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栖号: https://www.aliyun.com/#module-yedOfott8 第一手的上雲資訊,不同行業精選的上雲企業案例庫,基于衆多成功案例萃取而成的最佳實踐,助力您上雲決策!
原創: Jack 中國機器人網 2019-12-10

全球制造業正加快向資訊化、智能化、智慧化、個性化轉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機器人産業正與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創新資訊技術發生着深度融合。可以說目前,世界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傳統制造業轉型更新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催生高科技機器人的新需求,成為加速産業發展的新動力。目前,機器人産業面臨哪些挑戰,未來有哪些趨勢?應當如何去解決?
衆所周知的是,工業機器人是近年來我國制造強國戰略明确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其發展水準是展現國家創新能力和工業發展水準的重要标志。近年來,随着我國工業轉型更新的深入實施,為進一步提升國家智能制造在國際上的競争地位,我國不斷推動着傳統制造業通過更換智能化生産裝置來加快自動化更新。降低生産、人力成本,實作降本增效。而工業機器人業也是以迎來了機遇,事實上,随着國家的壯大,我國從2013年起,就連續五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消費國,這是毋庸置疑的高速。但在2019年這個轉型的關口,政産學界應當從不同角度思考“中國機器人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方向和方法。
優勢與助力
先看看本土機器人企業的優勢,目前,我國為促進制造業智能化自動化轉型更新,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國家出台了不下20部關于智能制造的産業政策,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産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充分保障,推動我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産業更新。其中包括工信部和财政部釋出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國務院釋出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福建省人民政府釋出的《關于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
其次,産業鍊布局逐漸完整,在各級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勢頭迅猛, 已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鍊布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共有機器人園區60餘家,涉足領域涵蓋了機器人本體制造、系統內建、核心零部件等各個領域。
除此之外,工業機器人市場逐年擴大、 核心技術加速突破、資本支撐實力雄厚都是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有利條件。2016至2018年,我國機器人年産量從7萬台增加到14萬台,年均增長幅度超過40%。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大概是15.4萬台,超過了歐洲和美洲的機器人數量,連續位居全球首位,成為了全球機器人重要的生産基地,特别是消費市場。
另外,工業機器人密度快速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去年達到了每萬名員工140台機器人,是2015年的三倍。同時,無論是工業領域還是服務領域,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标志性成果取得了新的進展。例如,雙臂機器人雙目視覺定位技術、柔性手爪設計技術、雙臂協調控制技術等工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公共服務機器人實作了人臉、聲音識别追蹤、環境檢測等功能,人臉識别精度可達90%;一些關鍵零部件技術也取得了突破。
此外,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相關推薦國家性的标準有82項,行業标準11項,團體标準20多項,初步涵蓋了标準體系的一些基礎标準,零部件标準和系統內建标準等。
整體來看工業機器人發展有基礎、有資源、有市場,隻欠實戰東風。可以說,工業機器人的未來是一片藍海,然而,事實上,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問題與挑戰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廠商主要集中在系統內建領域,産品多以搬運機人、碼垛機器人、分揀機器人等中低端産品為主,尤其是汽車和電子資訊行業,占比達到60%。在協作機器人等高端領域與abb、發那科、安川電機等國際主流廠商還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進而導緻在國内市場,國内廠商與外資廠商市場化競争的能力不足。雖然我國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但從市場占比來看,國産工業機器人所占份額仍然較低。
尤其是今年以來,機器人産業面臨下沉壓力,一些核心技術及關鍵技術的零部件依然受制于人,同時,受汽車及其零部件這一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市場影響,機器人增速也出現下滑。
在企業觀念上,很多企業總想“低價戰略”,通過補貼、賠錢、燒錢來做工業機器人,盲目迷信“價格的力量,想借此獲得融資,追求低價戰略的結果,會使全行業大面積不盈利,同時,因為機器人大多數企業想要大而全,但機器人技術是一個多學科內建的技術,無論企業有多大,想把所有的事都做完,結果就是做不到、做不好、做不精,導緻市場細分不明顯,競争大。
機遇與進步
