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當下三個熱點預判雲計算行業的最佳實踐場景OpenStack超融合架構容器

OpenStack

在雲計算領域裡,不得不提及享譽盛名的OpenStack。它是國外的一個開源雲管理平台軟體項目。OpenStack項目是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知名托管服務提供商-RackSpace合作發起的。到目前為止,他每年會釋出2個版本,每版本之間是以字母表順序(A~Z)命名,目前的最新版本是第20個版本—Train版本。它共包含40+個分支項目,涉及IT世界可以想象到的各個領域。

都有哪些項目呢?舉例,比如NoVa(計算服務)、Neutron(網絡服務)、Glance(鏡像服務)、Swift(對象存儲服務)、甚至Horizon(UI服務),以及其他。對于從業者來來說,OpenStack的特點是代碼開源、功能強大、架構靈活、社群活躍。可是一般的使用者,會面臨如下問題。第一,安裝部署太複雜。第二,運維有較高的門檻(需要精通Linux及網絡的工程師)。第三,管理所需資源開銷大(需要專門的管理節點來運作管理服務)。第四,版本之間無法更新(平滑無縫更新是做不到的)。

這也就造成了它的市場狀況。廠商很難産品化,逐漸成為軟體內建商或者服務外包商。對相關人才的要求高,以至于營運成本變高。從大局上看,NASA、eBay、RackSpace、惠普、思科、Intel等大廠相繼退出社群或停止研發。綜上,它的整體熱度在下降。

市場期待一個可以讓雲計算技術平民化的産品。

超融合架構

它的架構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購伺服器+軟體架構,另一種是軟硬體一體機架構。哪一種更有未來呢?自購伺服器,那麼更具靈活性,比如單台伺服器中既運作虛拟化服務,又運作分布式存儲服務。可以避免被廠商綁定,軟硬體分别采購。軟體可以采用VMware、Zstack等。若接納軟硬體一體機架構,可考慮深信服、SmartX、青雲等。這些廠家降低了傳遞門檻。常見的2U2節點、2U4節點,空間占用少。用這個架構,就被廠商綁定了。

容器

比如Docker就是其中之一。比較而言,虛拟化的環境裡,在伺服器層和雲主機層之間,有一個虛拟化作業系統(如KVM/Xen/Hyper-v)。而容器的環境,在實體伺服器的Linux作業系統之上,有一個容器引擎,在這之上,可以有各種業務系統的運作環境,比如SQL、Tomcat等。這樣看來,容器可以認為是一個更輕量級的虛拟計算技術。他不需要依賴完整的作業系統,有更少的資源消耗(CPU、記憶體、磁盤)。它可以更快的啟動,虛拟機啟動需要分鐘級、容器啟動需要秒級,這樣我們能夠實作更快的業務部署傳遞。

在未來,這樣的場景可能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基于Docker/K8S技術的PaaS平台的應用場景。這裡面的兩個典型代表是微服務架構和DevOps方法論。虛拟化(面向資源)+容器(面向服務)是實作這個場景的最佳實踐。

在未來混合雲也會有更多落地。混合雲有五個特點:

1、統一管控。在私有雲界面同時管理線上線下資源。

2、彈性擴容。在按需的場景下将資源負載從私有雲彈性擴容到公共雲。

3、安全防護。複用公共雲的DDOS和WAF能力,用私有雲來處理正常請求。

4、容災備份。私有雲做業務生産,公共雲在業務災備。

5、業務跨雲部署。用公共雲部署敏态業務,用私有雲部署穩态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