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線接入網架構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十二第 3 章 5G 網絡架構

第 3 章 5G 網絡架構

| 3.2 5G 邏輯架構的重構 |

| 3.3 無線接入網架構 |

3.3.1 CU-DU 架構演進和功能劃分

就占據網絡主體的接入網而言,5G 接入網設計必須考慮滿足 5G 關鍵性能 名額需求、網絡商業營運能力和具備持續演進能力這 3 個方面的因素。正是基 于這樣的考慮,5G 接入網架構設計的焦點在于通過增強基站間的協作控制、優 化業務資料分發管理、支援多網融合與多連接配接、支撐靈活動态的網絡功能和拓 撲分布,以及促進網絡能力開放等幾個方面,來提升網絡靈活性、資料轉發性 以及使用者體驗和促進業務的有效結合。

無線接入網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是基站系統。從無線網絡功能的角度看, 基站系統包括射頻和基帶功能,而後者又由實體層、第二層(MAC、RLC、 PDCP 等子層)以及第三層(如 RRC)等協定功能層構成。從接入網架構角度看, 3G 系統中接入網邏輯節點由 NodeB 和 RNC 組成,4G 邏輯架構設計更加扁平 化,僅包含 eNodeB(BBU+ RRU)節點。

而 5G 接入網架構在設計之初,相對于 4G 接入網而言,有以下幾個典型的需求:

(1)接入網支援分布式單元(DU,Distributed Unit)和集中單元(CU, Central Unit)功能劃分,且支援協定棧功能在 CU 和 DU 之間遷移;

(2)支援控制面和使用者面分離;

(3)接入網内部接口需要開放,能夠支援異廠商間互操作;

(4)支援終端同時連接配接至多個收 / 發信機節點(多連接配接);

(5)支援有效的跨基站間協調排程。

依托 5G 系統對接入網架構的需求,在 5G 接入網邏輯架構中,已經明确将 4G 中的 BBU 切分為 CU 和 DU 兩個功能實體。CU 與 DU 功能的切分通過處理内容的實時性進行區分,如圖3-12所示。

無線接入網架構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十二第 3 章 5G 網絡架構

CU 裝置主要包括非實時的無線高層 協定棧功能,同時也支援部分核心網功 能下沉和邊緣應用業務的部署,而 DU 裝置主要處理實體層功能和實時性需求 的二層功能。考慮節省 RRU 與 DU 之間 的傳輸資源,部分實體層功能也可上移 至 RRU 實作。

如 圖 3-13 所 示, 對 于 CU-DU 的 功能劃分,3GPP 提出了 8 種候選方案, 分别為 Option1 ~ Option8。在各方案 中,CU 和 DU 分别支援不同的協定功能, 以實作靈活的硬體結構。2017 年 4 月, 3GPP 宣布确定 Option2 作為 RAN 内部 CU/DU 高層切分的标準,而關于 RAN 架構的低層切分,則認為其研究工作沒 有完成,需要延後進行,趨向于選擇 Option6 或 Option7。

無線接入網架構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十二第 3 章 5G 網絡架構

圖 3-13 中 5G(a)為高層劃分(F1),5G(b)為低層劃分(Fx),5G(c) 為級聯劃分。Option8(CPRI 或 OBSAI 協定)與傳統前傳類似,無論使用者流 量是否存在都需要連續的比特率傳輸;當使用其他劃分選項時(Option1 ~ Option7),則傳輸的資料量随使用者流量而變化。

Option2 已經确定作為高層劃分方案,在 PDCP 和 RLC 之間進行切分, 具體可分為 Option2-1 和 Option2-2 兩種子方案。二者的差別在于,前者的 RRC 和 PDCP 位于 CU,RLC 及更底層的協定功能位于 DU;後者則在前者的 基礎上進一步支援将 CU 劃分為 CU-CP(包含 RRC、PDCP 控制面功能)和 CU-UP(包含 PDCP 使用者面功能)兩個邏輯實體,在必要時,CU-UP 可以下 沉部署,以減少業務時延。Option2 支援 5G NR 和 E-UTRAN 等多制式的接 入和管理,但在 Option2-2 下,必須確定不同 PDCP 執行個體間的安全性配置。

