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鄙人2021版故宮套貼,連載的《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十七彈,得到了不少讀者不吝賜讀。其中有一些讀者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指出一些謬誤。這次修訂版二刻重發,采納了前期讀者們的意見和建議,充實了一些内容,校勘了筆誤,并更新和補充了一些圖檔。雖然不敢說糾正了所有謬誤,但應該是大部分得到了更正。詳記賞明清皇宮所見的中國古代頂級宮殿建築藝術、故宮展出的一些皇家文物收藏和清宮皇家生活痕迹,也聯想到明清皇宮裡發生的一些故事和傳說,不敢說“以飨讀者”,隻是希望和讀者共享。謝謝。

——————————————————————————————

上回說周禮宮城規制有“五門三朝”一說,進了午門之後就可以看見五門之四,也是三朝的第一朝,那就是太和門。太和門是周制五門中的應門,應治之門。

太和門前是太和門廣場。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太和門廣場上那五座橋下面是内金水河,彎彎的。這五座橋當然就叫做内金水橋。中間一座是禦道橋,兩邊的是王公橋,最外側是品級橋,顧名思義,不用多說。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内金水河雖然是彎彎的,但不是瞎彎,它是彎成一架弓的形狀。那五座橋就像是搭在弓上的五支箭,随時準備射向午門背後的五個門洞。這麼看,這裡很有點強人當道的狠勁哈?可是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小橋流水,那就頗具詩意了吧?紅牆金瓦灰崖,小橋流水皇家,重檐石欄青磚。帝王氣派,周禮便是如此。

廣場的西面是右順門,清乾隆時改稱熙和門至今,熙和是和睦快樂。熙和門是一座屋宇式大門,五間三啟,黃色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鬥拱擡梁結構。實榻門扇,梢間檻牆隔扇窗。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火災被毀後當年重建,現在看見的就是當時重建後的樣子。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站在熙和門看太和門廣場,那是相當地大呀,足足有二萬六千平方米。在中國建築中,廣場叫做庭院。中國的庭院通常是封閉的,周圍有一圈房屋或者牆圍繞。而廣場可以是開放的,比如城市的廣場。故宮裡的庭院都非常大,非百姓土宅可比,是以,我還是甯可把它叫做“廣場”。民宅之院稱作庭,皇宮之院則稱廷,便有朝廷之說。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熙和門對着的廣場東面是左順門,清順治時改稱協和門至今。協和也是和諧融洽的意思,“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協和門被焚重建都是在明代,最後一次是天啟年間,是以我們現在看見的雖然不是朱棣的,但也還是明代的出品。形制和熙和門一樣,但梢間是實牆。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從上面圖檔看,協和門東側這邊進出不是走踏跺,而是墁道,其實西側也是這樣的墁道。這個墁道不是平整的石或磚,而是斜砌的磚,一棱一棱的,有利于防止打滑。這種墁道叫做礓磋墁道,午門内的馬道也是這樣的礓磋墁道。國内所有古城牆的馬道都是這樣的,國外的城牆有沒有馬道?應該也有,但是在國外的所有城堡都沒見過,也可能是我觀城不求甚解。

熙和門和協和門下面的台基一樣,非常高, 我用手試了一下,差不多要有2米多。這個台基貫穿廣場整個側牆,台基上是庑廊。明代一幫記錄皇帝曆史的史官在這些庑房裡寫字,他們記錄的主要是皇帝的起居活動,叫做“起居注”。

太和門廣場也有角樓,比宮牆的角樓簡單多了,但還是很漂亮。黃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的一座方亭。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太和門非常威武。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看看太和門的門殿。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太和門坐在九尺高白石須彌座上,前後有月台。月台正中是三路扶手踏跺,中間是禦路,禦路中間的丹陛石上刻有祥雲和五條龍。禦路兩側的踏跺供大臣行走。踏跺兩邊和月台四周都有漢白玉扶手欄杆。太和門的這種扶手欄杆叫做“禅杖欄杆”,最上面手扶的是禅杖,下面實心的是上下枋和中間的華闆;禅杖下面漏空,有淨瓶支撐,淨瓶上有雲紋,望柱頭上有雲龍浮雕。太和門的扶手欄杆還是比較樸素的,欄闆和立柱上并沒有繁複的刻花。

太和門是屋宇式大門,是世上最大的屋宇式大門。門殿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前後有檐廊。鬥拱擡梁結構,上面是黃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七隻脊獸。中間七明間,三間開啟,兩邊各有一間封閉。梁枋上是雙龍和玺彩繪。這是中國規格最高的門殿了。和“午門”匾一樣,“太和門”匾原是滿漢雙文,袁世凱欲稱帝時摳去了滿文,僅留下漢文,晚清書法家王法亮所寫。

