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老周

摘要:要說起美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戰将,自然非巴頓莫屬。他在二戰中的表現,确實光彩耀眼,能得到這樣的贊譽,也算名至實歸。他在諾曼底登陸後指揮的部隊,第3集團軍在歐洲大陸上也是所向披靡,成為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頭号精銳王牌。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1:1942年北非戰場上的巴頓

要說起美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戰将,自然非巴頓莫屬。他在二戰中的表現,确實光彩耀眼,能得到這樣的贊譽,也算名至實歸。他在諾曼底登陸後指揮的部隊,第3集團軍在歐洲大陸上也是所向披靡,成為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頭号精銳王牌。

美國陸軍第3集團軍這支部隊,人們往往就會立即想到巴頓的大名。與古今曆史上那些著名的将領一樣,身材高大又充滿個性的小喬治·S.巴頓中将經常被形容為第3集團軍的靈魂人物,第3集團軍也無疑是這位“血膽将軍”手下傳奇式的“鐵血軍團”。雖說進攻梅斯時巴頓隻動用了一個軍的兵力,但整個戰役的過程和行動方案的制訂仍然與他本人息息相關。為了能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巴頓在梅斯之戰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就先來談論一下巴頓的從軍生涯,以便了解美軍當年進攻梅斯的做法并非是由于巴頓的天才或是個人喜好,而純粹是為形勢所迫的緣故。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的進階将領們在普通士兵的眼中無疑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們既沒有個性又态度冷淡,而且總是縮在離前線數千米之外的後方指揮着整個軍團的作戰。将軍們的個人行為僅僅在總部的公報中略有提及,他們與下級官兵的接觸幾乎為零。好在這種情況很快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新聞媒體和群眾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普通老百姓終于能從前線傳回的照片和各種新聞紀錄影片裡了解到戰局的走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國都為自己的軍隊配置了戰地記者,有了這些狂熱新聞工作者的存在,各條戰線上的戰況和各種所見所聞紛紛通過報紙和雜志刊載出來,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軍隊進階将領們在公衆當中的威信。随着對将軍們的個人崇拜以及勝利新聞大幅标題風氣的盛行,盟軍中便誕生出了兩位超級大英雄,英國的蒙哥馬利和美國的巴頓。對于那些頭腦簡單的記者來說,他們并不會去關心和考量這兩名将領能力的高低,蒙蒂和巴頓隻是為他們的新聞報道“添油加醋”的原料,他們要的隻是兩人在不經意間露出的各種“驚世之語”而已。對于盟軍中其他平時顯得并不那麼“聰明”,但骨子裡卻是深謀遠慮的将領,記者就往往會将他們撇在一邊,甚至懶得去進行所謂的“批判”,比方說美軍記者就從沒為辛普森和布萊德利拍過什麼像樣的新聞影片。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2: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戰場上的巴頓

巴頓于1885年11月11日出身于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富有的美國軍人世家。是以從一開始,巴頓在家庭背景上就有别于其他那些出生貧寒,但通過後天努力成材的美軍将領。

直到12歲為止,巴頓都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雖然當他最終被送往學校就讀時幾乎一字不識,拼寫能力也一直不好,但頭腦中卻裝滿了他父親教給他的各種知識,并向老師證明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從學校畢業後的巴頓于1904年入讀西點軍校,雖然說環境變了,可在該校的經曆并沒有讓他的智力獲得多大的提升,反倒是使他轉型成了一名運動好手。有意思的是,巴頓在體育上的成就與他後來在職業生涯中的表現多少也有些關系。他發現自己不适合參加那些需要團隊合作精神的運動,而他所娴熟的騎術和射擊都帶有個人表演的性質。1909年從西點畢業的巴頓參加了騎兵隊,然後靠着自己家族在社會中的關系和地位迎娶了一位新英格蘭的女繼承人。這一舉動無疑成了巴頓從軍曆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此後他很快就打通了與軍界上層人士間的關系,并與時任參謀長的亨利·史汀生(未來的戰争部長)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正因為有如此特殊的關系網,巴頓才能夠在時運不濟的時候不至于被排擠出去,同時還獲得了高層不少有影響人物的大力支援(比如艾森豪威爾)。

