以,它必然會在接下來的數字社會建設中,在資料流通共享的過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前面提到的歐洲區塊鍊基礎設施,其實是一個跨國間的可信資料共享。這樣的例子,我想以後會越來越多。區塊鍊技術有它獨特的優勢,特别是很多時候資料庫不可能掌握在或者不适合長時間掌握在第三方手裡的時候,區塊鍊會發揮它重要的作用。

吳方:在新一輪的數字基建中,數字化的價值越來越大,而區塊鍊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資訊确權和使用的追溯。在可信計算、隐私計算等領域,區塊鍊都做了很大的一個技術提升。這對司法、金融等高複雜度協同的領域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他們對資訊真實、權屬、使用和追溯要求很高,導緻過去用傳統方式很難完全打通數字化最後一公裡。随着數字化越來越重要,資訊可信使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從某些角度上來講,區塊鍊技術是應運而生,它的底層技術是支撐區塊鍊價值最重要的基石。是以螞蟻區塊鍊在區塊鍊底層技術上投入了很多的資源,做了很多底層技術的研發。我們在區塊鍊底層技術上積累了超過1000件專利,連續三年全球排名第一。在共識機制、智能合約、可信計算、隐私保護、跨鍊互動等方向的核心技術上都取得了突破。這也是進一步夯實區塊鍊在數字基建中可信基礎架構的作用。

宋嘉吉:其實在3G、4G的時候,大資料概念就應運而生了。在很多場合下,不管是醫療也好,政務也好,平安城市也好,都試圖去打通這樣的平台。但是後來發現整個資料的互動存在幾點大的問題。

第一,無法保證資料,尤其是一些敏感資料的安全性。比如說政府的一些資料,當然是拿出來可以用的,但一旦使用就需要把原資料交給你,但這就影響了很多部委把資料拿出來用的主觀意願。政府如此,企業部門也一樣。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把資料放在一個可信的環境中去用,用完以後産生結果以後,再拿結果去做商業上的用途,但資料本身不直接移交給使用方。

第二,資料的格式本身不統一,特别是有很多非格式化的資料,需要一個專業的團隊把這些東西先統一了,再做資料清洗,然後再打标簽等等。在使用的過程當中非常的麻煩,是以我們也看到過去很多大資料公司,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做所謂的資料互動,這也是受限于整個客觀環境。區塊鍊出來後,我們看到可信計算、隐私保護這些技術逐漸推出後,雖然目前來說還沒有完全達到一個商業上的用途,但它瞄準的原來大資料的痛點是很明顯的。

在政務、司法、金融這些對合規要求比較高、資料價值又比較大的領域裡,區塊鍊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像以太坊,以及一些其他的商用區塊鍊,都陸陸續續地推出了一些解決方案,它們在擷取資料的時效性、便捷性跟隐私保護之間做折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隻有在底層技術上打通了,我們才能真正實作把資料作為生産資料的宏大目标。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講資料是生産資料,但是沒有實作。希望區塊鍊的出現,包括可信計算的出現,能夠逐漸從技術上先把路鋪平,基于5G、物聯網的資料傳輸平台,把整個數字生态的架構搭建起來。

Q5:據媒體報道,到3月1日為止,全國已經有13個省市釋出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這份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項目,總投資金額大概在34萬億。這些資金中,可能涉及到區塊鍊行業的資金是多少?各位嘉賓老師預計,在本輪‘基建浪潮’後,區塊鍊領域将會怎樣發展?

宋嘉吉:首先澄清一點,整個基建的投資本身是個系統性、長期的概念,還很難在區塊鍊單獨技術上算出比例。目前用區塊鍊隻是一個嘗試,因為沒有公開資料,這也隻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猜測。

本輪資訊基建以後,區塊鍊技術會跟實際的生産場景和生産環境相結合,進一步來做更大規模的實驗。等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像公有鍊平台也會陸陸續續的推出來,但這一步應該是比較謹慎的。是以在整個大基建的範疇裡,我們目前還不能把直接把區塊鍊跟整個大資訊基建放在同一個次元下去看。因為資訊基建本身是對一個成熟産業的推進。區塊鍊更多的還處于一個探索階段,要在大基建實實在在的資本投入裡分到更多的蛋糕,還有待于技術的成熟跟長期的拓展。

吳方:基建浪潮的本質其實就是新一輪的數字化,它會帶來一個直接的變化,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性會越來越強。數字化力量的重要性,尤其在疫情期間,大家看得很清楚,比如城市管理的顆粒化會越來越細,要求也越來越高。這說明,今天需要的是一種系統性的數字化能力,而不是繼續用單點技術解決單點的問題,它需要在效率上發生質變,通過技術手段來做現代化的治理。在技術上我們強調通用性,也更強調一個系統性的輸出能力。

區塊鍊對于數字化的業務協同又是至關重要的。這在疫情治理上展現得很明确,從浙江最早的響應到用健康碼、建立多個業務部門關聯的捐贈監管、複工平台等,這些都不是原有的數字化技術就能輕易解決的問題。以無紙化來舉例,我們從無紙化到線上化,或者說叫數字化,還是面臨很多的挑戰,而區塊鍊可能把數字化提升到一個更新的水準。杭州一開始是無紙化,把證件、票據放到線上,去年浙江省财政廳實作了電子票據上鍊把醫保報帳打通了,老百姓得到的便利程度又上一個台階。這種數字化它是體系性打通和重塑,能解決的問題也不僅是節約一張紙,未來還能将更多價值連成新的治理網絡。

越來越多城市在往這個方向探索。大家都知道雲南有個數字雲南的計劃,最近它決定借助區塊鍊技術,為整個省搭建了一個統一的區塊鍊平台,會全方位用在農産品(6.540, 0.09, 1.40%)、政務管理服務等。某種程度上,它就是在部署基礎設施或者叫數字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部分,以此來加速整個數字雲南建設。

和濤:具體會有多少資金投入到區塊鍊領域?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本輪34萬億的投資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個長期不斷投資的過程,每年要根據進展情況和項目情況不斷調整。不過我相信,随着區塊鍊的應用的模式、應用方向和應用水準不斷加深,與區塊鍊相關的各類大資料、人工智能這些資訊系統的建設,都會有更長遠的進展,行業肯定是良性發展并十分有前景。

【雲栖号線上課堂】每天都有産品技術專家分享!

課程位址:

https://yqh.aliyun.com/zhibo

立即加入社群,與專家面對面,及時了解課程最新動态!

【雲栖号線上課堂 社群】

https://c.tb.cn/F3.Z8gvnK

原文釋出時間:2020-03-26

本文作者:新浪财經

本文來自:“

51CTO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