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區塊鍊技術與金融創新
在過去的短短10年中,以比特币和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鍊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首個區塊鍊項目—比特币網絡,創新地支援了自帶信任防篡改的分布式賬本,打造了一個彼此信任的基礎網絡設施。從應用角度來說,除了“數字貨币”外,區塊鍊技術其實還能帶來更通用的計算能力和商業價值,而以太坊、超級賬本等開源項目加速釋放了區塊鍊的巨大潛力。在金融行業,區塊鍊的創新設計賦予了交易、貸款、保險等諸多應用場景新的想象空間。與此同時,比特币幾年間瘋狂的價格波動也引發了人們關于比特币等一系列數字貨币的價值探讨。區塊鍊時代,一切才剛剛開始。
比特币與區塊鍊的運作原理
文/韓鋒
區塊鍊(blockchain)是一項新技術,然而經過短短十來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近年來興起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币”比特币就是以區塊鍊技術作為其底層技術的。要了解區塊鍊技術,我們首先來看看比特币的運作原理。
什麼是比特币?
2008年,一個自稱中本聰的人在密碼學論壇上發表了一篇
論文—?《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讓學界轟動的是他第一次用密碼學解決了電子貨币的重複支付問題。2009年他又公布了比特币系統的開放源代碼,随後便隐身了。
首先參與比特币的是一些極客。他們認為依靠技術,尤其是網際網路技術,可以改變世界的現狀,尤其改變社會中存在的讓人不滿的一些情況。他們開始把比特币當作玩具買來買去。其中一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2010年5月22日,程式員Laszlo Hanyecz花費10?000比特币向比特币論壇使用者買了兩個“棒約翰”比薩。現在這個比薩估計是人類曆史上最貴的一個,而5月22日也由此成為比特币圈内的比薩節。
2013年可以說是比特币發展元年。很多華爾街高管、基金經理,以及大公司如Facebook、Google的高管也開始參與進來,比特币價格出現了實質性上漲,達到大約500美元一個。後來幾年間,比特币價格持續攀升,達到一個又一個的新高峰,并在2017年12月達到20?000美元左右一個的高點。
在2013年,比特币的價格便上漲了大約100倍。這讓很多人吃驚,由此也出現了很多種說法,最典型的即認為它是泡沫,類似當年的郁金香泡沫,是一場騙局。是以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比特币的基本原理,而筆者認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研究中本聰最早提出比特币的論文。這篇論文之是以在密碼學具有劃時代的地位,是因為其真正解決了電子貨币的重複支付問題,也就是造假币問題。
中本聰的理想就是要把人類貨币的信用建立在P2P密碼學上。他認為傳統信用系統都是依靠第三方來發行,但第三方成本高、弊病大,尤其不利于網際網路時代的全球貿易。是以他認為應該去掉第三方,讓金錢與資訊一樣在網際網路上以接近光速運作,成本幾乎為零。要做到這一點,中本聰建議可以将信用建立在基于密碼學的P2P基礎上,也就是後面所謂的DAC(分布式自治系統)。這個想法非常具有創新性。當然,在中本聰之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也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貨币應該通過市場競争起決定性作用,優勝劣汰。而中本聰想發明一套建立在P2P系統之上的貨币,首先當然要解決重複支付問題,也就是造假币的問題。那麼,比特币靠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中本聰最大的創新在于依靠“蓋時間戳”來避免重複支付。也就是任何一筆支付、交易都馬上通過蓋時間戳記賬,以保證一筆數字貨币不能再被支付給第三方。按理說數字貨币也就是全密碼符号,從某種意義上說被拷貝是非常容易的。如果說依靠“蓋時間戳、記賬、全網公開”這套機制即可保證不可能發生重複支付,那麼大家自然要問:誰來記賬?誰來蓋時間戳?
