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黃泰成(斯肯)
出品|阿裡巴巴新零售淘系技術部
作者簡介:黃泰成(花名:斯肯),是一位來自台灣的程式員,加入阿裡巴巴大約 5 年多,目前在阿裡巴巴淘系前端團隊負責互動方向,過去從設計跨到用戶端、後端、前端,先後經曆過社群、安全以及目前的電商領域,目前專注在終端解決方案以及互動技術;喜歡自己動手作各種工具,常寫些小工具幫助自己生活通過軟硬連結将生活中的片段自動化;由于過去的所學為設計,平常也喜歡去看各種藝術、設計、攝影展,到處旅行體驗生活與各種不同的文化,認真生活快樂工作。
起點 - 數位媒體設計
我大學讀的是數位媒體設計,數位媒體設計在地化說法應該是數字媒體設計或多媒體設計,課程中主要分為動畫與人機互動兩個部分,其中人機互動因為在設計系,是以寫代碼相關的課程從來沒有開成過,是以人機互動部分也是偏向視覺展現,加上蹩腳的程式或找人合作完成,那時接觸比較多的就是 flash & processing,靠着這兩個加上萬能的 google 在畢業前在台灣國美館的工作坊和學長姐做了一台大型的多點觸控互動藝術作品,值得驕傲的就是時隔一年後 Microsoft 的 Surface Lab(不是現在的 Surface)用完全相同的架構發表了第一台多點觸控桌。
大學這四年影響我最深的就是其中一門課是基礎設計,這門課每周一個主題一次彙報,有單人有多人,訓練了我上台說話不會緊張以及抓重點的能力,設計是一種表達,将你的想法、情感用作品表達給對方,以及面向問題先了解本質原因,再思考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
轉變 - 設計轉研發
因為過去所學最初的工作自然是選擇了互動設計,但是移動端正在興起,ios3 以及 Android 2.x 正熱門,很自然的選擇了無線的方向,但是很快的遇到研發說 “這個互動無法實作”,心想按照官方互動規範怎麼可能做不出來?就開始請教好朋友 google,沒幾天出了 demo,又過了幾周轉為正職 ios 開發,按照公司需求也同步開始寫起 Android;但也很快的碰到瓶頸,UI 開發非常在行但是資料結構、架構完全不行,是以開始大量補課、看代碼,還記得那時 iOS 沒有 ARC,是以所有的記憶體需要自己管理,每天光是算記憶體 retain count 是多少就頭大,還好很快的 iOS4 開始引入 ARC,這點真的降低很多門檻。
設計轉研發對我來說很自然的過程,就像以前做設計一樣,選擇了最佳的方案解決問題,隻是這個方案完全自己動手;上手這麼快必須感謝以前的學長姐,大學的數位媒體設計對應的研究所是設計運算研究所,研究方向是探讨設計如何結合程式、大資料結合,是以招生也是一半設計一半研發,這些學長姐确實給了我不少啟發,然而這個研究所在我畢業前因為鬥争沒了,不然放到今天肯定是熱門的研究所,先前提出的智慧界面想法也是來自于其中一門課 - 衍生設計。
創業 - 收獲滿滿的過程,更加全面的思考
其實原本隻是想換工作,隻是想找個能把之前無線開發經驗延續,沒想到我是這公司的第 1 号研發,自己建立了一個 10 多人的團隊,團隊包含用戶端、後端和設計師,當時公司是以接案為主(俗稱外包),我的技術能力在這段時間非常快速的成長,管理上從 0 開始很快的仍然陷入了誤區,那時招到的人都是技術上能力不及我的,我就是團隊的天花闆以及瓶頸,不懂得如何讓團隊成長;那年 24 歲,很快的我發現管理不是我要的,以及我想做産品不想接案,是以離職,又去了新的創業團隊。
在新的團隊中我是專職 iOS,是個作回憶共享服務;做産品最重要的就是增長,日常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增長, 9人團隊工作模式就是自己提出想法、讨論、開發、釋出、看資料,當然需求不一定是開發,有可能是發傳單、辦線下活動、BD商家、營運論壇、回 facebook/twitter 等,在不具備大資料情況下我們根據 GA 找出了不同管道來的使用者來的規律,并讓我體會到 Larry Page 所提到 “如何讓公司 10 倍數增長?” 這樣的變革肯定是做對了什麼,某個功能解決了使用者的剛需,而不是保持現狀作精細化營運。
當然肯定最終失敗,不然我也不會在阿裡,在阿裡前這段期間被迫作兩次轉型,第一次是暫時 ios 上找不到增長點,但是後端很多需求做不完,是以在 2 小時技術灌頂教學後轉為轉職後端;第二次是投資團隊的母公司不想再投錢,要求我們回母公司,母公司沒 iOS 缺,但是很缺前端,當時主管和我說了一句 “你有兩條路,1 轉前端 2 離職”,當時選擇了前端,作密碼管理服務,期間研究了一堆加解密方法,将公司核心的 C++ 加密移植到 JS,整理了全公司前端的腳手架以及開發規範,将 nodejs 推進到線上服務,一年後以前端入職了阿裡。
阿裡 - 找到對的舞台,努力發光發熱
雖然前端入職,但對自己的定位已經不再是的前端這個崗位,而是終端技術,對我來說最重要就是如何提升使用者在終端的體驗;從入職以來就一直在天貓作營銷活動的業務,重點在終端基礎服務,直到近期團隊合并才變為淘系并且開始正式接觸互動的業務,也許一年後可以來寫寫互動的事。