月台東西兩邊也有扶手踏跺,這些踏跺連大臣都不走,是宮女和太監們走。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看看太和門的大門扇,也是實榻門,九九八十一顆鎏金門釘。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鎏金門釘。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門釘是實榻門上的構件。故宮的實榻門非常厚,是中間有架構兩面有門闆的,門釘就是把門闆固定在架構上防止松散用的。民間的實榻門也有不帶架構,兩片門闆直接用銷子焊在一起的。大門上門釘的數量代表門内府宅的等級,皇宮大門九行九列,親王大門七行九列,王府大門七行七列,以下最多是五行五列。

看看門扇上的這個飾物,非常華麗,叫做如意雲龍戲珠鎏金鉛鍛面葉,面葉上有鎏金門釘。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門扇上的門環也是鎏金的,門環上的怪獸并不是老虎,而是龍之七子叫狴犴(念彼岸)。

門扇裝在後金柱,是以前殿非常寬大。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檐下。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太和門前地上立着好幾座香爐等青銅器,最有名的是門前的兩座銅獅。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故宮裡一共有六對銅獅,太和門前這一對是最大的,而且是唯一沒有鎏金的,也是唯一一對支着耳朵的。這一對銅獅是全規格的,從下往上是漢白玉須彌座、青銅基座,然後才是銅獅。須彌座、基座和錦鋪上都有非常精美的雕刻。銅獅本身也是非常精美。這一對銅獅和其它五對完全不同,很有可能是明代原物。中國沒有獅子,古人在西域見過,說“狻猊,獅子,亦食虎豹”。傳說狻猊(念蒜泥)是龍之五子,不愛運動,喜歡抽煙,常坐在香爐上。東漢時期有西域使者進貢帶來過獅子,據說有四次把獅子當作貢品。門前獅相當于門神,保佑宅主平安的意思。門前獅通常都是成對出現,一男一女,男左女右。左為上手,面朝南時,左手為東,東是上位。無論民間如何解釋,宮裡的門前獅要這樣說:手握繡球的公獅象征掌握社稷;撫摸幼獅的母獅象征子嗣昌隆。

太和門前除了有青銅器,還有其它物件。右手銅獅旁有一座方石。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這是一個漢白玉匣子,叫做石匮(念愧)。它的下面有漢白玉雲紋基座,匣子上有蓋,蓋上是蟠龍鈕。

左手銅獅旁是一座石亭。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最下面是前有踏跺的二層基礎,之上是一個須彌座或者叫“幢”,須彌座上是一座仿木漢白玉方亭,單檐庑殿頂,有殘破。

中國古代自漢始即有冊寶制度的記載,冊就是冊封的冊,寶就是皇帝之寶玺。遇有上尊号或冊立冊封典禮時,先要準備好诏書,就是冊;還要準備好禦玺,就是寶。典禮中在冊上蓋章,叫做钤印,沒有印章的冊是無效的。太和門前的漢白玉石匣子和方亭叫做寶匮冊亭,是明代原物,應為朱棣所立。明代太和門有很多典禮,包括禦門聽政和各種冊封典禮。冊寶制度是皇帝至高權力的一部分,太和門前設定寶匮冊亭是明代皇上權力的象征。按照古制,典禮中寶和冊的位置是東冊西寶,太和門前的寶匮冊亭就是這樣的。元代皇宮也曾經有寶匮冊亭,但是據說位置正好相反,說明蒙古人對中華禮儀還沒吃透。太和門前的寶匮冊亭自明至清一直在此,那座冊亭還曾在清代有過修葺。滿人雖極力學習漢文化,卻對冊寶之制并不了然,清嘉慶帝曾問衆臣“此為何物”?臣們答曰“飾耳”。清代并不在太和門行冊封禮,禦門聽政都挪到乾清門去了,太和門失去了朝門的功能,成了一個擺設。

