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送書福利!從《模型思維》學做一個多模型思考者

編輯推薦

很多人都知道投資者查理·芒格喜歡談論“思維模型”,他說:“要想獲得普世智慧,80~90個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不過在我看來,那其實是一些了解和思考的套路,相當于是新時期的成語典故。

斯科特·佩奇說的模型要進階得多,是學者們使用的那種正規的“理論模型”。斯科特·佩奇是密歇根大學複雜性研究中心“掌門人”,著有《模型思維》《多樣性紅利》,他的“模型思維課”有超過100萬使用者在學習和使用。

在新書《模型思維》裡,佩奇不僅講清楚了做一個多模型思考者在當今複雜社會的意義,還講解了二三十個模型,教我們成為多模型思考者,科學地使用模型進行思考。這是一個武器級的概念,想要了解它,你的思維方式需要先更新。

《模型思維》(The Model Thinker )

作者:【美】斯科特·佩奇(Scott Page)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送書福利!從《模型思維》學做一個多模型思考者

模型,讓你的思考正規化

要想用進階方法研究問題和做出決策,首先得讓思考正規化。

比如一個小孩踢足球,他竭盡全力也沒踢出去多遠,而一個大人飛起一腳,球就會被踢得很遠。有人對這個現象總結了一個規律:踢球的力量越大,球飛得就越遠。

這是很不錯的觀察和思考。足球運動員通過訓練能對“球性”有深刻的體察,但是如果你讓他談力量和距離的關系,他也隻能說到這個程度。各種古代成語典故,比如唇亡齒寒、揚湯止沸,以及《孫子兵法》等古代軍事将領寫的兵書戰策,也都是這個水準的思考。這些思考都是有用的……但是,這種思考方式太落後了。

首先它不精确。如果把力量增大一倍,球的飛行距離能增加多少呢?其次它沒有适用範圍。這個道理一直都對嗎?在什麼情況下會不好用呢?這樣的思考都回答不了。

我們身處複雜世界裡的現代人,可不能靠成語典故和寓言故事指導決策,因為這樣水準的思考沒有精緻推演的能力。現代學者都在使用更進階的思考方式。

最起碼的一點,一個數學公式能抵千言萬語。想要知道踢球的力量和球的飛行距離的關系,我們首先用牛頓第二定律公式描寫力量和加速度的關系,然後通過加速度和觸球時間計算速度,再考慮地球引力和空氣阻力……這聽起來比較麻煩,但是這一套思考允許你做精緻的推演。

這就是思考方式的正規化。我們思考的其實已經不是具體的球和具體的踢球者了,我們思考的是一個抽象出來的踢球模型。

模型是對真實世界的抽象。正規化就是抽象化,抽象化才能可推導,而可推導是個非常厲害的能力。其實我們每次做數學應用題,都是在使用一個模型。你知道題目包含的假設,和因果關系,就能用數學推導出一個結果。

一旦思維上升到模型的高度,我們就不再是普通老百姓水準了,一般的道理就騙不了我們。

模型,讓你的決策更精确

如果“多樣性”說的是觀察問題的“視角”,“模型”說的就是研究問題的“鏡頭”。

模型不僅可以提升個人思考水準,國家都在用模型做決策。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财政部在關鍵時刻出手,購買了AIG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的資産,最終使得 AIG 沒有倒閉。這個救援行動遭到了各方的猛烈批評,有人說這等于是政府直接幹預經濟,違背了自由市場的理念;有人說雷曼兄弟公司為什麼不救援呢?雷曼破産了AIG卻沒事,這公平嗎?

美國政府行事的邏輯在哪呢?講故事不如看模型。下面這張圖是當時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搞的一個模型,描寫了各大金融機構之間的網絡關系 ——

送書福利!從《模型思維》學做一個多模型思考者

各個機構之間的連線代表他們的關聯,連線越粗越越深,關聯就越強。AIG處在關系網的一個中心位置,很多金融機構購買了AIG提供的資産保險,如果他們資産的價值下降,AIG會給他們兜底。

有了這個模型,我們就可做推演了。可以想象如果AIG倒閉會發生什麼?使用數學推導,我們知道其他機構就會拿不到保險金,他們也會跟着倒閉,結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連鎖反應。AIG是“大到不能倒”,這就是為什麼要救AIG。那為什麼不救雷曼兄弟呢?因為模型中雷曼兄弟并不具有AIG這麼核心的位置。

事實證明雷曼兄弟的倒閉并沒有牽扯到整個金融系統,模型的預測可以說是準确的。金融危機過去之後,美國政府又賣掉了AIG的資産,一進一出從中還淨掙了230億美元……可以說當初救援AIG是一個正确的決定。

模型幫我們看清了各個金融機構之間關系的本質。如果沒有這個模型,隻說AIG很重要,就不足以做出這種精确而大膽的操作。但是問題來了,模型有那麼多,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模型呢?

為什麼不考慮各個金融機構高官的任職情況呢?為什麼不考慮這些機構在曆史上對美國所做的貢獻呢?為什麼不考慮對輿論的影響呢?