但一年即将過去,在遇冷後,很多行業企業基于對行業的深度思考,對未來的預判,卻表現得更為淡定,變得更為成熟、自信,并且根據自己的優勢、特點、區位找到了自身成長、發展的準确定位,越來越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多關節機器人連續三年快速增長,蟬聯銷量第一,占上半年總銷量51.7%。此外,自主品牌份額日趨升高,尤其是加工機器人銷量增長1倍多。
遇冷恰好是機器人産業優化結構,實作健康發展的黃金時期。從國内看,應用領域和場景不斷拓展,機器人發展勢頭依然強勁,随着智能制造的推進,工業機器人應用正在從汽車和電子行業快速向冶金、輕工、金屬加工、石油化工、食品飲料、醫藥、健康等等行業發展。金屬加工、塑膠和化學,尤其是食品工業等行業近年來增長非常快。此外,服務機器人的種類不斷增長。生活、醫療、特種機器人、農業機器人、建築機器人等潛力都非常大。
從很多公開資料可以看出,應用行業已從2015年的國民經濟87個中類擴充到2018年的47個大類,129個中類。特别是在陶瓷衛浴、冶煉、釀酒、無紡布等細分領域,機器人的應用已初見成效。同時,服務領域機器人,從過去掃地、清潔等機器人,向教育、醫療、陪護、配送等多元度延伸,正逐漸覆寫我們的家庭、商場、學校、醫院、銀行、酒店等多個應用場景。特種機器人也随着新材料定位導航、動力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了以水下機器人、安防巡檢機器人、幕牆清洗機器人為代表的産品體系。其中服務機器人将成為世界機器人強國争奪新興産業主導地位的重要戰場,特種機器人的地位異常突出,将越來越成為世界機器人強國互相制衡的重要手段。
是以,國内企業也開始以更加積極、包容的态度接納國産工業機器人産品,在應用實戰中助力國産工業機器人制造技術基礎的積累,為國産工業機器人由中低端向高端領域滲透,最終實作“彎道超車”提供機會。這些,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積累留下來的寶貴經驗财富和進步基礎。
趨勢與可能
未來,機器人産業呈現哪些發展趨勢?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釋出的全球機器人2019的報告顯示,IFR預測,随着持續的自動化和技術的改進,2020年到2022年,将恢複兩位數增長,年均将達到12%,在專業服務機器人銷售方面将增長32%。物流行業所占的份額可能将是最大,占總銷售量的41%,其次一些檢測和維護的機器人大概占到近40%。個人和家庭使用的服務機器人銷售額也将增長15%,達到37億美元。
過去三四十年,替代率不到百分之一點幾,未來五到八年達30%,中國的市場空間巨大,随着制造模式的改變,例如智能智造、工業4.0、萬物互聯,對人力勞動力擠出效應的産生,未來的趨勢和方向,包括曆史發展的資料,中國工業機器人将進入到一個大的爆發期。
技術也在對産業起到加速作用。對于中國企業,尤其是後發企業,正面臨重大的技術的機遇期,包括AI、感覺、網絡、資料,包括邊緣計算、新材料等等,将是“彎道超車”的大好時機。而未來的各種新型機器人,都需要場景來試錯疊代,而中國巨大的市場,也恰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可以看到,目前,機器人與新興技術不斷融合,推動産業步入快速道。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随着5G通信,工業網際網路與機器人的技術融合,将有效大幅度提升資料傳輸的實時性、完整性和存儲量,極大的增強機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和精準控制能力,将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我們機器人的應用潛力,推動機器人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規劃與落地
未來如何推進機器人産業高品質發展?這是企業和政府都需要考慮的事。近日在重慶舉行的一次公開活動中,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傑代表政府,談到其對“推進機器人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三點思考:
首先是要注重用新發展理念,推動産業創新協同發展。要注重開放合作、綠色協調發展,強化“引進來”和“走出去”,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推動産業鍊縱向橫向合作,加快建構完善産業創新體系,強化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技術、模式創新能力,加快推動高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研發和推廣應用
第二是要注重強化基礎能力,提升産業鍊現代化水準。羅俊傑說,要加快突破機器人用高精密減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傳感器、作業系統等核心技術;加強機器人基礎共性技術研發,突破人機互動、柔順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覺等前沿技術;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本體企業、零部件企業、內建商及使用者企業協同,推進産品研發、零部件配套、生産制造、應用實施等各個環節的緊密協同、融合發展、合作共赢,打造機器人技術融合創新生态體系。
第三是要注重提升品質品牌,提高産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例如,要進一步推動完善機器人标準和檢測認證體系。
而融合更是制造業數字化的重要路徑,融合也是制造業智能化的核心要義。對機器人産業而言,協同共赢特别要做到“5個融合”:第一是機器人産業和現在出現的新技術,例如與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等融合;第二是機器人産業要跟工作和服務領域融合,如汽車行業、金屬制品業等;第三和目前在大力推進的智能制造,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融合,第四是機器人産業本身擁有各個技術的構成,有關鍵部件,還有系統等方面的融合;第五是跟人融合,打造人機共融、人機協作的機器人。
以上這些來自多元度的東風,才是使得機器人産業在新的一年重新崛起的根本要點!
原文釋出時間:2019-12-10
原創: Jack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中國機器人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