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民族跟漢族的交鋒,似乎在兩個民族剛剛草創的時候就開始了。秦朝的時候有大将軍蒙恬率領軍隊遠征草原,漢高祖劉邦也曾經有白登山的恥辱,但是總得來說,就算漢族一時間失去優勢,遲早也能找回面子。

在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十年之後,漢武帝派出衛青霍去病遠征草原。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唐朝時期,李世民剛剛登基就被東突厥打到了自家門口,三年之後就遠征東突厥。
那麼,同樣是遠征草原,為什麼唐太宗就是三年不晚,而漢朝卻是整整拖延了七十多年呢?而且就棘手程度來說,東突厥的戰鬥力還在匈奴之上,不僅能自己鍛造铠甲兵器,還通過貿易聯絡了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唐朝是如何在三年之内完成反攻的呢?
第一,國力基礎。在經曆了多年的戰亂之後,漢朝建立的時候整個國家已經是一窮二白。可是唐朝不一樣,隋朝末年的戰亂比較短,而且隋朝曾經也有過一段盛世太平,所留下的基礎還是比較好的。比如說,隋朝當時所準備的糧食一直可以食用到唐朝貞觀年間,還為唐朝留下來了相當成熟的戰馬飼養體系。唐朝最開始隻有戰馬五千匹,很快就滾雪球到數十萬,為唐朝的戰争準備打好了基礎。
唐太宗繼位的時候,國家糧食不缺,戰馬不缺,唐高宗還為唐太宗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這種情況下,唐太宗完全可以做到戰争跟生産兩手一起抓。
第二,政策準備。為了應對強大的東突厥,唐太宗首先嘗試的就是分化東突厥各個部落。尤其是在這些部落遭遇自然災害的時候,唐朝的人道主義援助來的總是比東突厥快上那麼一些。原本統一的東突厥,還沒有開戰就已經被唐朝所分化。
其次,唐太宗還派出自己的得力幹将,前往東突厥進行情報的搜集工作。原本來去如電的東突厥逐漸變得不再神秘。唐朝能及時捕捉到一舉戰勝東突厥的戰機,就要得益于情報工作的開展。
于是,在這年冬天,趁着東突厥大災害,各族人民跟可汗離心離德,十萬唐軍冒雪出擊,整個東突厥一觸即潰。唐軍俘虜了大量的突厥人民以及貴族,好在唐太宗包容四海,對于這些少數民族同胞并沒有太過于為難,很多還給了他們官職。
這一戰,既得益于唐朝的國力以及充足的戰前準備,也要得益于這一次戰鬥的出其不意。原本唐朝對于東突厥一向是懷柔政策,唐高宗放棄了許多要地,唐太宗曾經也用金錢來換和平過。東突厥根本就沒有想到,唐朝軍隊竟然會在冬天對他們主動出擊。
相比之下,漢朝似乎就要果斷很多,霍去病等人出擊的時候雖然也俘虜了很多的匈奴人,但是更多的都直接被殺死,而不是帶回國内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不過在這一次戰争之後,唐朝的外患基本滅絕,唐太宗也得到了天可汗的稱号,是李世民個人的一種功績,也算是對李世民個人的一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