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比特币最核心的創新,也就是所謂的礦工記賬機制。“礦工”這個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并不太準确,他們首先是記賬員,要利用挖礦的計算機,依靠它的算力來為全網的比特币交易記賬、蓋時間戳,保證不會發生重複支付。大家又會問,難道這是靠雷鋒精神嗎?恰恰相反,中本聰假設人“性本惡”,即人們互相不信任,并不主動做好事,大家都為利益而來。那麼要指望以這些算力來給全網記賬、蓋時間戳,就要保證他們有利可圖,而他們的利益就是可以同時挖礦,獲得比特币。挖礦是基于密碼學SHA-256進行的,實際上就相當于解密碼的方程—誰先解出來,誰先找出散列值,同時把10分鐘内全網的比特币交易蓋上時間戳,記對了賬,誰就算挖到了礦(比特币)。礦工最核心的作用是蓋時間戳和記賬。如果沒有他們提供的計算機算力,并為比特币世界全網記賬、蓋時間戳的話,比特币作為一個支付系統是不成立的。在中本聰設計的機制中,每10分鐘生成一個區塊,礦工需要将這10分鐘之内全網際網路所有比特币交易蓋的時間戳都記到這個區塊中,并生成一個新的鍊條(區塊鍊),然後向全網公開。如果礦工指望獲得比特币的獎勵,就必須讓全網承認其區塊的合法性,并且把下一個區塊建立在其鍊條之上。
比特币的總量有限,中本聰将其設定為2100萬個,理論上在2140年将全部被挖完。到那時如何保證全網的礦工再拿出其算力為整個比特币世界蓋時間戳、記賬呢?按中本聰的設計,就是給他們付交易費。誰搶到了合法的記賬權,誰就搶到了交易費。到那時礦工才真的稱為記賬員。比特币的系統大概來說就是這麼設計的。比特币的總量有限,這也是吸引很多玩家參與的重要特征。
中本聰在其論文中精辟地總結了整個比特币全網運作的機制。第一,每筆交易都向全網所有節點公開廣播。所謂節點(node)是指每個希望挖出區塊獎勵的礦工的礦機。向他們公開,也就是讓他們記賬,當然這還關乎誰記的賬最後将成為合法的。第二,每個節點(即每個礦工)實際上都在不斷地把新的比特币交易記入他将挖出的區塊中。
那麼,很多人都在競争這個區塊和競争記賬,誰能最終獲得獎勵?為此中本聰發明了工作量證明(POW)。隻有證明你的算力是10分鐘内全網最大的,且解SHA-256密碼學問題效率最高,你才能獲得這個區塊的獎勵。要全網接受一個新挖出的區塊的條件是必須正确記錄這10分鐘内全網所有的交易,并都蓋好了時間戳,同時向其他節點公開,即向大家宣布不要再競争這個區塊了,需要競争的是連接配接在這個區塊鍊條上的下一個區塊。
比特币的價值支撐是什麼?
很多人在聽說比特币的時候總愛問:法币背後有國家主權和法律系統,比特币背後有什麼?實際上,比特币背後也有很強的保護,那就是礦工的算力。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比特币系統也要防止任何可能的惡意攻擊,比如造假币,又如破壞系統導緻其不按規則運作。中本聰設計的規則是,除非掌握全網算力的51%以上,即超過51%的攻擊力量,才會存在造假币的可能,才能篡改曆史上的記賬,才有可能對系統造成破壞。2015年,比特币全網算力的成本便已達到十幾億美元,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變化。要達到超過51%的算力來發動攻擊,代價高昂。是以比特币系統依靠全網算力來保護,比特币的價格在某種程度上與其背後的算力也有關。一些比特币經濟學家在計算其合理價格時,首先便要考慮目前全網算力的情況。
我們在基本了解了比特币的運作原理後,就能比較理性地分析其價值背後的支撐究竟是什麼了。實際上比特币的價格很大一部分是靠“信徒”支撐的,這叫“信徒經濟”。什麼是比特币的“信徒”?他們相信哈耶克的理念,認為完美的貨币應該通過市場自由競争産生,貨币權或者金融權應該來自民間。當然,他們的信仰并不是空穴來風,黃金或白銀作為貨币的曆史的确都是從民間的信用開始建立的,法币最早往往是靠着黃金或白銀的背書才建立起自己的信用體系。筆者個人認為比特币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解決了網際網路貿易的支付問題,讓金錢和資訊以同樣的速度傳遞,且成本低廉。