要說巴頓的首次參戰經曆,那還是在1916年對付墨西哥人起義的潘趣維拉戰役時的事情。在這場幾乎是好萊塢騎兵電影翻版的進攻中,巴頓的表現引起了未來的美國歐洲遠征軍司令官潘興将軍的注意(巴頓當時擔任潘興的副官)。

在潘興的提拔下,巴頓于1917年赴法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充滿戰鬥渴望的他當時面臨兩種選擇:要麼指揮一個步兵營,要麼就率領一支剛組建的坦克部隊投入作戰。經過一番考慮後,巴頓還是選擇了指揮坦克部隊這樣一支在當時還基本算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新兵種。在他的嚴格訓練下,巴頓的坦克部隊成了當時美國遠征軍中最時髦的部隊。不過對于美國陸軍來說,巴頓做出的最大功績還是将坦克這樣一種革命性的新式武器引入了美國。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3:西點軍校時期的巴頓

1918年9月聖米耶爾戰役爆發後,苦苦等待時機已久的巴頓終于逮到了教訓德國人的機會。盡管這個戰役本身并不算十分關鍵性的戰鬥,但對巴頓來說它卻是一次十分難得的作戰體驗。他在激戰中不斷地東奔西走,幾乎完全靠步行來指揮戰鬥。可當時美軍的高層非但不欣賞巴頓的戰鬥特色,反而指責他企圖獨自對抗聖米耶爾戰區内整個德軍集團的個人冒險主義。9月底,巴頓在馬斯-阿貢讷戰役中受傷住院,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投降後他才發現自己已從上尉被提升為上校軍銜,從此以後他就在心目中逐漸确立了以裝甲部隊快速殲敵的作戰方針。當時的巴頓可能沒想到這個核心戰術将在未來陪伴自己走過整整26年的時光,并為他帶來輝煌的榮譽。

與巴頓原來的預期正相反,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的西方各國都在和平年代中大力裁軍。眼見陸軍部不再對裝甲部隊有興趣的巴頓隻得再次轉職成了一名騎兵軍官,要不是喬治·馬歇爾将軍再次将他提拔出來的話,巴頓很可能會以一名上校的身份退役。從這一點上來說,馬歇爾的舉動無疑讓巴頓的職業生涯産生了第二次轉機。

時間一晃就到了1940年。德軍新式的“閃擊戰術”在西歐戰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不小震撼的巴頓于是全身心地投入為坦克遊說的活動中。随着美國陸軍逐漸走上戰争的軌道,巴頓也被委派前去指揮建立第2裝甲師的一個旅,訓練時對部下要求嚴格的他很快就在新兵中獲得了“血膽指揮官”的綽号。用巴頓自己的話來說,“裝甲進攻戰術的發展,将使我的部隊成為整個美軍中最厲害的部隊”。巴頓平日祈禱虔誠,可又會用下流話罵人。雖然他是一個多種沖突因素的綜合體,卻在手下的官兵之中廣受愛戴。士兵們往往十分讨厭隻會用嚴苛的制度來壓制部下的長官,反倒是對巴頓這樣一個既嚴厲又出色的人仰慕不已。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4:盟軍三巨頭,蒙哥馬利(右)、布萊德利(中)和巴頓(左)

北非戰役和西西裡之戰中巴頓獲得了輝煌的勝利,并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可是麻煩事也随即接踵而至。因為在西西裡的野戰醫院中動手打了一名裝病士兵的耳光,巴頓的這一“粗魯舉動”很快就被見了報,導緻他被解除了第7集團軍司令的職務。對于普通美國大衆來說,巴頓的名聲與其說是一名出色的将軍,倒不如說隻是一個愛出名的吹牛王。造成這麼多麻煩事的緣由,還是因為巴頓的人格過于複雜。從表面來看,他那支時刻别在腰際的象牙柄轉輪手槍就無時不在展現着主人那種喜歡表現自我的外露性格,可在巴頓的内心深處他卻又是個容易動感情的人,還經常會為了某件傷感的事情而落淚。