太和門在朱棣的皇宮裡叫做奉天門,一百四十年後,明世宗朱後骢(念蔥)的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稱皇極門。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事讓嘉靖帝改了奉天門的名字?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奉天門和前三殿都被焚毀,一直到嘉靖四十年奉天門和前三殿才重建完工。嘉靖四十年,戚繼光率戚家軍抗擊倭寇,九戰九捷,是為“台州大捷”。台州大捷平定了浙江倭患,嘉靖帝龍顔大喜。喜中之憂是朝中的内閣首輔嚴嵩(念松),此嵩安插親戚入朝做官不說,居然在皇上不批的時候對皇上直接說“這是我親戚,讓他接我的班,我死了才能瞑目”,這不是明着逼宮嗎?嘉靖當時不好意思,就答應了嚴嵩,讓他這親戚做了官。回過頭來,嘉靖越想越窩囊,沒幾個月,他就宣來嚴嵩的親戚令他“緻仕”,就是辭職。這親戚把皇上令他緻仕的诏書拿回去給嚴嵩看,狗嚴嵩居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沒辦法,轉過年來,嘉靖密令内閣大臣徐階去江湖上尋一個老道來宮裡演扶乩(念雞)。這一天,嘉靖宣嚴嵩進宮,同時令老道在身邊唱起扶乩大戲。嚴嵩上到殿上,嘉靖命他念出乩文,嚴嵩便念到:“今日有奸臣奏事”。嘉靖假裝一納悶兒,然後大喊道:“警衛連将此賊嚴嵩拿下”!辦了嚴嵩,嘉靖認為需要嚴明法紀,不許任何人再有蔑視皇上的行為。他便把剛重修完工的奉天門改名叫皇極門,奉天殿也一起改稱皇極殿,告訴百官,我皇帝老子是最大的,你們都老實點。捉拿嚴嵩這一段是民間戲說,曆史上的嚴嵩是在嘉靖四十年被緻仕回家養老,其子工部尚書嚴世蕃嘉靖四十三年被問罪斬首。

奉天門是皇宮的朝堂之門,也就是應門,叫做朝門。根據朱元璋的《祖訓錄》,每逢三、六、九日,第五通更鼓響起時,在京的文武大臣們要在午門外集合,排隊點名報數。更盡之鐘一響,午門開啟,這是早晨五點。文武大臣們必須低眉順眼悄沒聲地分兩隊走進午門,走到奉天門下丹陛兩邊垂手站立。期間不許咳嗽吐痰擤鼻涕,誰要是出怪聲,就會被糾察隊喊來禦史官記錄下來,存入皇史宬(還念成)備用。皇上其實也是五點從後面乾清宮出來往前走,因為離得遠,是以比大臣們晚到奉天門。皇上快到的時候,有禦用鞭師鳴鞭三響。皇上坐到事先擺好的椅子上,這個過程叫“上禦寶座”,很重要的。官員們要齊刷刷地向皇上行一拜三叩禮,最後一叩的時候,皇上要及時高喊“衆卿辛苦了”,或者“衆卿平身”,以顯體恤臣子們。行禮的時候有鴻胪寺(紅爐寺)官員主持,就是喊号子。鴻胪寺是像大理寺一樣的九寺之一,善禮儀。禮畢,鴻胪寺官員站到前面,宣讀嘉獎令,受獎者要走出午門轉過身沖着午門謝恩。之後,鴻胪寺官員一喊“開奏”,各衙門領班拉長就開始順序奏事。皇上則或準許、或拒絕、或指導、或責罵。諸事奏畢,鞭師又鳴鞭三響,皇上起駕回宮,百官轉身回家,路上買二根油條一碗豆漿。這個過程就是早朝,每天的早朝都要由禦史官記錄下來,存到皇史宬。朱元璋在南京時就這樣早朝,朱棣遷都北京後依祖訓照此辦理,不辍。中國最早從夏朝就有史官了,不過沒見到他們記錄的曆史。甲骨文中有“作冊”和“史”,那就是自商代開始就有了記史的文字了。奉天門的早朝就是所謂的“禦門聽政”,明朝一直在此。清朝初期也是在已改稱太和門的奉天門這裡禦門聽政,自康熙開始搬遷到乾清門早朝。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皇帝早朝是宣統三年臘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在養心殿,隆裕太後下诏清帝退位。

皇上如果偶感風寒,或者昨夜星辰不吉,第二天可能就會免早朝一次。皇上免早朝是要通知大臣們的,但是在什麼時間通知并沒有規定。如果皇上早有預謀,那肯定提前通知,大臣們就不用早起到午門外集合。經常是大臣們走到奉天門下,才得到鴻胪寺通知“今日免朝”,大臣們就可以立即原地向後轉,早早回家。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耽于朝政,沉湎于豹房娛樂事業。一次夜飲超标,第二晨宿醉不醒。大臣們站在奉天門下等待早朝,左等不來右等不來這正德帝。直至下午日将落,皇上醒來說今日免朝。門外大臣們站立一天,饑腸辘辘,便就一哄而散,轉身往午門外跑。午門門洞那裡這就引發擁堵,其中一位老将軍因為站立一天而腰酸腿麻,禁不住撲通一下撲倒在門洞裡。後面湧上來的同僚們急着回家吃熱豆腐,每人一腳,愣是把地上這将軍活活踩踏斃命。你說,這古代踩踏事故的殺傷力一點不比上海外灘的差哈?