簡單地說,隻看關系模型,是因為我們想要的隻是金融市場的穩定。不簡單地說,忽略其他因素,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冒險選擇。

在多模型中選擇模型,需要智慧。

從資料到智慧,成為一個多模型思考者

為了進一步了解模型,佩奇講解了一個智慧層次結構,也是認知上的金字塔。

金字塔的最底層是資料。資料代表各種事件和現象,比如出門看見下雨,這就是一個資料。資料本身沒有組織和結構,也沒有意義。資料隻能告訴你發生了什麼,并不能讓你了解為什麼會發生。

資料的上一層是資訊。資訊是結構化的資料。看見下雨隻是資料,但如果有人統計哈爾濱市在2019011月份這一個月總共下了多少雨,這就不是簡單的資料了,而是資訊。資訊就可以用來做分析和解讀。

資訊再往上一層是知識。知識能把資訊組織起來,告訴我們事件之間的邏輯聯系。有雲導緻下雨,因為下雨是以天氣變得涼快,這都是知識。成語典故和思維套路都是知識。模型,則可以說是一種進階知識,能解釋和預測。

認知金字塔的最上一層,是智慧。智慧是識别和選擇相關知識的能力。

一個人可能掌握很多模型,但是具體到這個問題到底該用哪個模型,敢不敢用這個模型,則是智慧。

作者佩奇舉了一個例子。一隻小貓從4000米的高空掉下來,請問它會給地面造成什麼樣的危害?我們得先選一個模型。

用最簡單的重力加速度模型,我們會發現貓觸地之前的速度非常非常快,它會在地上砸出一個大坑。但是用一個更複雜的模型,考慮到空氣阻力,物體在大氣層中的掉落速度其實會趨向一個恒定的數值,并沒有那麼快,那麼危害就不會很大。如果掉下來的是一隻小老鼠,甚至可能都不會死。

是以說,從資料到智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認知更新。

如果一個人渾渾噩噩地混日子,隻體驗而不總結,他得到的就隻有資料。

有人偶爾看新聞,知道現在發生的事情都是什麼意思,他就獲得了資訊。

有人能從經驗中總結一些規律,還從書本上學到一些說法,他就擁有了知識。

為什麼有很多人說“學了很多知識,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因為有知識不等于有智慧。有智慧,會選擇該用哪個知識,能使用模型做出決策,而且還真敢去執行,那才是真本事。

從資料到智慧,你會發現越往上就越主觀。資訊已經是個性化的總結。知識中的因果關系已經是主觀的判斷。而智慧,更可以說是一種藝術。

到底該選哪個模型?沒有固定的操作流程。

經濟學家有句名言說“所有模型都是錯的,其中有一些是有用的。”模型說的不是真實世界,而是對真實事件的抽象和簡化。我們必須忽略很多因素,才能讓問題可以推演。而這麼做的危險是可能得到完全錯誤的結論。

是以需要了解每個模型的優點和局限性,需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更需要有創造性。

延續之前一本《多樣性紅利》的邏輯,佩奇特别強調,有時候需要同時使用多個模型,才能做出準确的預測和判斷。

是以說,模型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主觀抽象描寫,代表正規化的思考。模型通過嚴謹的定義和數學邏輯關系,允許我們做精緻的推演,進而獲得精确交流、解釋、判斷、設計、預測、探索和采取行動的能力。而選擇什麼樣的模型、選擇一個還是幾個模型,則是智慧。

希望佩奇講的這些模型能成為你認知工具箱裡的常備武器……因為使用了數學,其中有些武器的精确度超出想象。

目錄

序言 這本書是怎樣寫成的

Part 1 為什麼需要模型思維

01 做一個多模型思考者

02 模型的7大用途

03 多模型思維

04 對人類行為者模組化

Part 2 模型思維

05 正态分布

06 幂律分布

07 線性模型

08 非線性模型

09 與價值和權力有關的模型

10 網絡模型

11 廣播模型、擴散模型和傳染模型

12 熵:對不确定性模組化

13 随機遊走

14 路徑依賴模型

15 局部互動模型

16 李雅普諾夫函數與均衡

17 馬爾可夫模型

18 系統動力學模型

19 基于門檻值的模型

20 空間競争模型與享受競争模型

21 博弈論模型

22 合作模型

23 與集體行動有關的問題

24 與機制設計有關的模型

25 信号模型

26 學習模型

27 多臂老虎機問題

28 崎岖景觀模型

結語

像芒格一樣智慧地思考——多模型思維的實際應用

送書活動

1.掃碼加阿裡妹微信

送書福利!從《模型思維》學做一個多模型思考者

2.分享這篇文章到朋友圈,并保留到開獎時。

3.在下方小程式中參與抽獎,抽2名同學送價值150元的《模型思維》(中獎者未轉發則不可領獎哦)

送書福利!從《模型思維》學做一個多模型思考者

4.2019年12月13日17點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