自從被“遣返”回美國後,不安分的巴頓又在盟國計劃反攻歐洲大陸的時期惹上了新的麻煩。由于在一次民間演說時激怒了盟國蘇聯,巴頓的能力再次受到了質疑。後在新任美國遠征軍司令布萊德利的安排下,他被調往倫敦東南部去指揮當時還不存在的第3集團軍。高層的意思是要用巴頓的身份來迷惑德國的諜報網,讓他們錯誤地認為未來盟軍登陸的地點很可能會是在加萊而不是諾曼底。憋了一肚子氣的巴頓可無法擔任這種閑來無事的“空頭司令”,他利用這段時間開始積極研究起“霸王”行動來,甚至還給出了不少的批評意見,可就是無人理睬。

諾曼底登陸過後一個月,雖已身在法國但手頭依然沒有一兵一卒的巴頓終于按捺不住了。他知道自己已經59歲,如若再不能親身投入戰鬥的話,可能就會永遠地身處二線指揮官的位置。諾曼底戰役的轉機終于給他創造了大顯身手的機會,盟軍最高統帥部在8月1日正式委任巴頓指揮美軍的第3集團軍,他的名字與他所熱愛的部隊一同再次出現在了各大報刊的頭條新聞位置上。當時巴頓的名氣是如此之大,甚至讓他的敵人都錯誤地認為他将指揮盟軍的一個集團軍群前來橫掃整個法國。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5:1944年9月,巴頓和他的參謀人員在埃坦的集團軍司令部

第95步兵師屬下第379步兵團的一名名叫查爾斯·克勞福德(Charles Crawford)的年輕排長,剛于10月來到位于梅斯東南的一處橋頭堡參戰。他後來回憶了巴頓在11月5日對第379團發表演講時的情況,我們便能從中了解到這位著名“血膽将軍”的突出個性:“我師剛剛加入第3集團軍的序列,巴頓将軍就下令把本團的進階軍官和士官們召集起來,說要親自前來為他們打氣。當時在那片又冷又潮的會場上聚集了大約500多人,大家甚至能聽到從遠方前線那邊傳來的隆隆炮聲。随着‘立——正’密碼的發出,我下意識地轉向道路的朝向,接着周圍就響起了嘹亮的軍号聲。隻見一輛挂有三星中将旗的吉普車在兩輛憲兵吉普的陪伴下,緩緩地駛入了會場。在一片肅靜之中,我親眼望着巴頓那輛漆得嶄新的座車離開了車隊序列,徑直向我所站的位置開來,并在士兵隊伍前方大約50碼的位置停了車。等司機降下擋風玻璃後将軍本人從車座上站起身來,一旁的軍官趕忙下令讓大家稍息。在我的印象當中巴頓應該是個身材高大而又雙肩寬闊的指揮官,但當他從車内完全直立起來的時候我還是吃了一驚,畢竟自己在之前還從沒見過像他這樣‘雄壯如牛’的進階将領。在如此接近的距離内,我能清楚地瞧見他鋼盔上的三顆銀星,以及他穿在身上的那件帶編織領口的坦克兵用夾克衫。将軍的腰間系有一條帶着黃銅扣子的腰帶,不過似乎系得有些過緊,隻能勉強維系住他的上半身。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要算是别在将軍胯下的那對标志性的鑲珍珠的象牙柄左輪手槍了,它們都被裝在帶有銅扣子的小型槍套中,并用皮帶挂在他的腰帶上。在普通士兵的眼裡,站在吉普車裡的巴頓就像是站在四輪戰車中的赫拉克勒斯。當将軍開始開口講話的時候,他那種高亢的嗓音卻與他粗魯的外表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最初他演講的内容讓我覺得有些失望,但沒過多久我就意識到将軍所說的其實并沒有錯。這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将對一群年輕人的訓導,巴頓并不想在我們面前用華麗的辭藻來掩飾未來戰鬥有多麼艱苦,而且他很快就抓住了要點。我記得他在演講中有過這麼一句話:‘你們的師長告訴我,說你們是一支渴望戰鬥的優秀隊伍。我那時答複說讓他先不要着急,還是先等他把手下帶去打上兩個星期,再來告訴我他們到底優不優秀也不遲。’巴頓的話很明顯是一種警告,他要提醒我們注意在戰鬥中如果不當心的話就會很快喪命。當時我曾環顧四周,結果隻瞧見了一群眉頭緊蹙、如同花崗岩一般的面龐——他們也許聽得血液都已經凝固了,幾乎沒有人敢眨一眨自己的眼睛。接下來巴頓又強調了勇氣在戰鬥中的重要性:‘我已經要你們的指揮官立即交出所有的挖掘工具。我可不想讓自己的部隊在作戰的時候老是靠挖掘防禦工事混日子。不過假如你們中的某些人堅持要挖坑躲避的話,我是不會強行把你踹出來的。另外,我不希望聽到你們有人對我說什麼我們被炮火壓制之類的屁話。如果你們不能在戰鬥中勇往直前,那麼就别給我回來好了。你們必須牢記一點,那就是一個人在戰場上隻有不斷奮勇前進,才會有活下去的機會。’他這段特别以着重語氣說出來的話,立即使會場内的緊張氣氛達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讓我覺得巴頓當時的腔調就好似在對全世界的聽衆宣揚他的末世預言。這真是無比糟糕的一天。以前我隻是從新聞報紙上曉得真正的戰争大概是個什麼模樣,但如今我已明白自己馬上就要親身體驗上這種滋味了,除了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之外别無他法。在國内訓練時期的好日子結束了,我很氣憤以前居然沒人出來向我說明戰争是這麼個鬼樣子,感覺受了欺騙的自己就像個傻瓜一樣乖乖地跟着部隊來到了梅斯。巴頓這時也似乎察覺出了士兵的不安心理,他馬上用一個有關美軍士兵和英國小姐熱戀的笑話緩解了大家壓抑的心情。到最後,将軍高舉起自己緊握着的右拳,向士兵們道了聲‘我祝你們好運’,接着坐下并關上了車窗,整個車隊于是便迅速掉頭駛離了會場。”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6:第3集團軍的标志

