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中心是網際網路架構體系中很重要的一塊,但為什麼會有配置中心,是不是一開始就要有配置中心,它究竟解決什麼問題,這是今天要讨論的問題。
随着網際網路業務的越來越複雜,使用者量與流量越來越大,“服務化分層”是架構演進的必由之路。

如上圖,使用者中心服務user-service有三個節點,ip1/ip2/ip3對上遊提供服務,任何一個節點當機,都不影響服務的可用性。 那麼問題來了:調用方如何維護下遊服務叢集配置?當服務叢集增減節點時,調用方是否有感覺? 初期:“配置私藏”架構
“配置私藏”是配置的最初級階段,上遊調用下遊,每個上遊都有一個專屬的私有配置檔案,記錄被調用下遊的每個節點配置資訊。
- 群裡吼
- 發郵件詢問
- 通過連接配接找到ip,通過ip問運維,找到機器負責人,再通過機器負責人找到對應調用服務
畫外音:是不是似曾相識?
不管哪種方式,都很有可能遺漏,導緻ip1一直有流量難以下線,ip4/ip5的流量難以均勻遷移過來。該如何優化呢? 中期:“全局配置”架構
架構的更新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先來用最低的成本來解決上述“修改配置重新開機”的問題一。
“全局配置”架構:對于通用的服務,建立全局配置檔案,消除配置私藏:
(1)運維層面制定規範,建立全局配置檔案,例如/opt/global.conf;畫外音:如果配置較多,注意做好配置的垂直拆分。(2)對于服務方,如果是通用的服務,叢集資訊配置在global.conf裡;(3)對于調用方,調用方禁止配置私藏,必須從global.conf裡讀取通用下遊配置; 全局配置有什麼好處呢?(1)如果下遊容量變化,隻需要修改一處配置global.conf,而不需要各個上遊修改;(2)調用方下一次重新開機的時候,自動遷移到擴容後的叢集上來了;(3)修改成本非常小,讀取配置檔案目錄變了而已; 全局配置有什麼不足呢?如果調用方一直不重新開機,就沒有辦法将流量遷移到新叢集上去了。
有沒有方面實作自動流量遷移呢?
答案是肯定的,隻需要引入兩個并不複雜的元件,就能實作調用方的流量自動遷移:
(1)檔案監控元件FileMonitor作用是監控檔案的變化,起一個timer,定期監控檔案的ModifyTime或者md5就能輕松實作,當檔案變化後,實施回調。
(2)動态連接配接池元件DynamicConnectionPool“連接配接池元件”是RPC-client中的一個子元件,用來維護與多個RPC-server節點之間的連接配接。所謂“動态連接配接池”,是指連接配接池中的連接配接可以動态增加和減少。畫外音:用鎖來互斥,很容易實作。 引入了這兩個元件之後:(1)一旦全局配置檔案變化,檔案監控元件實施回調;(2)如果動态連接配接池元件發現配置中減少了一些節點,就動态的将對應連接配接銷毀,如果增加了一些節點,就動态建立連接配接,自動完成下遊節點的增容與縮容; 終版:“配置中心”架構
“全局配置”架構是一個能夠快速落地的,解決“修改配置重新開機”問題的方案,但它仍然解決不了,服務提供方“不知道有多少個上遊調用了自己”這個問題。 如果不知道多少上遊調用了自己:“按照調用方限流”“繪制全局架構依賴圖”等這類需求便難以實作,怎麼辦?
“配置中心”架構能夠完美解決。
對比“全局配置”與“配置中心”的架構圖,會發現配置由靜态的檔案更新為動态的服務:
(1)整個配置中心子系統由zk、conf-center服務,DB配置存儲與,conf-web配置背景組成;(2)所有下遊服務的配置,通過背景設定在配置中心裡;(3)所有上遊需要拉取配置,需要去配置中心注冊,拉取下遊服務配置資訊(ip1/ip2/ip3);
當下遊服務需要擴容縮容時:
(4)conf-web配置背景進行設定,新增ip4/ip5,減少ip1;(5)conf-center服務将變更的配置推送給已經注冊關注相關配置的調用方;(6)結合動态連接配接池元件,完成自動的擴容與縮容; “配置中心”架構有什麼好處呢?(1)調用方不需要再重新開機;(2)服務方從配置中心中很清楚的知道上遊依賴關系,進而實施按照調用方限流;(3)很容易從配置中心得到全局架構依賴關系;痛點一、痛點二同時解決。 “配置中心”架構有什麼不足呢?一來,系統複雜度相對較高;二來,對配置中心的可靠性要求較高,一處挂全局挂。
總結
究竟要解決什麼痛點?上遊痛:擴容的是下遊,改配置重新開機的是上遊;下遊痛:不知道誰依賴于自己;總之,難以實施服務治理。
究竟如何解決上述痛點?一、“配置私藏”架構;二、“全局配置檔案”架構;三、“配置中心”架構; 知其然,知其是以然。
本文轉自“架構師之路”公衆号,58沈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