當然,很現實地說,很多人購買和囤積比特币是基于它的保值功能。原因在于比特币總量有限—僅2100萬個,很多人認為這個系統在理論上比法币更能保值,因為法币總量無限,幾乎每種法币都超發,最嚴重的超發可至上萬億倍。當然也有人馬上會說,隻要有人大量囤積比特币,也一定會造成比特币的流通問題。曆史上貴金屬貨币幾乎都是因為囤積問題而最後退出了流通領域,最簡單來說因為它們不是無限可分的,它們在實體上分到一定程度就無法使用了,是以不得不退出流通領域。但比特币和貴金屬貨币有一個本質差別,即它實際上是密碼學數字,是以它幾乎無限可分,哪怕現在市面上隻流通一個比特币,通過小數點後移,也不影響它作為全球支付的流通性。按照中本聰最原始的設計,小數點可以往後移8位。如果需要,隻要全網節點民主協定同意,小數點還可以繼續往後移。
比特币的創新:DAC
比特币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金融創新呢?它被公認為全球第一個DAC(Distribut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分布式自治組織)成功案例。DAC有幾個主要的特征:①由于其依靠密碼學保證規則運作,管理成本比傳統公司低得多。②不假定依賴人的善良和美德,而是假定人有機會都會做壞事,這樣設定的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每個參與人的權益。③比特币系統有衆籌屬性。比特币這樣一個DAC系統已經顯示出它有自相似的結構,也就是說即便局部被破壞,但它的自我修複功能很強,可以自相似地再生長。比如一棵大樹,砍掉它一邊的枝葉,隻要整個系統沒有被颠覆性地破壞,那麼它會繼續生長,而且是按原來的自相似形狀修複。
比特币給我們展現了所謂未來的金融,也就是金錢資産可以如同資訊一樣在全球以接近光速、低成本地轉移,這是可以靠全球P2P信用系統自治完成的,不需要巨大的第三方成本。當然了,比特币是第一個實驗。筆者不同意将比特币說得太完美—替代法币是不可能的,将來比特币一統天下則更不可能。比特币隻不過是一個創新實驗,它的本質是分布式自治系統。但這樣一個實驗為未來人類在金融領域,以及在網際網路上的創新發展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
區塊鍊的技術核心
在了解了比特币的基本概念與運作原理後,我們再回到區塊鍊技術上。區塊鍊技術脫胎于比特币技術,它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的、無須信任積累的信用建立範式。在這種範式中,任何互不了解的人可以通過加入一個公開透明的資料庫,通過點對點的記賬、資料傳輸、認證或合約來達成信用共識,而不需要借助任何一個中間方。這個公開透明的資料庫包括了過去所有的交易記錄、曆史資料及其他相關資訊,所有資訊都分布式存儲并透明可查,并以密碼學協定的方式保證其不被非法篡改。
網際網路協定TCP/IP讓我們進入資訊自由傳遞的時代,區塊鍊的創新則将我們帶入資訊的自由公證時代。區塊鍊通過全網記賬、P2P協同建立“信用”,是人類信用進化史上繼血親信用、貴金屬信用、央行紙币信用之後的第四個裡程碑,在全球市場彙通、知識産權保護、财産微公證、物聯網金融、智能協定等諸多領域有廣泛和深入的應用場景。
區塊鍊技術本質是去中心化且寓于分布式結構的資料存儲、傳輸和證明的方法,用資料區塊取代了目前網際網路對中心伺服器的依賴,使得所有資料變更或者交易項目都記錄在一個雲系統之上,理論上實作了資料傳輸中對資料的自我證明。從深遠來看,這超越了傳統和正常意義上需要依賴中心的資訊驗證範式,降低了全球信用的建立成本,這種點對點驗證将會産生一種“基礎協定”,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種新形式,将建立人腦智能和機器智能的全新接口和共享界面。
作為比特币的底層技術,人們漸漸發現區塊鍊可以獨立于比特币而存在—比特币隻是區塊鍊技術的一種應用。通過區塊鍊技術,人們可以實作各種去中心化的資訊認證範式,包括但不局限于各種去中心化的權益認證、合約執行等,這将會大幅提高全球市場交易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時也會緩解信用中心化的資訊不對稱和腐敗操作空間問題。由于區塊鍊按照全網共識和消耗算力多節點記賬,使之在存儲、傳輸中實作不可逆,在未來的全球統一市場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