梅斯戰役爆發前的美國第3集團軍由三個軍組成,它們分别是第20軍、第12軍和第8軍(第8軍前段時候還在布列塔尼半島肅清殘餘德軍)。巴頓指揮部的參謀人員大多是騎兵出身,曾跟随巴頓從北非、西西裡一路轉戰至法國,并且都是他那套“以速度出奇制勝”戰略方針的堅定擁護者。坦白地講,巴頓參謀團雖然一直處于他們那位喜怒無常的長官的陰影之下,但他們的内部工作卻從未受到任何影響。平日裡讨厭思考邏輯問題和處理俗事的巴頓經常會離開他的駐地獨自一人前去巡遊舊時的古戰場,邊叼着雪茄煙邊對它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是以每當巴頓跑出去懷舊的時候,一個高效率的參謀團就成了第3集團軍内部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不過話要說回來,盡管巴頓脾氣火暴,可他還是十分重視處理與同僚間的協作關系,這種優良的習慣會一直保持到戰争結束。

到1944年8月底為止,巴頓的第3集團軍擁有七個步兵師、兩個裝甲師以及大批後勤、指揮機關,總計有314?814名官兵。初經戰陣的第3集團軍士兵鬥志昂揚,充滿了對殺敵立功的渴望。與曆史上那些有名的軍隊一樣,巴頓的部隊擁有高昂的士氣、自上而下的統一指揮以及一名出色的将領。有人甚至說,第3集團軍完全是一支為巴頓量身打造出來的軍團,而每個加入該部隊的普通士兵都會驕傲地向他人宣稱:“能與巴頓将軍一同奮戰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榮幸!”

其實就梅斯之戰本身來說,我們的興趣隻集中在第3集團軍麾下的第20軍身上。當時剛完成橫穿法國追擊德軍任務後的第20軍,是由沃爾頓·H.沃克(Walton.H.Walker)将軍指揮的部隊。和巴頓一樣,沃克也是參加過1918年聖米耶爾戰役的一名老兵。從外表上看,沃克就像是一頭身材短小、臉龐寬大、滿面怒容的兇猛鬥牛犬。戰後負責撰寫巴頓傳記的拉迪斯拉斯·法拉戈,曾相當無禮地把沃克形容為是“一隻圓滾滾的油桶”。盡管巴頓自己很欣賞沃克的能力,但他實際上從未嚴肅認真地對待過沃克。于是沃克隻能借着這位他所崇拜的上級身上的光環,從一次次的戰鬥中展現他自己的價值,這對一個軍長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與巴頓那種喜歡自我表現的嗜好不同,沃克是個樸素的人。他從來都是隻穿一雙士兵皮鞋,腰系一條普通的厚邊腰帶。在人際關系方面,幾乎無人欣賞沃克那種平易近人的個性,是以他可沒有像巴頓那樣的大批崇拜者。從他身上你休想找到任何傳奇故事,也榨不出一點趣事或是逸聞。巴頓認為沃克最優秀的品德,就是你叫他去幹什麼他都會乖乖的從命,于是便把他長期保留在軍長的這一職位上。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7:巴頓的道奇指揮車

