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水準或許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的想象。亞瑟·米勒相信人工智能正在超越算法與程式設計,産生了現在遊戲規則中沒有的内容。

實體學學者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對此深信不疑。在他10月份出版的新書《機器中的藝術家》(The Artist in the Machine)中,亞瑟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觀點。
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下的藝術創作機器人不僅擁有感覺力和創造力,而且可以表達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創意與想法。“AI藝術家們超越了常人的藝術能力,以至于必須向我們那空洞的原始大腦解釋他們的作品。”亞瑟毫不遮掩他對于目前AI機器人藝術創作能力的樂觀态度。
在《機器中的藝術家》這本書中,亞瑟向讀者們介紹了在AI音樂創作當中的一個著名案例。Fran?oisPachet是一名音樂創作者,也是AI音樂創作領域的一位科學家,現在就職于Spotify下屬的研究機構。他設計了一台名為Continuator的音樂人工智能裝置,據Pachet介紹,這台音樂人工裝置可以通過即興彈奏與音樂家們對話。
Fran?oisPachet 圖源其個人網站
Pachet邀請了一名鋼琴家坐在這台裝置旁開始演奏,Continuator聽到鋼琴家彈奏出的樂句後會自我學習與了解,随後它會根據上一首曲目搭配着即興演奏。這位鋼琴家聽到Continuator的回應中感到驚奇且興奮,并且繼續彈奏更多的樂曲,而Continuator也會繼續通過音符跟他交流。
這一案例讓科技媒體《Futurism》提出了質疑,“當人們談論音樂即興演奏時,短語中會出現随機性和驚奇性,但背後也有順序,計算機是否也知道何時遵循規則?”亞瑟則回應到,“人類的創造力也來源于對模式的尋找。”
利用機器人進行藝術創作其實并非新鮮事。早在1956年,就有法國藝術家尼古拉斯·舍弗爾(Nicolas Schoffer)創造出了可以進行繪畫創作的機器人“CYSP 1”。随後又多有其他先鋒藝術家利用機器人進行創作實驗。
時間轉圜至2018年,一幅由人工智能獨立完成的藝術作品《Edmond de Belamy》在紐約佳士得拍出的35萬美元(附傭金一共約300萬人民币)的高價。這一消息讓藝術界感到震驚,有媒體評論其代表着人工智能的創造力正在得到認可。
AI畫作《Edmond de Belamy》 圖源:Obvious Art
根據《Futurism》報道,目前從事AI藝術創作的初創公司數量正在迅速增長。Aiva Technologies是一家AI音樂領域的創作公司,其首席執行官Pierre Barreau認為AI可以在短時間内嘗試許多不同的想法,“它具有更大的實驗能力,人工智能已經在創造和表達藝術。”
但并非所有人都對人工智能助力藝術創作感到期待,來自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教授米格爾·卡瓦萊(Miguel Carvalhais)就在他的著作《計算藝術與設計中的創造性實踐》中表達了對于AI藝術創作的憂慮。
“人工智能無法同真正的藝術家一樣與讀者們共享人類社會的經驗。”米格爾認為,即使人工智能機器人在藝術創作中發揮并且表達了自我意識,但這種意識還是無法和人類進行溝通。
人工智能是否正在擁有屬于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仍然還是一場辯論。但亞瑟·米勒或許将一直站在支援的一方,“我相信人工智能正在超越算法與程式設計,産生了現在遊戲規則中沒有的内容。”
原文釋出時間:2019-12-1
本文作者:Nameless/作者:Nameless/ 來源:矽谷網綜合/ HV:9048 編輯:GuiGu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矽谷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