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和曹操發生交戰,最後,孫劉聯軍用火攻大敗曹操,史稱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它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将軍會獵于吳”
,曹操兵強馬壯,又新收荊州,氣勢正盛,為何在赤壁大敗而歸?曆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衆說紛纭,本文以赤壁的特殊地理環境及氣候為落腳點,分析導緻曹軍失敗的因素。
赤壁地區的地理形勢
赤壁地區地形很狹窄,沼澤、緩坡、河灘密集,這給曹軍作戰留下了隐患,曹軍敗退後匆匆退居長江北岸,長江北岸自古便是雲夢澤的沼澤地,适合大規模騎兵作戰的平地很少,曹軍指揮者對江南的地理形勢不熟悉,他們把步軍全部安排在長江一線狹長的條狀地帶上,軍隊行動困難,根本無用武之地,自然也不能對水軍進行援助。
孫吳軍隊則是一開始就占據了有利地形,其南岸地勢險峻不易登岸,易守難攻,且其地理位置居高臨下,便于觀察對岸;再則丘陵地區植被茂盛,曹軍的步騎即使打到了南岸,叢林作戰的難度也将加大。曹軍把自己的劣勢完全呈現在對手面前。?
《孫膑兵法》雲:
“三裡沮洳将患兵”。
“沮洳”,即沼澤也。雲夢澤地區氣候濕潤,河網發達,植被密集,植物死後有機質分解快,在下沉地帶、河流蜿蜒處很容易形成沼澤,沼澤表面平整,但進入後會不停下陷,直至完全陷入無法脫身。另外,沼澤總是環繞着多種水生植物,尤其是蘆葦叢,冬天這些植物幹燥易燃,這也給火攻提供了條件。
東南風
赤壁之戰的精華在火攻,然而萬事俱備,還要借助東風,但是當時正處于冬季,盛行風向應是西北風,怎麼打仗的時候正好刮起東南風?風是這場戰役重要的因素,沒有風,火攻無法順利實施。如果說是偶然刮起風,在當時的條件下,周瑜怎麼會預測得到作戰時的天氣狀況?唯一的一種可能,就是在赤壁地區有局部盛行東南風。
冬天的東南風是怎樣形成的?可能與湖陸風、江陸風有關。湖陸風、江陸風形成還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水體必須足夠闊大,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獨立的氣壓系統,漢末時雲夢澤的水體還不像後世萎縮得厲害,成風條件是具備的。由于水陸熱力性質的差異,白天水上形成高壓,便從水面吹向陸地,水域上摩擦力小,遮擋物少,風力會很強勁,這一點我們在坐船時就有體會。
另外,長江地區經常有暖鋒活動,從南部來的暖鋒也會帶來偏南風,它一旦與江陸風、湖陸風重疊,風力會加大,還有南岸地勢比北岸高,西北風在南下時會遇到高大的山體阻擋,在遇到南岸的峭壁後,被抵消了一部分,剩餘部分被山壁反彈回北岸,也就是偏北風被折射成偏南風。
疾病
曹軍來南方作戰,軍中疾疫流行,士兵的作戰力大大受損,曹軍士兵得的是什麼病,曆來說法不一,有血吸蟲病、瘧疾、傷寒幾種說法。
血吸蟲病和瘧疾都是江南地區的高發病,血吸蟲生活在多水的地方,隻要有機會接觸人體皮膚就會進入體内,是以,士兵隻要有接觸到水或岸邊的水草就有可能被感染,此病潛伏期一到兩個月,曹軍九月份進入江陵,此病潛伏期一到兩個月,到十二月時可能正趕上發病。
瘧疾,古稱瘴氣、瘟疫,傳播媒介是蚊子,?傳播季節在4月~10月,這與南方的水期、水稻生長期有一定關系,感染過此病的人有一定的免疫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長期生活在南方的孫吳軍隊在作戰時就沒有患病。
至于傷寒,是東漢末年大規模爆發的流行病,據說當時人口銳減,十之有七是死于傷寒,此病冬春季節多發,主要流行于北方,曹軍士兵多為北方人,他們可能從北方南下的時候已經有一部分人得病了,到了南方開始發病。
由于資料缺乏,我們不能斷定具體的病因,但是可以推斷曹軍的疾疫成因複雜,可能患多種疾病,而且很可能是南方的地方病,以寄生蟲病為主,北方人對這種病抵抗力差,再加上水土不服,天氣寒冷,加重了病情。
當然,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還有許多,地理氣候的原因,隻是其中的一個,至于其他原因,限于篇幅,筆者就不展開讨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