區塊鍊技術的巨大能量已經引起了許多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和機構的關注,目前國内外大量的創新團隊正在将之付諸實踐,努力走在區塊鍊創新的前沿。區塊鍊可以提供一種“網際網路+”的全新概念,可以更友善地提供各種服務的接入,并将各種服務更新到去中心化的全新層級。區塊鍊技術更是人工智能的一種新形式,通過将人類(甚至機器)點對點互聯,實作人機智慧的結合。
區塊鍊項目生态體系
文/袁鑫強
在過去的10年中,以比特币和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鍊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本文将歸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區塊鍊項目,分析區塊鍊技術在各場景下的發展現狀,并就未來趨勢做出相應的預測。

回顧區塊鍊的發展曆史:2008年10月31日,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比特币創始人向世人公開了《比特币白皮書》,這标志着區塊鍊技術正式進入應用階段。
從全球範圍看,區塊鍊項目已經覆寫了包括開發者工具、數字貨币和電子支付、泛金融、社交和娛樂、網絡傳輸和安全、資料存儲和計算在内的多個重要領域。
開發者工具
區塊鍊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和不可篡改等優勢特點。然而,其基礎層協定相對較為晦澀、語言欠豐富,導緻其應用門檻高。是以,開發者工具項目成為區塊鍊項目生态中最核心的一環。特别是智能合約的出現,憑借其靈活多變、适用性強的特點,加速了區塊鍊技術的應用程序。作為其中的領先者,以太坊率先實作了智能合約的圖靈完備,支援多種計算機語言的開發;利用高度可擴充的公共區塊鍊,Lisk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基于JavaScript的去中心化應用開發平台。
圍繞着智能合約,一系列拓展應用項目也相繼出現。其中,Codelegit、Mattereum着力于解決智能合約的合法化問題;Kleros能處理智能合約之間的争端。此外,為了友善分布式商業應用的開發,區塊鍊作業系統EOS也應運而生。相比于智能合約,EOS為開發者提供了更多的底層子產品,如并行運算、資料庫、賬戶系統等。而Aion等第三代區塊鍊技術使跨鍊交易成為可能。其中,Cosmos是由大量獨立的區塊鍊構成的網絡,通過該網絡,使用者能夠使用内部區塊鍊通信包将代币從一條區塊鍊轉移至另一條區塊鍊。相比于網際網路,Cosmos所構想的區塊鍊網絡在資訊互動的同時也實作了資産價值傳遞。通過IBC跨鍊協定,基于Cosmos的Tendermint Core開發的區塊鍊之間能實作代币的跨鍊轉移,而對于類似于以太坊一類的基于POW共識機制生成的公有鍊,可以使用Pegged Zone橋接。
數字貨币和電子支付
包括比特币在内,數字貨币無疑是區塊鍊技術發展至今最為成熟和廣泛的應用,不少支付場景開始支援數字貨币作為支付手段之一。例如,著名PC制造商Dell便針對美國本土市場支援以比特币購買其計算機産品;Microsoft曾與比特币兌換平台Bitpay合作,允許使用者間接購買其App、遊戲等産品;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與三大比特币支付平台Bitpay、Coinbase及Gocoin均有合作。
類似支付需求的産生和擴大,也推動了數字貨币支付工具及其衍生技術的發展。目前,大多數數字貨币均有對應的可以下載下傳使用的電子錢包,如Cardano Foundation的代達羅斯電子錢包、Ethereum錢包、支援多種數字貨币的第三方錢包應用Ledger等。另外,基于以太坊區塊鍊和Proof-of-Processed-Payments的電子支付應用Metalpay在提供法币轉賬功能的同時,會給予使用者相應比例的Metal币作為報酬。而Dash、Moreno、Verge等新型的數字加密貨币開始出現,通過将交易資訊以交易簇的形式記錄,将使用者資訊通過“主節點”混淆交易實作匿名,極大地提高了電子支付的隐匿性。