和集團軍的情況類似,美軍軍級編制内的各師在戰時也會因為戰況的不同而有所調動,隻不過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會在必要的時候得到工兵、炮兵和醫療機關的支援。對于美軍來說,師才是他們最基本的戰術機關,各師所屬的團會在戰時陪伴着該師的指揮機關共同作戰直到戰争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軍步兵師在執行作戰行動時,同樣将獲得以下機關的加強,其中就包括了:若幹個野戰炮兵營,一個醫護營,一個工兵營,一個軍需營,一個通信連,一支偵察分隊,一個軍械連,一個防空營,一至兩個坦克營以及一至兩個坦克殲擊營。

美軍步兵師的骨幹力量在于它的三個步兵團,每個都由一名上校級軍官負責指揮。每個步兵團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下轄三個步兵連和一個重武器連。同時美軍也為它的步兵團配備了工兵、炮兵和坦克部隊,一旦爆發戰鬥,這些部隊就會立即組織成為團級戰鬥隊(Regimental Combat Team,簡稱RCT),以便能在作戰中發揮多兵種協同的優勢。

至于美軍裝甲師在編制上則與步兵師有着諸多不同之處。裝甲師的核心戰鬥力量不是團而是它的三個裝甲戰鬥群(Combat Command),由一名準将或上校負責指揮。每個裝甲戰鬥群由各種坦克、坦克殲擊車、裝甲步兵、自行火炮等機關組建而來,都擁有實行獨立作戰的強大機動能力。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8:第3集團軍第7裝甲師的“謝爾曼”坦克

二戰後期戰役中的德軍與美軍相比就顯得相當落後了,他們直到1944年年末還在大量使用馬匹行軍,并用它們來拖曳各種重型裝備。不過美軍的高度機械化并不意味着他們就沒有任何難處。為了保障前線每一名士兵的作戰能力,美軍就必須組織大量後勤力量來保障他們的供應和補給,這無疑加大了對補給能力的要求。

1944年8月,位于梅斯戰區内的美軍第20軍擁有第5、第90步兵師以及第7裝甲師這三個師的部隊。其中由勒羅伊·歐文(LeRoy Irwin)少将指揮的第5步兵師是一支正規軍,先前一直都在冰島擔任防禦任務;第90步兵師則剛在雷蒙德·麥克萊恩(Raymond Mclain)準将的指揮下結束了不走運的諾曼底戰役;與這兩個師一樣,西爾維斯特少将的第7裝甲師同樣也在諾曼底戰場損失輕微。是以說還沒經曆過梅斯血戰的第20軍還是一支初出茅廬的隊伍,他們并不知道将有一場長達兩個月之久的大戰在等待着他們。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9:《摩澤爾河畔的血戰:突破梅斯築壘地域》封面

讓最彪悍的巴頓和他的虎贲之師第3集團軍都磕掉大牙的堅固堡壘

圖10:《摩澤爾河畔的血戰:突破梅斯築壘地域》目錄

本文節選自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摩澤爾河畔的血戰:突破梅斯築壘地域》,全書264頁,31萬字,300張照片和地圖,全面介紹了令巴頓和第3集團軍都頭痛不已的梅斯戰役,這場戰役在二戰中很少被提及,幾乎是鮮為人知的,但恰恰是在梅斯這座堡壘要塞面前,第3集團軍經過了幾個月的艱苦鏖戰,才完全占領了梅斯。

本書作者潘學基,是一位對二戰歐洲戰事有着深入研究的民間學者,著有《被遺忘的戰鬥:馬斯河突出部1944》、《卡西諾戰役1944》、《火過沙留痕 : 隆美爾非洲軍團的覆滅》、《大漠烽煙急 : 隆美爾非洲軍團征戰錄》等二戰專題書籍。本書是潘學基的又一力作,史料詳實,叙述嚴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各新華書店,以及京東、當當、淘寶“知兵堂書店”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