在 Option 6 中,MAC 和更高層協定功能位于 CU,PHY 和 RF 位于 DU, CU 和 DU 間的接口承載資料、測量、配置和排程相關資訊,如 MCS、層映射、 波束賦形、天線配置、資源塊配置設定等,支援集中排程和聯合傳輸,池化增益最 大但 MAC 層和 PHY 層之間需要進行子幀級的定時互動,前傳環路的時延可能 影響 HARQ 定時和排程。

Option7 是 PHY 内部分割方案,可細分為多個子方案。在 Option7-1 中,上行方向的 FFT 和 CP 去除功能、下行方向的 IFFT 和 CP 添加功能保 留在 Low-PHY 中,并位于 DU 中,其餘功能劃分到 High-PHY 并歸屬 CU。 在 Option7-2 中,Low-PHY 除保留在 Option7-1 中的所述功能外,還保留 資源的映射和去映射以及預編碼功能。Option7-3 僅用于下行,隻有編解碼 功能位于 CU 中,PHY 層的其他功能才均位于 DU 中。Option7 的顯著特點 在于可使用壓縮技術來降低 CU 和 DU 間所需的前傳帶寬需求,但對時延非常 敏感。

在 Option8 中,CU 負責所有基帶處理工作,DU 負責完成射頻功能,這 實際上類似于現有的 BBU-RRU 的功能劃分。這種切分方式能夠實作所有 協定棧層的集中處理,使網絡本身具有高度協調功能,進而能夠有效地支援 CoMP、負載均衡以及移動性等功能。其缺點是對于前傳的帶寬和時延要求非 常高。

總的來講,Option1~Option8對應的CU功能逐漸增強,DU功能逐漸減弱。 相應地,CU-DU 接口的前傳帶寬需求逐漸增大,CoMP 效果逐漸增強,對傳 輸時延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靈活、可配置的 CU-DU 分離可以實作網絡資源的實時按需配置,更好地 适應不同場景的個性化需求。

3.3.2 CU-DU 的裝置實作方案

在 3.3.1 節定義中,DU 實作射頻處理功能和 RLC(無線鍊路控制)、MAC (媒質接入控制)以及 PHY(實體層)等基帶處理功能,是廣義的概念;狹義上, 基于實際裝置實作,DU 僅負責基帶處理功能,RRU/AAU(遠端射頻單元)負 責射頻處理功能,DU 和 RRU/AAU 之間通過 CPR(I 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或 eCPRI 接口相連。在後文中,為了和具體裝置及網絡部署政策對 應,DU 采用狹義定義。

無線網 CU-DU 架構的優點在于能夠獲得小區間協作增益,實作集中負載 管理;高效實作密集組網下的集中控制,比如多連接配接、密集切換;獲得池化增益, 引入 NFV/SDN,滿足營運商某些 5G 場景的部署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設 備實作上,CU 和 DU 可以靈活選擇,即二者可以是分離的裝置,通過 F1 接口 通信;或者 CU 和 DU 也完全可以內建在同一個實體裝置中,此時 F1 接口就變 成了裝置内部接口,如圖 3-14 所示。CU 之間通過 Xn 接口進行通信。

無線接入網架構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十二第 3 章 5G 網絡架構

CU/DU 合設方案類似 4G 中的 BBU 裝置,在單一實體實體中同時實作 CU 和 DU 的邏輯功能,并基于電信專用架構采用 ASIC 等專用晶片實作。考慮到 4G BBU 多采用主要傳輸闆 + 基帶處理闆組合的方式,類似地,5G BBU 也可 沿用 CU 闆 +DU 闆的架構方式,以同樣保證後續擴容和新功能引入的靈活性。 CU 闆和 DU 闆的邏輯功能劃分可以遵循 3GPP 标準劃分,即 CU 闆和 DU 闆之 間的邏輯接口是 F1 接口。但是,考慮到此類合設裝置中,F1 接口是 BBU 内 部接口,CU 闆和 DU 闆的邏輯功能劃分也可采用非标準實作方案。這種 CU/DU 合設裝置(即 5G BBU 裝置)的優點和 4G BBU 類似,可靠性較高、體積 較小、功耗較小,且環境适配性較好,對機房配套條件要求較低。