泛金融
随着底層技術和基礎設施漸趨完善,區塊鍊技術開始跨入泛金融領域。
1.交易
以Airswap為例,它是采用以太坊智能合約搭建的去中心化電子貨币交易所。使用者通過其智能合約可以在全球範圍内完成匿名交易,無須注冊。雖然去中心化交易所避免了個人資産被托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性,但其特點與反洗錢規則相沖突,可能面臨較大的政策風險。在交易所之外,Oxprotocol提供了一種基于以太坊區塊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協定,采用Replayer托管訂單簿模式,需要鍊下比對交易;相比于純鍊上的完全去中心化模式,其降低了一定的Gas費用,加快了交易速度。
除了電子貨币,一些以傳統金融資産作為标的的交易所也開始出現。EverMarkets開辟了一條以區塊鍊技術交易期貨的通道,能夠有效降低交易費用。同時,平台也在計劃與期貨交易所展開合作。
目前環境下,全球各地監管機構對數字貨币,特别是代币的發展尚持謹慎态度。是以,從外部環境看,交易所項目将面臨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風險。而其本身也有股東背景複雜、背信作用弱、資金鍊易斷裂等問題。
2.貸款
區塊鍊技術在貸款領域也有所應用。WeTrust的第一款産品Trusted Lending Circle利用區塊鍊技術實作了在一個可信群體中循環借貸的過程。SALT允許使用者以其擁有的數字貨币資産作為抵押物獲得現金貸款。ETHLend則需要以ENS域名作為貸款抵押品,擷取以太币貸款。目前,區塊鍊技術被應用于貸款場景下,這是資産端的一項較大創新,也提高了獲客效率,但其并未在關鍵環節對貸款特别是網絡貸款的發展産生颠覆性作用。
3.保險
區塊鍊技術在保險領域的應用場景相對較分散。其中,InsureX選擇了架構在以太坊的智能合約,通過區塊鍊技術解決了締約方之間的無信任問題,使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和經紀人等機構結合在一起,形成高效、透明的市場。Aigang利用區塊鍊技術建立面向物聯網的保險DAO架構。其中,保險的承保和索賠處理将由智能合約自動執行,而且其他貢獻者可以根據Aigang的協定開發新的子產品以支援各類創新的IoT保險産品。
4.投資
虛拟貨币市場的火熱促使越來越多的區塊鍊企業開始專注于數字貨币的投資價值開發。ICONOMI作為一個數字資産管理平台,可以為投資使用者提供多種數字資産組合(Digital Asset Array,DAA)。Numerai利用以太坊區塊鍊及其代币Numeraire建構了人工智能對沖基金。Cindicator将大量的不同類别金融分析師和全套機器訓練模型相結合,并為能有效管理傳統金融和加密市場上的投資者資本而設計了“混合智能”政策。
社交和娛樂
區塊鍊技術的影響甚至已經擴大到了我們的生活領域。
1.社交
通過社交軟體Steemit,使用者在分享個人生活狀态的同時,還可以根據文章的點贊量獲得相應比例的Steem Dollars作為報酬。Flixxo利用區塊鍊和Torrent技術建立了一個由創造者組成的視訊共享平台社群,當内容創造者将視訊上傳到分布式網絡中時,可以從觀看者擷取收益并兌換為Flixx(一種代币)。
在通信方面,Mercury Protocol是一種為通信平台打造的開源項目,利用去中心化的區塊鍊技術,任何內建Mercury Protocol的通信平台将能夠互相交換消息和釋出内容,通過假名保護使用者隐私,利用代币鼓勵使用者參與,而且與具有單一斷裂點的私有系統相比,其網絡安全性有較大提高。
2.娛樂
區塊鍊技術在遊戲領域發展空間巨大,涉及遊戲内容、對戰平台、遊戲币以及遊戲道具交易等。其中,Firstblood是一個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約的電子競技平台,不僅允許多種對戰模式,支援Dota2等多款遊戲,還有獎勵機制以鼓勵更多的玩家參與。Enjin Coin是一種ERC-20代币,為遊戲開發者和内容創造者提供了電子貨币支援。Dmarket基于區塊鍊和智能合約,為遊戲虛拟物品交易開辟了新的通道。
