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上指出,明年是全面小康圓滿收官年,必須加大鄉村建設投入力度,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闆。他表示,既需要加大各級财政投入力度,也需要各方面力量特别是社會資本的參與支援。
韓長賦重點圍繞“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促進鄉村産業振興”主題,提出他的看法:
一、社會資本加速下鄉,正在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社會資本下鄉不是個新鮮事,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有過三次工商企業和資本下鄉的熱潮。上世紀 80 年代初,很多國營企業通過“星期天工程師”等形式,将人才、技術和資金帶到農村,助推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90 年代,大量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産加銷服、貿工農旅”一體化,成為帶動農業産業化市場化的骨幹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出現了新一波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的熱潮,農民工返鄉創業,工商企業入鄉創業,大學生“創客”、農村能人在鄉創業風聲水起、疊代更新,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一是投資主體更加多元,引領更多先進資源要素向農村聚集。這一輪下鄉的社會資本,既有傳統農業企業,也有房地産、資訊、電商等企業跨界投資,相關專業技術、社會服務、金融機構也參與進來。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人員達到 850 萬,在鄉雙創人員達到 3100 萬。據初步統計,社會資本下鄉主體超過 15 萬家,累計投資額超過 2 萬億元。
二是投資模式更加多樣,有力促進了農民就近就業增收。這些下鄉的社會資本,有的直接投資興辦企業,有的與家庭農場、合作社或農村能人合作,通過訂單農業、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帶動發展适度規模經營,多管道增加農民收入。還有的由村集體牽頭,吸引社會資本參加,發展餐飲、民宿、旅遊,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三是投資領域更加廣泛,帶動引領農村一二三産業加速融合。近年來,社會資本下鄉的重點領域正由最初的種養業,向産加銷全産業鍊和三産融合轉變,農業投資中二、三産比重明顯上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帶動新産業新業态加快發展,有力推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是投資效益更加擴充,推動了鄉村建設和農村改革。社會資本下鄉,不僅搞産業,還投資冷鍊物流設施和公益性服務。既拉動農村人居環境、鄉村基礎設施更新和公共服務改善,又促進了農村金融發展,帶動深化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改革,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成為城鄉融合的重要抓手。
二、社會資本下鄉前景廣闊,要搞好扶持服務
社會資本是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元素,鄉村是投資興業的熱土,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空間廣闊、前景光明。從政策環境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将農村列為全面小康補短闆的重要領域,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更加有力,制約城鄉資源要素公平配置的藩籬逐漸被打破。從市場容量看,我國有 2800 多個縣、近 4 萬個鄉鎮、 58 萬個行政村,還有 5.6 億人生活在農村。鄉村振興大幕已經拉開,城鄉差距正逐漸縮小,未來如果中國農村都能建設得像歐洲那樣,農民過上城裡人一樣的日子,将孕育多大的投資空間,帶來多少投資機會?從市場需求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鎮人口已超過農村,營養健康、優質綠色的特色農産品,綠水青山、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鄉愁濃郁、民風淳樸的農耕文化,日益成為稀缺資源,受到越來越多青睐。近年來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高于 GDP 和城市居民收入,廣袤農村消費市場蘊藏着無限商機。從投資潛力看,農村資源豐富,領域廣闊,社會資本既可以投資鄉村産業發展,又可以參與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鍊物流、高标準農田、農村污水處理等有一定收益的基礎設施建設,還能發展村莊規劃、教育養老、鄉村旅遊、電商消費等服務業。從投資條件看,農村交通、通訊、資訊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物流運輸更加便利,加上人工、土地等成本相對較低,發展二三産業的條件越來越好,還有 1500 萬高素質農民和 350 萬家新型經營主體,有能力有熱情,與社會資本有效對接、高效承接。這些都為社會資本下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中央對社會資本下鄉一貫持積極鼓勵态度,中辦國辦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産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都對引導社會資本下鄉提出了明确要求。這裡我也代表農業農村部門再表個态,我們熱切期盼、熱烈歡迎各類資本、各方英才到農村廣闊天地,在創新創業中大顯身手、大有作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将一如既往地搞好支援服務。
三、努力破解社會資本下鄉的瓶頸制約
現在不少地方反映項目不好選、用地不好拿、資金不好籌、人才不好聘,我們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研究出台政策措施,破除這些瓶頸制約。這裡我簡要介紹三方面打算。
一是強化投資引領。我們正在抓緊研究制定鄉村産業重點投資領域和負面清單,引導社會資本重點發展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産業、農産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遊業、鄉村新型服務業和鄉村資訊産業。同時,強化規範管理,防止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産業,更不能侵害農民權益。
二是研究完善“人地錢”支援政策。針對用地難問題,我們正與自然資源部門研究,設施農業用地辦法即将下發,農村産業融合用地政策也在抓緊完善,總的考慮是進一步放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盤活閑置宅基地農房、“四荒地”等資源,滿足鄉村産業用地需求。針對融資難問題,推動擴大農村資産抵押範圍,發揮好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加大融資擔保、貸款貼息力度,撬動更多金融資本投入鄉村。針對缺人才問題,研究出台支援“引人育人留人”政策,積極引入各類外來人才,同步培育“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
三是搭建平台強化服務。推動各級政府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社會資本提供跟蹤式、一站式服務。以現代農業産業園為載體,為社會資本和創新創業主體打造更多教育訓練、實習和孵化基地。同時,加大優質社會資本項目和優秀鄉村企業家宣傳推介力度,努力營造風清氣正心順的良好氛圍。
四、社會資本下鄉要帶動老鄉,合作共赢、共同發展
我們歡迎社會資本下鄉,但老闆下鄉,應該是帶動老鄉,不能農業現代化,農民邊緣化。
一要多辦農民“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産業,把收益更多留在鄉村。社會資本應主要從事農業産前産中産後服務,中間的種養環節要盡量留給農民,并以訂單、品牌和資本為“粘合劑”,帶動廣大農戶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成為聯農帶農的“自家人”。
二要多辦鍊條長、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産業,把就業崗位更多留給農民。現在農村沒人氣,重要原因是就業崗位少。社會資本下鄉要引導适合農村的二三産業向縣域和有條件的鎮村布局,推動鄉村産業延長産業鍊、提升價值鍊,為農民創造更多就近就地就業門路。
三要多辦扶貧帶貧、幫農帶農的産業,帶動農村同步發展、農民同步進步。農村的良好資源、優美環境是農民的财富,要讓農民共同享有。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既要輸血,更要造血。要加大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力度,給農民創造更多發展機會,帶領他們經風雨見世面,不斷提升素質能力。同時,還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力所能及地回報鄉裡、造福鄉親。上周我到江西餘江調研,當地鄉賢回鄉捐資修建感恩廣場,改造村容村貌。我相信我們的企業家也會有這樣的胸懷,用更多善行善舉,幫助改善農村落後面貌,赢得農民的歡迎和支援。
“鄉村天地廣闊,産業大有作為。”韓長賦呼籲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推進社會資本下鄉,彙聚起鄉村産業振興的磅礴之力,為實作全面小康、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