CU/DU 分離方案則存在兩種類型的實體裝置:獨立的 DU 裝置和獨立的 CU 裝置。按照 3GPP 的标準架構,DU 負責完成 RLC/MAC/PHY 等實時性要 求較高的協定棧處理功能,而 CU 負責完成 PDCP/RRC/SDAP 等實時性要求 較低的協定棧處理功能,是以,有如下考慮。

(1)對于 DU 裝置,由于 DU 的高實時性要求,且 5G NR 中由于大規 模 MIMO 技術(如 64T64R)和大帶寬(如 100MHz 載波帶寬)的引入,吞 吐量相比 4G 有數十倍到百倍量級的提升,且實體層涉及大量并行的密集型 複數矩陣運算以及百吉比特每秒級别的高速資料交換,使信号處理複雜度相 比 4G 也有高達百倍量級的提升,是以,考慮到專用晶片采用了特定設計的 專用加速器,其晶片面積、功耗和處理能力都顯著優于通用晶片,DU 一般采 用電信專用架構實作,主處理晶片采用內建硬體加速器的專用晶片,以滿足 5G 層一和層二的高處理能力要求和實時性要求。此外,專用架構對所部署機 房的配套條件也具有良好的環境适應性。另外,考慮到裝置型号需要盡可能 少,以降低硬體開發成本及提高裝置出貨量,建議獨立的 DU 裝置和 CU/DU 合設方案中的 BBU 裝置采用同一款硬體和闆卡,具體地,可有如下兩種方 案:保持 BBU 中闆卡不變,移除 CU 相關的軟體功能,僅支援 DU 相關的軟 件功能;或者去掉 BBU 中的 CU 闆,僅保留 DU 闆并僅支援 DU 相關的軟體 功能。

(2)對于 CU 裝置,CU 對實時性要求相對較低,是以,可基于通用架構 實作,使用 CPU 等通用晶片。當然,也可沿用傳統的專用架構實作。兩種架 構各有優劣:通用架構擴充性更好,更易于虛拟化和軟硬解耦,便于池化部署、 動态擴容和備份容災,後續也可基于同樣的虛拟化硬體平台,擴充支援多接入 邊緣計算(MEC,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以及 NGC 等需要下沉的 相關功能。然而,由于其是通用架構,對機房環境的要求較高,長期可靠工作 時溫度須保持在 5℃~ 40℃,尺寸和功耗較大,如單機櫃深度一般在 1m 左右, 且須預留數千瓦的供電能力。而 CU 基于電信級專用架構實作,對部署機房的 環境要求則相對較低,但後續擴充性較差。

綜上所述,5G CU-DU 架構将會存在兩種裝置形态:BBU 裝置和獨立 CU 裝置。其中,BBU 裝置一般基于專用晶片采用專用架構實作,可用于 CU/DU 合設方案,同時完成 CU 和 DU 所有的邏輯功能,或在 CU/DU 分離方案中用 作 DU,負責完成 DU 的邏輯功能;獨立 CU 裝置可基于通用架構或專用架構實 現,隻用于 CU/DU 分離方案,負責完成 CU 的邏輯功能。