在音樂領域,Ujo Music的區塊鍊項目使得音樂家可以在區塊鍊上釋出和管理自己的音樂版權,并獲得收益。Imogen Heap發起的Mycelia和PledgeMusic創始人Benji Rogers成立的Dot Blockchain Music,預示着将有越來越多的音樂産業項目轉向區塊鍊技術。
此外,通過建立在以太坊區塊鍊上的VR虛拟現實平台Decentraland,使用者可以建立、體驗,甚至可以依靠開發平台内容和程式體驗來獲得收益。
區塊鍊技術為社交娛樂領域應用帶來了重大改變。依賴于區塊鍊去中心化和高度自治的特點,使用者的權益被放大—從産品的體驗者和使用者更新為内容創作者和産品管理者。代币報酬機制更是加強了使用者進行内容創造的動力。
網絡傳輸和安全
在網絡傳輸方面,IPFS檔案傳輸系統是一個面向全球的、點對點的分布式版本檔案系統,用基于内容的位址替代基于域名的位址,加快了網頁加載速度,是對傳統的超文本傳輸協定(HTTP)的一次巨大創新。随着人們對隐私保護的逐漸重視,VPN需求激增。而Mysterium Network向使用者提供了一種基于區塊鍊的去中心化VPN産品,使用者能夠安全匿名地連接配接網際網路,也可以在系統中分享閑置的帶寬來賺取代币回報。另外,區塊鍊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也是目前的一大發展趨勢。Oaken Innovations采用物聯網硬體裝置與分布式軟體平台相結合,試圖完成機器的自動控制,以實作真正的價值傳遞。
而在網絡安全方面,為了應對DDoS攻擊,保證正常使用者的網站通路體驗,區塊鍊項目Gladius提出了一種去中心化解決方案,既降低了DDoS攻擊風險,也加快了網頁的加載速度。
資料存儲和計算
1.存儲
區塊鍊技術在資料存儲中有多種優勢。Factom利用區塊鍊技術不可更改的特點革新了商業社會和政府部門的資料記錄和管理方式。其目前已與資料商Intrinio展開合作,後者所有的金融市場資料将釋出在Factom上。BigChainDB起始于分布式資料庫,加入了區塊鍊去中心化、不可改變和數字資産的特性後,能夠實作每秒百萬次寫操作。而Storj允許使用者通過DriveSahre和MetaDisk來出租和購買存儲空間,實作了資料檔案的去中心化雲存儲功能。
2.分布式計算
Golem建立了一個去中心化算力分享網絡,使用者既可以貢獻算力,也可以利用其他使用者的算力來解決CGI渲染、機器學習等計算量龐大的問題。iExec緻力于打造去中心化的雲計算網絡,除了算力,使用者還可以通過這一網絡分享其應用和資料資料。
區塊鍊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與雲技術有着完美的契合。利用區塊鍊技術,分布式雲存儲和分布式雲計算變成了現實,一方面有助于計算機硬體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全球範圍内的分工合作。
此外,區塊鍊技術也應用于身份識别、票務、隐私管理、電子商務、能源、供應鍊等多個場景。從上述項目的特點看,區塊鍊技術的應用基本圍繞着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度自治和資訊透明的特點展開。這些特點确實在部分領域産生了巨大的創新價值。而從發展趨勢看,政府機構将更多地參與到區塊鍊技術的落地過程,特别是在身份管理、個人信用、金融等需要信用背書和政策密集的領域。在資訊透明方面,私有鍊将是大多數區塊鍊項目的基礎,因為其特有的權限管理使得資訊透明與隐私需求達到了平衡。另外,在技術層面上,多元化的特點要求區塊鍊項目應具有更強的适應性,能充分實作跨鍊的需求。
“去中心化”指什麼
文/長铗
人們對區塊鍊的最大誤解可能就是對“去中心化”這個詞的了解。按字面含義,去中心化就是節點的分散、資料的分散、礦工的分散、開發者的分散……甚至有人認為,礦工的分散(人人都能用個人計算機挖礦)是中本聰的初心,中本聰支援“一CPU一票”,即每個使用者通過個人計算機、手機就能挖礦。還有人試圖通過算法的改進來阻擋ASIC晶片的研發,避免算力的中心化,當然,這些努力隻能延緩專業化挖礦晶片的誕生,而不是阻止。
