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央行外彙局助力企業境内外多管道融資

  昨日從國家外彙管理局獲悉,為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便利境内機構跨境融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彙管理局日前聯合釋出通知,将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

  政策調整後,跨境融資風險權重餘額上限相應提高。外彙局解釋稱,這将有助于便利境内機構特别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内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多管道籌集資金,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推動企業複工複産,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跨境融資,是指境内機構從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資金的行為。

  2017年1月,央行釋出《關于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要求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跨境融資,按風險權重計算餘額,風險權重餘額不得超過上限。跨境融資風險權重餘額上限為資本或淨資産、跨境融資杠杆率以及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三者之乘積。當時央行規定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為1。

  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始于2016年。2016年4月29日,央行釋出公告稱,自2016年5月3日起,将本外币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擴大至全國範圍内的金融機構和企業。

  對金融機構和企業,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彙管理局不實行外債事前審批,而是由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淨資産挂鈎的跨境融資上限内,自主開展本外币跨境融資。

  央行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建構了基于微觀主體資本或淨資産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限制機制,對本外币跨境融資實行一體化管理,符合國際主流發展趨勢,既能适應微觀主體本外币資産負債一體化管理的發展方向,也可避免原來本币、外币跨境融資分别管理、模式不同造成的額外适應成本。同時,該架構還具有逆周期調節、總量與結構調控并重等特點,規則統一、公開、透明、市場化,有利于拓寬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融資管道,在審慎經營理念基礎上提高跨境融資的自主性和境外資金利用效率,改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狀況。

  針對本次政策調整,外彙局強調,目前,我國外債規模和結構較合理,外債風險總體可控,提高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在便利境内機構跨境融資的同時,不會引發外債規模大幅上升。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彙管理局将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持續深化外彙管理改革,推出更多外彙便利化業務,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金融市場開放。同時,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架構,積極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