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古代的“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呂海峰

話說,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官場幾乎什麼樣的職務都有,涵蓋360行的管理。然而,在明朝時期卻有一種官職,竟然堪稱是朱元璋的獨創,那就是“言官”。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古代的“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事實上,隻要我們提起“言官”一職,就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想象力。因為,在中國古代諸多皇帝當中,朱元璋雖然受教育不多,但在其任期内,卻搞出了很多新花樣,包括八股取士,廢除丞相制度,用職業強制固定戶籍,以及一套時時刻刻掣肘皇權的完善監督機制,而這就是“言官”制度。說白了,他們就是一些專門負責“找茬”的人。

古代的“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正因如此,這些人等級雖然不高,但是,權力極大,甚至,可以說,大到中央小到各縣,都在言官的監察範圍内,各級官員們隻要看到他們就會瑟瑟發抖。然而,作為擁有巨大權利的言官,他們的産生又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一方面,“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另一方面,必須正派剛直,正直敢言,再者,必須學識突出,既通曉朝廷各方面的政務法規,又能博涉古今。此外,就是應具備一定的仕途經曆。

當然,如果我們要進一步細究,言官其實也并不是朱元璋的獨創,而是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隻不過那個時候不叫“言官”。比如:齊國有“大谏”,趙國有“司過”,都屬于言官一類。然而,無論如何,如果我們從言官這一職業的發展特征來看,到了明朝,言官才算真正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因為,明朝時期的言官,不僅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職業化,而且還越來越呈現出了一種規模化,從“雜牌軍”逐漸變成了“正規軍”,其成員主要由都察禦史擔任,從國家大事到市井傳聞,隻要他們看不慣就能上朝奏報。而且,他們隻負責上奏,對與錯由皇帝自己判斷,即使錯了也不用擔負責任。顯然,這才是典型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即使到了清朝,言官盡管已經名不副實,形同虛設,但是,仍然擁有一項特權,即:風聞言事。也就是允許言官在沒有掌握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就可以奏報朝廷,對文武百官進行糾參。顯然,此時的言官在朝廷裡依然可以“橫着走”。甚至,有時候,就連鐵帽子親王都忌憚他們。

總之,古代的“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那就是一個字,“牛”。(呂海峰)

古代的“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