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中國”帶去歐洲的民族,住中國邊上,被匈奴趕走後,建立帝國

我們稱呼自己的國家叫中國,按照字面翻譯應該是中間的國家。那麼有沒有外國人這樣稱呼我們的?沒有,無論哪種語言裡,與中國相對應的稱呼,大部分都來自于中國古代的王朝,其中影響最深的可能是秦朝。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其本身的壽命非常短,從統一到滅亡隻有十四年,在封建王朝中也是創紀錄的。但就是這樣秦朝,使中華文明以外的國家,了解到我們這個東方大國的存在。

中國地處亞洲大陸的最東端,隻有往西去,才能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夏商兩代由于太過久遠,是否與其他文明有過接觸,現在還無法了解,周朝則是實打實地對外交流過。秦國與大月氏的交往,在史書上是有記錄的。

把“中國”帶去歐洲的民族,住中國邊上,被匈奴趕走後,建立帝國

這個大月氏曾經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帶,與秦國挨在一起,他們将東面的這個鄰居稱為秦人。這很有可能是最早關于中國的稱呼,并一直沿用至今。

我們最熟悉的英語單詞CHINA,在更古老的拉丁語系中,非常接近“秦”的讀音。由此可見,在古老的歐洲文獻中,中國就是被稱作秦的。而把這個稱呼帶給歐洲人的,應該是大月氏。

張骞去西域的首要目标是聯合大月氏一同反抗匈奴,沒想到的是,大月氏已經遷移到中亞地區。他們打不過匈奴,卻在中亞和南亞混得很不錯,建立起一個貴霜帝國,号稱是當時歐亞大陸上的四大強權之一。

把“中國”帶去歐洲的民族,住中國邊上,被匈奴趕走後,建立帝國

強大的帝國必然帶來強大的文化,貴霜帝國的語言文字等等都會向周邊國家輻射。西亞、歐洲等國跟着他們把中國稱作了秦。雖然這個時候,秦朝已經滅亡了很多年,但他們不知道,稱呼一旦定型,是很難更改的。

中國曆史上還有一個王朝,與西方的聯系也較為密切,使俄羅斯等民族把這個王朝當作了中國的代名詞。這個王朝叫契丹(Китай),更準确的說是西遼。巧合的是,契丹和秦的發音還頗有點相似。

西遼在中國曆史上不怎麼有名,在中亞地區卻影響深遠。是遼國皇族耶律大石利用遼國在西域的駐軍,建立的一個王朝。稱霸西域和中亞數十年,直到被蒙古大軍消滅。而俄羅斯也正是借助蒙古人的金帳汗國才崛起的,肯定和契丹人打過交道。

把“中國”帶去歐洲的民族,住中國邊上,被匈奴趕走後,建立帝國

到這裡,西方其他文明對中國的稱呼已經基本定型,後來出現的其他單詞都是從這些演變并固定了下來。無論中國再怎麼改朝換代,也不會變了。

古希臘曾經把中國稱為賽裡絲,這是他們對絲綢的直接翻譯。不過,古希臘文化被斷絕過,現代歐洲人還是通過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古書,才重新發現這些古文化。是以,他們對中國的稱呼沒有能延續下來。

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漢唐兩代,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刻,但沒能改變外國對中國的稱呼。漢人給我們的民族定了名字,唐人更是海外華人最喜歡的稱呼。但是,唐人街隻是中國人自己的叫法,英語裡仍是chinatown,中國城的意思。

把“中國”帶去歐洲的民族,住中國邊上,被匈奴趕走後,建立帝國

20世紀初,還有一個稱呼使用得很廣,卻被中國人視為恥辱——“支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經裡,發音和拉丁語中的中國非常接近。原本沒有什麼褒貶之意,但日本人将這個詞給用歪了。“支”本身又有非正道的含義,使得中國人聞之而憤怒。

日本人最喜歡在這種細節上做文章,米國、露西亞,一個是日本人愛吃的大米,一個像露珠一樣,陽光一照就揮發。用這種手法來表達日本人美國和俄國的蔑視,“支那”也是這種思想的産物。

至于中國和陶瓷畫上等号,是清末出現的。陶瓷原本的英文叫法是中國瓦,後來簡略掉了後半部分,這才把陶瓷和中國變成了同一個單詞,隻是用大小寫來區分一下。

把“中國”帶去歐洲的民族,住中國邊上,被匈奴趕走後,建立帝國

中華文明屹立于東方五千年,别人怎麼稱呼我們,根本不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在特定的時期,我們需要提振國民的信心,告别屈辱曆史!“支那”這個詞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國民政府在1930年曾經要求日本禁止用“支那”稱呼,日本人表面上答應,實則照用不誤。這個詞一直伴随我們度過整個抗日戰争,直到日本戰敗,才停止了使用。沒有足夠的實力,連自己的名字都做不了主,更不用談其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