需要指出的是,“人人都能用個人計算機挖礦”恰好對應中本聰所反對的“一IP一票制”,這是因為每位礦工的計算機都貢獻為一個全節點,相當于網絡節點的所有IP都擁有相等的權力。那麼,那些擁有配置設定大量IP位址權力的人,比如僵屍網絡就可能主宰比特币網絡。僵屍網絡中最多可包含數十萬台機器,如暴風木馬擁有25萬個節點,遠遠大于比特币全網節點數(6000~8000個),暴風木馬控制的僵屍網絡可以輕而易舉地發起51%攻擊。中本聰所言“一CPU一票”實際是說一個計算機關代表着一個權力機關,擁有的計算力更高,即意味着更高的權力,這是工作量證明“計算即權力”思想的形象化表達。
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個人計算機、手機挖礦,這看起來是更公平、更去中心化的理想社會,可為什麼區塊鍊的安全性反而降低了呢?原因很簡單,去中心化并不是一個描述狀态的詞,而是一個描述過程的詞,狀态的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過程的去中心化。僵屍網絡的節點在狀态上是分散的,但在行為模式上具有高度一緻性。去中心化的本意是指每個人參與共識的自由度—每個人有參與的權力,也有退出的權力。在代碼開源、資訊對稱的前提下,參與和決策的自由度即意味着公平。
我們可以從資産配置的角度來了解去中心化,資産配置也同樣有着分散風險、分散資産的需求。早在數百年前,莎士比亞所著《威尼斯商人》中的安東尼奧說道:“我的買賣的成敗,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依賴着一處地方;我的全部财産,也不會因為一年的盈虧而受到影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政策。
但是,如果籃子裡的資産具有相關性,那麼,不管資産配置是多麼分散,它都不能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如果一個市場整體處于下跌通道,且市場中的絕大多數資産具有相關性,你的資産配置越分散,即意味着越穩定的資産損失。這個時候,反而不如把所有資金配置在一個與多數資産不具相關性或具反相關性的資産之上。
如果這些資産的相關性是個未知數,那麼按最大熵原理,應該假設這些資産擁有最大随機性。對于區塊鍊來說,就應該假設這些節點都有絕對的自由決策權,而不應賦予開發者或一部分人更高的權力,授信或委托他們來記賬。正如普林斯頓比特币公開課所指出的:“比特币的共識算法十分依賴随機化。它摒棄了發生共識的特定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取而代之的是随着時間的推進,你認為的某些區塊将被共識的機率會越來越高,觀點分歧的機率則會以指數級下降。這些模型中的差別正是比特币能夠繞過傳統的對于分布式共識算法的不可能結果的關鍵所在。”
人人都能用個人計算機挖礦貌似更分散,但事實上,如果這些個人計算機感染了僵屍病毒,那麼其行為表現的相關性将為1。不管這些節點數量多麼龐大,它們都将被視為同一個節點。又如Bitfinex交易所雖然使用了多重簽名,但由于Bitgo所保管的私鑰對所有來自Bitfinex伺服器的請求都自動簽名,兩個私鑰實際上僅相當于一個私鑰。不管是使用多少個私鑰的多重簽名,以及這些私鑰的保管是多麼分散,隻要這些私鑰的行為模式具有一緻性,那麼這個多重簽名方案就是不安全的。
相反,在挖礦激勵機制下,雖然造成了表面上的算力中心化局面(實質上也是分散的,隻不過少數人擁有的算力遠遠大于其他人),但并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去參與挖礦,研發礦機,這完全是一個自由競争的去中心化過程。
可見,去中心化并不是什麼新詞,它其實就是亞當·斯密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市場的自由競争。在競争機制下,算力的集中并不是什麼可怕的問題。一方面,由于高昂的算力成本,礦池、礦工發起51%攻擊不符合理性經濟人的前提;另一方面,即使存在不可理喻的瘋子,比如擁有大量算力份額的礦池,其攻擊也不可持續,因為礦池的算力并不真正屬于自己,且随時面臨新加入的算力、新玩家的挑戰。算力集中本身就是市場的結果,任何一個開放系統在自由競争下都會形成專業化分工,這就好比生物有機體的組織分化。專業化的礦工,專業化的支付錢包,專業化的區塊鍊資料服務商……這正是區塊鍊去中心化的結果,而不是我們處心積慮要避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