順治進了這座皇宮後,皇極門被改稱“太和門”。太和也作“大和”,《易經》有“保合大和,乃利貞”,和諧貞正的意思。

太和門左右手并排各有一座通常說的旁門,右手邊也就是西邊叫做貞度門,貞就是“正”,度就是“法”,貞度就是行為端正的意思。貞度門是朱棣的宣治門。因為這是右路殿前的門,是以也叫做前右門。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貞度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黃色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中間明間開門。屋頂是鬥拱擡梁結構,梁枋有雙龍和玺彩繪。實榻門扇裝在中柱,是以前後門殿一樣大。

太和門左手邊叫做昭德門,形制和貞度門一樣。

太和門是皇上和皇後走的,大臣上朝就要走右邊的貞度門和左邊的那座昭德門。貞度門附近的庑廊房間在清代是禦庫,每天晝夜有人看守。清朝有一個悲催的光緒皇帝,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他長到十八歲的時候,慈禧太後就給他定了一門親事。這門親還真是慈禧給定的,慈禧定的是自家侄女、光緒的表姐,名叫葉赫那拉·靜芬,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後。按照黃曆算下來的吉日是光緒十五年正月,從十四年十月就開始籌辦婚禮。辦好的各色绫羅綢緞、金銀首飾、箱籠床屜、米缸馬桶等等就存放在貞度門的禦庫裡。十四年臘月的一個風高月黑夜,看守禦庫的老軍向火而眠去了。夜裡的長明燈讓怒吼的北風一吹,裡面的燈油灑出來點着了貞度門。風火交加之下,貞度門、太和門、昭德門全被燒毀,光緒大婚備的喜貨也都付之一炬。眼看還有一個多月皇帝就要大婚,新娘還要走這座太和門進宮,蓋新門肯定來不及,又不能讓靜芬踩着焦土進宮。沒辦法,軍機處密奏如此這般,禦準,結果在太和門台基上用紙殼和麻布搭了一個僞太和門。大婚那天,靜芬的坐轎被蒙上了紅綢,她在裡面也看不見外面的風光和風吹草動,是不是聞到了“伐薪燒炭”的氣味就不知道了。最後的大婚典禮還算圓滿,但是光緒自打這場大火就開始走不出慈禧的影子了。光緒十五年六月開工重建三座門,光緒二十年竣工。現在我們看見的太和門、貞度門和昭德門就是這次重建的建築,距今也有一百多年了。

光緒十四年的貞度門失火實在是不應該,明代時這裡就設定了消防水缸,你在上面圖檔裡可以看見貞度門南邊墁道下兩側各有一口鐵缸,俗稱門海,就是門前有大海的意思。上前看一眼。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上面明明刻着“大明弘治四年”的字樣。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念撐)的年号,弘治四年就是公元1491年,這口鐵缸距今已有五百三十年。風吹雨淋這麼多年,看上去雖然有鏽迹,但字迹還相當清晰,說明當年的冶鐵鑄造技術非常高尚。即使貞度門前就有盛滿水的這麼二口鐵缸,還是沒能救下那場大火。

夕陽西下時的太和門廣場。

日西璨,光漸暗,回首千年帝影淡。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銅獅也望夕陽而歎。

日落西牆誇難追,雄獅再喚亦不回。貴胄遺族空悲切,天地已換繡錦堆。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金光照射在白色的台基上。

天藍如洗白玉暖,金光似水碧影寒。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金光照射在太和門上。

銅獅金殿紅牆,石階黃瓦畫枋,青磚丹陛雲龍。夕陽暗,遊人散,明皇清帝影無伴。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站在太和門向午門望去。

朱家五鳳今尚存,清字幟旌已無魂。昔日王宮紫禁城,如今百姓瞭黃昏。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站在内金水河橋上看太和門。

彎彎金水河,閃閃白玉橋。遠遠望金殿,暮暮聚遊客。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日将落,遊客們在最後的夕陽下盡情拍照。

清宮格格舉手機,暗黑大漢捧鏡頭。都是天下追美人,不懼黃風拍黃昏。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故宮即将結束當天的參觀,廣播裡在催促遊客離場。衆保安向跪在地上拍照的最後一位遊客包抄過去。

宮門将閉,吾等将歇,你是走也不走。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還是有一位漏網的攝影師,最後拍下那頭獅子。

一座樓,一匹獅,一個小人兒是拍癡。

觀紅牆金瓦,賞明清皇宮之二:太和門(修訂版)

待明朝,待明朝再來逛皇宮,揮勁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