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提起呂布,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呂布素有“飛将”之稱,是三國早期活躍一時的割據軍閥。在漢末亂局中,呂布也曾輝煌過,與司徒王允同守長安;後來也落寞過,被董卓部将反攻,隻能退出長安城,就此在徐州、兖州境内流竄。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十二月,這位對漢末局勢有過重大影響的一代名将,因遭部下背叛,最終殒命于曹操之手。

▲呂布劇照
關于呂布軍事集團為何失敗,不少人将此歸咎于呂布的人品問題。演義裡評論他是“三姓家奴”,為人貪财好色,對其亦是極盡貶低之能事。在正史記載中,史學家陳壽也給出負面評價,說他“輕狡反複”。不過從特定曆史角度看,呂布失敗其實另有兩大原因,一是出身邊境,遭受中原士族排擠;二是他為人過于“天真”,始終受到有心人的操控。
▲陳壽雕像
先說說古代的地域歧視。以魏晉為例,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稱他們為“伧父”(類似于土包子、土鼈),“吳人以中州人為伧”;北方人也不甘示弱,“魏晉以降,北人率罵吳人為貉子”。呂布是并州九原郡人氏,當地民風剽悍,又有羌胡部落,行事自然以粗犷野蠻為主。中原地區的門閥世家,瞧不起塞外民風,更無法容忍呂布這樣的“蠻夷”淩駕于自己頭上。對比之下,如曹操、袁紹、劉表、陶謙這樣的一方諸侯,哪個不是“根本苗紅”的世家出身?劉備雖然也出身于偏僻的幽州,好歹有個皇親身份。若不是身處漢末,呂布以骁勇聞名州裡,他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在中原叱咤風雲。
▲蜀漢先主劉備劇照
《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布自以殺卓為術報雠,欲以德之。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袁術是典型的世家子弟出身,他不僅讨厭呂布的反複無常,也更加厭惡呂布的出身。或許有讀者會想到陳宮,他不是對呂布極為推崇,還不惜背叛曹操将呂布迎入兖州了嗎?當時陳宮勸說名士張邈時曾說:“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兖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不難發現,陳宮之是以選擇呂布,是因為後者有勇無謀,便于操控罷了。
▲曹操及謀士程昱劇照
曹操手下的謀士程昱則更加直白,他說呂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不過是一位“匹夫之熊”。“勇而無謀”,幾乎是世人對呂布的一緻看法。另外,徐州豪族出身的陳登,這位著名謀士也說呂布“勇而無計,輕于去救”。是以呂布在中原流竄之時,隻有和他同為并州人氏的張楊願意幫助他。後來呂布統治徐州,當地不少士族心中不滿,便暗中聯合曹操,一舉鏟除掉了這個“蠻夷”。
▲董卓劇照
再來看第二點原因——呂布便于操控。從世人對他的一緻評價來看,不難發現呂布确實不擅長權謀。從他入京那一刻起,他的命運便不受自己所操控。呂布背叛丁原,其實是後者反應遲緩,無法繼續代表并州集團向上前進。最終,在并州武将集團的主體意願下,呂布選擇殺死丁原,成為并州軍閥的代言人并倒向董卓。相比而言,董卓對呂布十分優待,不僅擢升其為騎都尉,還與他有了“父子之情”。可事實上,呂布在董卓麾下并不快樂,《太平禦覽》注引《典略》記載:“董卓雖親愛呂布,然時醉則罵,以刀劍擊之,不中而後止。”
▲呂布兵敗被俘劇照
《後漢書·呂布傳》則記載:“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接下來,呂布殺死董卓,也是出于司徒王允的算計。後者也是并州人,他借助同鄉之誼拉攏呂布,借并州軍和涼州軍沖突尖銳的機會,誘使呂布除掉董卓,就此成為自己手上的一柄利刃。不過王允也遭受反噬,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長安,他也是以而死。從這時起,呂布流竄中原各地,遭受無數排擠與白眼,就此成了“孤魂野鬼”。或許死亡對于備受歧視與玩弄的呂布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