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頭企業引領專業化衆創空間 構築産業創新新高地

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各地衆創空間建設熱潮不斷,而在目前數以千計的衆創空間中,視野聚焦、貼近産業鍊的專業化衆創空間更引人關注,成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更新的生力軍、“雙創”更新版的重要抓手。

政策支援 衆創空間從自由生長到精耕細作

随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地深入,衆創空間的功能不再是簡單地提供工位,建設專業化的衆創空間已是未來的一大發展方向。對此,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衆創空間高品質發展。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于加快衆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更新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衆創空間專業化發展,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服務,更大程度地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支撐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更新。

在此基礎上,2016年中,科技部釋出《專業化衆創空間建設工作指引》,指明發展專業化衆創空間,是促進衆創空間向縱深發展,鼓勵發展衆創、衆包、衆扶等新模式,對于促進産業轉型更新、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确了專業化衆創空間的内涵特征、建設條件和方向。

2018年8月,國務院釋出《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品質發展打造“雙創”更新版的意見》,重點提出要建立衆創空間品質管理、優勝劣汰的健康發展機制,引導衆創空間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更新。

國家對專業化衆創空間的支援意味着未來衆創空間的發展必将從自由生長走向精耕細作、由快速發展走向高品質發展。随着雙創“更新版”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衆創空間也在邁向全新的發展時期。

龍頭企業引領專業化衆創空間 構築産業創新新高地

“龍頭企業+初創企業”模式受追捧

在相關政策的激勵下,龍頭骨幹企業積極建立專業化衆創空間,在資源開放共享、細分領域的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出獨特作用。

(1) 海爾——智能家居産業領域

海爾智慧家庭國家專業化衆創空間是科技部首批國家專業化衆創空間。該空間依托海爾集團産業資源及海創彙開放的生态資源為中小企業加速賦能,為創業者提供了融資孵化、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産品試制、供應鍊、營銷等一站式創業服務。目前,海爾集團外部加入平台的項目達到4000多個,創業成功率達到50%,總估值近千億。

(2) 大唐電信——移動網際網路

大唐電信打造的移動網際網路國家專業化衆創空間,更是聚集了移動網際網路領域衆多優質創業團隊和創業項目。該空間累計孵化出50多個“網際網路+”産品,涵蓋教育、健康、體育、保險、物流、養老、環保等行業,初步形成了“資源型移動網際網路”産業叢集。

(3) 浪潮——大資料應用

在浪潮看來,大資料雙創是打造資料生态的有益探索,浪潮獨創了“公司+創客”大資料産業模式,以天中繼資料(網+庫)和海量資料為依托,全力支撐A創客(資料應用者)和B創客(資料生産者)創新創業,初步打造了完整的大資料産業生态鍊。截至2018年已在全國36個重要城市建設大資料創客中心,發展數萬名A/B創客。

(4) 阿裡雲——數字經濟

阿裡雲創新中心是阿裡巴巴集團基于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科技類創業孵化平台。截至2018年,阿裡雲創新中心已在全國超過25個城市建立48個孵化基地,累計扶持超過7萬創新創業企業。阿裡雲創業孵化目前設定了“九大服務”體系,包括雙創峰會、雙創大賽、五新賽道明星班、創業大學、TECHDAY、淘富成真、阿裡雲創新中心基地入駐等。

(5) 三一集團——智能制造

三一衆創從2015年雙創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獲得靈感,開始籌備三一衆創孵化項目,經3年的探索,三一衆創依托工業網際網路打造了一個共享包容的創客平台,80%以上孵化項目集聚于智能裝備與制造類項目,20%輻射到相關人工智能、物聯網、大資料類等項目,形成了“大企做雙創”的“三一經驗”。

(6) 先聲藥業——生物醫藥

先聲藥業建立了專業的醫藥衆創空間——"精準醫療百家彙",彙集了先聲在全球範圍内尋找的科學領域有激情、抱負和想象力的創業團隊。這些初創公司不僅可以共享先聲藥業的新藥物研發技術和設施,還可以獲得制藥、營銷等方面的系列服務。這些企業中已有30%以上獲得風險投資。

以上大企業為龍頭的專業化衆創空間隻是國家專業化衆創空間建設的一個縮影。業内人士普遍認為,大企業大集團創辦衆創空間,孵化産業鍊相關項目,更容易形成産業生态,創新項目在衆創空間的成活率會提高許多,甚至會産生一批獨角獸企業,同時也更好地促進産業轉型更新。“龍頭企業+初創企業”的模式成為衆創空間發展的一個新趨勢,這類衆創空間可依托龍頭企業的産業優勢,為入駐企業提供多元度、全方位的服務。

開放産業資源,“巨人”和“孩童”牽手奔跑

龍頭骨幹企業建立的專業化衆創空間,通過開放式創新,在服務自身轉型更新同時,結合産業鍊、供應鍊,集聚更多中小微企業,形成創新生态圈,共生共榮。同時,引導中小微創業企業圍繞龍頭骨幹企業的豐富市場資源,發揮自身專業分工優勢,瞄準細分領域,沿産業鍊上下遊發現利基市場,突出差異化特色,找到精準的市場定位,進而成長為小而強的科技型企業。初創企業除了技術、資金等桎梏,開放的市場資源也曾是遙不可及的夢。然而,在專業化衆創空間的平台上,“巨人”和“孩童”也能牽手奔跑。

2016-2018年,阿裡雲免費為創業者提供了20億免費的創業資源,産生了超過600億的價值。阿裡雲創業孵化事業部資深經理蔡素卿表示,阿裡雲創業孵化平台不是孵化器,也不是衆創空間,而是應該定義為一個生态的、聚合的平台,希望把非常多的資源開放出來,形成一套孵化體系,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平台,給到廣大的創業者。

無獨有偶,騰訊衆創空間在為創業者提供的開放平台上累計收益超1億的創業公司達24家,超1000萬的達108家,融資額過1億的創業公司超過100家,超20家創業公司已經或正在上市程序中。

科技部成果與區域司副司長楊鹹武曾指出,“科技創業是檢驗科技市場成果可行性、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最有效的途徑。龍頭骨幹企業、科研院所擁有豐富的科技成果,要開放成果資源、創新轉化機制、開展科技創業孵化,進而推動研發鍊、産業鍊、市場鍊的有機結合,促進科技與經濟融通發展。”

龍頭骨幹企業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大力推進專業化衆創空間發展,對于實作高品質發展與産業趕超有機統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快速聚攏一批科技人才,培養智庫,激活行業創新創業活力,有力促進技術産品的更新,極大優化産業資源配置,而且對于傳統産業創新更新和培育創新型企業均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讓雙創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

轉自創頭條,原文連結:

http://www.ctoutiao.com/2347948.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