天貓的營銷活動每年節奏很明确,簡單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雙11和準備明年的雙11,我第一年就是負責雙11主會場,印象很深刻的是業務上每天都有大改動,每天改的很累,回頭來看除了累以外沒了,現在來看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資料支撐,是以改動的 ROI 無從判斷,以及性能穩定性在那時是憑感覺,缺少量化資料;業務上還有一個點很重要,我相信所有人都有聽過 “這些都很重要”,當會有這個反應就表示都不重要,沒想清楚,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問清楚問題的本質,在你清楚知道本質後給出最佳方案這才是個好研發,而不是作需求翻譯機,最好的技術應該是了解業務,并且能提前思考業務下一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會比起你急于做好一件大事重要,就像賽德克巴萊電影裡面的一句話 “好的獵人懂得等待”,在正确的路上别着急,是你的他跑不走,不是你的也别搶着要。
剛入職天貓我也是滿腔熱血,覺得技術整體工程鍊路和外部相比簡直落後太多,但做完雙11後開始了解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不貼合業務發展的技術架構就是耍流氓,世界上會把技術淘汰的隻有市場,而不會是技術本身,别因為自己站在比較好的位置或卡口上就亂定規則,又或是拿着業務背書就開始作小閉環,做之前要想這個事放大 10 倍會是什麼?最終局會或最好的狀态是什麼?本質解決了什麼問題?影響了什麼人?生産關系改變了什麼?舉個例子,假設我是作高鐵的,今天使用者的需求是快速的見面開會,那麼我的競争對手不一定會是開更快的高鐵或飛機,而是視訊會議,但這并不代表高鐵開的更快更準時就沒意義,而是快速的見面開會這個問題不一定是我該去解決。雙11後直接找了主管說明我不想再作業務,想把基礎做好,基礎最完美的狀态應該是讓業務感受不到技術,因為他就應該像是水電,看到水龍頭打開就有水,看到插座就是有電,使用者要的其實隻有符合預期的結果,驚喜不應該出現在基礎。
開始管理職起初還是比較不适應,畢竟帶團隊與帶項目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阿裡,帶團隊第一個反應是想起過去的經驗,首先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别讓自己成為瓶頸,如何讓自己的産能下降 50%,但是讓團隊每個人提升 10%,因為現在你的目标不再是自己而是團隊,要的是總體的提升,如何啟發新的種子,讓每個種子再成為新的大樹;記得以前老師說過一件事,“今天你可能對你的老師、父母不滿,但很顯然的在這個階段你無法反抗,現在該做的事就是把這些不滿記下,提醒将來某一天别成為這樣的人”,然而很多事當你真的到那個位置後确實是身不由己,但你知道這樣對于其他人可能感受不好,應該盡可能去避免,換位思考能幫助你非常多,如果每個人都能為對方多想一點,世界會更美好。
做産品?我曾經想過再從研發轉産品,将我的技能樹再點開新篇章,設計、研發、産品都體驗後就可以再去創業了(誤,但最後想想還是個年輕沖動的想法,首先應該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覺得我能做的更好,但是因為這個點我就必須轉産品嗎?轉了産品難道不會再覺得研發或設計達不到我的标準又自己開始動手嗎?要學着從有限中找尋無限,學習接受不完美也是種美;如果你身邊也有人有類似想法應該鼓勵他,鼓勵擁有冒險探索的心,不設邊界的嘗試各種可能,這不是立竿見影的事,但能幫助你對于事情思考的多面的切入。
最後身為一位中年身材走樣的油膩大叔分享幾個經驗:
- 不設邊界探索各種可能性,世界上唯一能限制你的隻有自己,一位設計師可以變為研發,一位中英文長年不及格被當的人今天能正常的用中英文和人交談,沒有做不到的事,隻看有沒有這份決心
- 多思考問題本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深入思考但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把問題放大 10 倍會發現很多事都不是現在該關心的事
- 保持專注,所有事都重要就表示都不重要,耐得住寂寞,因為相信是以看見,好的獵人懂得等待
- 當迷茫時就回到原點,想想你的初心
- 換位思考能幫助你解決大多的問題,尤其是人與人之間
- 加班做事隻能幫助你熟練技能,多思考多累積能幫你接近卓越,從研發來看寫每一行代碼都思考如何明天别再寫相同代碼,讓别人别再寫相同代碼,一年過後你會發現完全不一樣
- 堅持就是勝利,毅力決定了差距,回頭看看自己這些年堅持了什麼?
-
相信你的隊友,相信自己的選擇,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選擇被融合比起融合别人是更高的高度
知道如何種出又大又甜的木瓜嗎?就是不斷的讓它有危機意識,對自己、對團隊都應該保持危機意識
别總是想着要赢,想着不能輸能讓你内心更加堅強
身體是你的,平安健康的成長就是給家人最好的交代,看看雷神,多吃蔬菜
關注【淘系技術】,一個有内容,有溫度的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