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曆史上的一人滅一國,大家可能想到的更多是唐朝王玄策的傳說。當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出使中印度,行程任務有三:拜見吐蕃的松贊幹布,聯絡關系;看望遠嫁西藏的文成公主;順道去中印度聯絡外交感情。古時候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王玄策大使與蔣師仁副使走的時間自然也就長了一些,旅途中間還在西藏、尼泊爾耽誤了些時日,好不容易帶着手下三十多人走到印度境内的時候,發現原來的中印度國王被手下給殺掉篡位了,新上來的皇帝不大按套路來(要是按套路來,也不能殺皇帝了),一見王玄策他們帶的奇珍異寶不少(沿途周邊小國進貢給大唐的),竟然見利起意,伏擊了大唐外交使團一行,将财物劫掠一空,大使王玄策、副使蔣師仁僥幸逃脫,他們馭馬北歸,對天發誓,不報此仇誓不為人!王玄策在尼泊爾和西藏借兵萬餘人,殺回印度,将中印度一舉滅國,之後率領俘虜歸于長安。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在中國曆史上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主要是因為發生的時代背景太過于玄幻,當時正是盛唐開疆擴土的黃金時節,王玄策既不是名将,主攻方向又不是當時認為的核心區域,在當時并未引起多大轟動,不過一個外交使官憑借一己之力能夠滅亡當時印度五大城邦的中印度,現如今看來已足夠青史留名了。王玄策的故事傳播度并不是很高,而今天攻略君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更加小衆的一人滅一國的曆史故事--書生傅介子一人滅掉樓蘭國。
在中國曆史中,一直有文官主和、武官主戰的傳統,也有書生誤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仿佛書生就成了懦弱妥協的代名詞,不過西漢時期的傅介子是個反例!西漢張骞通西域之後,西漢王朝與西域三十六國建立起表面上的聯系,但實際上西域諸國從根子上還是懼怕匈奴的,這不奇怪,畢竟西漢王朝也在一直送公主和匈奴和親;西域三十六國名義上為國,其實稱為西域三十六城更為合适一些,每個城人口幾萬,根本無力與強大的西漢與匈奴相抗衡,他們隻能作為牆頭草兩面倒,哪邊厲害跟哪邊,其中搖擺的最為厲害的當屬龜茲與樓蘭兩國。
傅介子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東歸之後,便有了刺殺龜茲國王,揚大漢威名于西域的想法。因為當時龜茲是西域三十六國中大國之一,且和匈奴關系緊密。不過主管将軍霍光卻不同意刺殺龜茲國王,原因也很簡單:龜茲離得有點遠。然後霍光提出了一個替代方案:樓蘭離得比較近,你先殺樓蘭國王練練手吧,就這樣樓蘭國王不知不覺中被列入了死亡名單。
樓蘭屬于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離它最近的漢朝城市是敦煌,中間隔着當時還是浩瀚的羅布泊,直線距離一千多裡,不過這已經是離漢朝守軍最近的西域國家了。書生傅介子,帶着幾個仆人就這樣上路了,樓蘭國王看到傅介子去而複歸,想來不是什麼好事,便托病不見。傅介子散播消息說自己給樓蘭國王帶了貴重禮物,樓蘭國王馬上設宴,笑臉相迎。酒至半酣,傅介子說有重要消息要告訴樓蘭國王,借故靠近,然後直接抽刀,手刃了樓蘭國王,陪宴的樓蘭衆官員們不幹了,鼓噪着要上去給樓蘭國王報仇。傅介子淡然說道:你們國王得罪了我們陛下,勾結匈奴,殺害漢朝使節,我奉陛下之名來殺你們國王,你們都别動,漢朝大軍已在城外,旦夕将至,如果你們亂動一下,你們的國家就徹底沒有了!(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動,動則滅國!),之後傅介子立在漢朝為質子的王子為新的樓蘭國王,傅介子帶着老樓蘭國王的人頭回長安複命,樓蘭複與大漢交好。
傅介子自此為書生正名:書生不僅不誤國,關鍵時候還能救國,他的所作所為激勵了不少立志在西域為大漢開疆擴土的後來人,後來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投筆從戎經營西域三十餘年的班超都受到了傅介子的影響。
因為工作關系,攻略君曾經去過幾次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被傳為中國門票價格最高,同時也是最難以到達的旅遊景點,前往樓蘭故城的路崎岖難行,主要沿着幹涸的古河床前進,我們在車裡颠的實在受不了,沿着古河沿步行,卻驚奇的發現,速度竟然比坐車還要快;第一次見到樓蘭古城的時候,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這個樓蘭古城也太小了吧!樓蘭古城遺址外形接近于正方形,邊長約33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左右,這個建築面積在北京也就是一個中小型社群的規模,再聯想起當年傅介子在如此彈丸之地,持刀手刃樓蘭國王,應該也算向死而生,舍身忘死了吧,畢竟在這麼狹小的空間裡,兩三個人殺人後基本不存在外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