3.3.3 5G RAN 的部署方案

5G RAN網絡主要由3個網元組成,分别是AAU、DU、CU,如圖3-15所示。

無線接入網架構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十二第 3 章 5G 網絡架構

(1) DU 以星形方式連接配接多個 AAU(稱為“前傳”),AAU 間沒有直接連 接需求,AAU 和 DU 之間采用 eCPRI 接口。

(2) CU 以星形方式連接配接多個 DU(稱為“中傳”),DU 間沒有直接連接配接需求, DU 和 CU 間采用以太網接口。

(3)基站間的切換等功能通過 CU 間的 Xn 接口實作。

5G 網絡 RAN 的部署方式主要有 3 種,如圖 3-16 所示。

(1)分布式部署:AAU、DU 和 CU 部署在相同的站點,前傳和中傳都屬 于站内連接配接。

(2) DU/CU 集中部署:AAU 與 DU/CU 部署在不同的站點,DU/CU 集 中部署在同一站點,前傳屬于站間連接配接,中傳屬于站内連接配接。

(3) DU 和 CU 分别集中部署:AAU、DU、CU 均在不同的站點,前傳、中傳都屬于站間連接配接。

無線接入網架構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十二第 3 章 5G 網絡架構

DU 的部署位置與現有的 4G BBU 類似,一般部署在接入機房(即站址機 房和 4G BBU 共機房),近天面部署。這樣做的一個好處為:5G 由于天線數增 多、帶寬增大,BBU 和 RRU 之間的 CPRI 帶寬在百吉比特每秒量級,如 BBU 和 RRU 之間距離較近,如在數百米以内,則可使用短距高速光子產品,以降低部 署成本。此外,和 4G BBU 共站址機房的另一個好處是便于後續 4G/5G BBU 融合及 4G/5G 協同技術的引入。

傳送網可分為三級架構:接入層、彙聚層和核心層,相應地,CU 部署位置 也有 4 種:接入機房、彙聚機房、骨幹彙聚機房和核心機房,如圖 3-17 所示。

無線接入網架構 | 帶你讀《5G時代的承載網》之十二第 3 章 5G 網絡架構

不同部署位置特點如下。

(1)接入機房:與現有的 4G BBU 部署位置類似,建議使用 CU/DU 合設方案(即使用 5G BBU 裝置),CU 管理和其同框的 DU 通過機框背闆通信,時 延基本可忽略。

(2)彙聚機房:CU 所轄區域面積适中,如小于 40km 左右,CU 管理數十 個到上百個 DU,CU 與 DU 間通過傳送網進行資料互動,時延大約在數百微秒 量級。

(3)骨幹彙聚機房:CU 所轄區域為地縣級,如小于 100km 左右,CU 管 理數百個 DU,CU 與 DU 間通過傳送網進行資料互動,大部分時延能控制在 3ms 以内。

(4)核心機房:CU 省級集中,需管理數千個 DU,CU 與 DU 間通過傳送 網進行資料互動,但時延較大,惡劣時能達到 10ms 量級。

實際上,CU 的部署位置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對無線性能的影響及部署 的工程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對無線性能的影響。

(1)對于 eMBB 業務(增強移動寬帶業務),為了保證 5G 的無線性能和時 延要求,CU 與 DU 間的單向時延最好控制在 3ms 以内,是以,比較上述 4 種 CU 的位置,當 CU 部署在核心機房時,不能滿足時延要求,而 CU 部署在接入 機房、彙聚機房和骨幹彙聚機房是能滿足時延要求的。

(2)對于時延極其敏感的 uLRRC 業務(低延遲時間高可靠業務),如空口資料 面時延需要控制在 0.5ms 以内時,CU 隻能部署在接入機房才能滿足時延要求。

對部署施工和成本效益的影響。

(1)由于核心機房條件非常好,且 5G 核心網裝置多會采用虛拟化架構, 是以,CU 部署在核心機房便于 CU 虛拟化和池化,部署最為便利且成本效益高。

(2)對骨幹彙聚機房和普通彙聚機房,由于 CU 虛拟化後對機房條件要求 較高,如面積、供電和環境溫度等,CU 部署在骨幹彙聚機房時施工難度較小, 且池化規模較大。此外,由于 CU 和 DU 間需要資料路由,傳送網的三層的功 能需要和 CU 部署在同一位置級别,是以,CU 部署在骨幹彙聚機房時,對傳送網 的壓力也較小。而部署在普通彙聚機房時,施工難度和傳送網改造難度相對較大。

(3)當 CU 部署在接入機房時,由于此時采用一般 CU 和 DU 合設的 BBU 裝置,對機房的環境适配性較好,是以,部署難度與 4G 部署 BBU 相同,對機 房條件無額外要求。

綜上所述,當對業務時延要求較高時,可考慮将 CU 部署在接入機房,采 用合設裝置,對時延要求滿足較好,且部署難度很低;而當對業務時延要求較 低時,可考慮接入機房或骨幹彙聚機房,在這兩個位置部署,能滿足時延和性 能要求,且更具實際的工程可行性。

講到這裡,無線接入已經有了傳輸承載的需求,我們将在第 4 章緊扣這個 話題,從承載網的角度來定義 5G 無線接入網所需要比對的承載網。

檢視下一節:| 3.4 核心網架構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