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國産化的加速拐點
2013年,美國前安全局管理者斯諾登曝光了PRISM(棱鏡計劃),美國政府買通了微軟、雅虎、谷歌、蘋果、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Aol等網際網路公司,從他們手中擷取使用者資料。這裡有全球知名的浏覽器、社交、購物及視訊軟體,這意味着,你在網際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随時可以被美國政府窺探到,甚至能遠端控制你的手機,竊取其中隐私。

斯諾登隻是執行着他内心信仰的正義,卻沒料此舉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從此影響着中國和美國整個IT鍊的生長曲線。
IT國産化的呼聲并非從2013年開始,但以“棱鏡”事件為拐點,IT國産化突然開進了加速道。
很多知名IT外企,像思科、IBM、微軟,即使否定與棱鏡計劃有關,但仍然逃脫不了在中國的業務下滑。據思科送出的财務年報,在棱鏡門曝光之後的一個季度内,思科中國區的銷售額下降了18%。
今年8月份,思科首席執行官羅賓斯 (Chuck Robbins)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目前的國際大環境下受到了挑戰。
“本季度我們在中國的業務肯定受到了影響。我認為,許多國有企業隻要有選擇,就會選擇當地的制造商。我們不知道這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
IT國産化的“春天”與挑戰
國内IT廠商迎來了難得的“春天”。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華為、浪潮、聯想、曙光在中國的伺服器市場佔有率快速上升,至2015年已經占據中國市場的主流。
我們從另一組資料也是側面反映中國資訊化道路的成長:2013年,全球市值最高的美國網際網路公司有13家,中國是3家。到了2018年,美國這個數字變成了12家,中國是8家。
資訊技術代表最先進生産力,也是赢得未來的重要手段,使用國産軟硬體替代國外軟硬體,逐漸縮小、接近、并超越國外先進資訊技術,盡早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是我國核心戰略之一,也是資訊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雖然目前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全球IT核心技術仍然大多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IT國産化體系龐雜,整個産業鍊涉及網絡基礎設施、伺服器、存儲、資料庫、中間件、作業系統等衆多環節,其中伺服器、PC和網絡安全的國産化率較高,如伺服器領域依靠華為、曙光、浪潮、中興等已經基本實作了黨政軍領域的國産化。
中間件、存儲、資料庫等産品仍被國際廠商占領高端市場。而晶片和作業系統是我國IT國産化程度最低的兩個領域,正所謂“缺芯少魂”,國産晶片搭載國産作業系統的PC和伺服器基本限于軍隊軍工領域和少數政府辦公部門,商業化程度較差,這也是我國自主可控和國産化領域急需提升的兩個方向。IT國産化的市場普及可謂“前路漫漫”。
在應用軟體層面,一些國有企業已經用WPS替換Office,國産Linux也在一些市政府、國家部委進行試點,很多國産軟體陸續根據國産系統進行了适配。例如深圳雲盒子科技推出的雲盒子私有雲企業網盤率先将Email、IM、OA、雲盤等4大辦公應用軟體遷移至國産化環境,已成功适配龍芯、兆芯、飛騰國産伺服器、桌面系統,相容國産達夢資料庫,并提供中科方德、中标麒麟桌面虛拟盤用戶端。
也就是說,可以在國産化辦公環境内也可實作檔案權限分享、内外網檔案交換、多人線上編輯office文檔、溝通交流、收發郵件、流程審批等,基本滿足辦公需求。
深度總經理劉聞歡曾在觀察者網撰文表示:
“國産Linux作業系統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政府辦公使用。最近在一些市政府、國家部委的試點也取得了關鍵性進展……在這些試點中,國産作業系統已經能夠良好的支援絕大多數硬體,而且各類辦公應用也都進行了替換或者遷移。通過這些工作,使用者已經真正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國産的作業系統。”
中美貿易,為IT國産化推波助瀾
去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釋出對中興的出口禁令;今年5月13日,美方啟動對約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8月19日宣布将在11月19日将46家華為附屬公司加入“實體名單”。中國也開始對價值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提高關稅,并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進行反擊。
中美經貿摩擦日益加劇,中美關系日益緊張,種種一切都表明了中國科技力量的快速崛起。
科技領域的紛争是中美貿易戰的核心,這為IT國産化的前進推波助瀾,中央政府加大力度扶持國産IT産品的發展。在中央政府采購網釋出《2018-2019年中央國家機關資訊類産品(硬體)和空調産品協定供貨采購項目征求意見公告》,明确增加一項“國産晶片伺服器”類别,将龍芯、飛騰等國産自主CPU納入采購目錄,同時,要求入選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中心招标目錄的所有筆記本和桌上型電腦,都必須預裝國産LINUX作業系統。
我們相信在未來,中國網際網路科技行業将在很多層面上逐漸超越美國,但這将是一場無比兇險的競技。
IT國産化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積跬步,任重道遠。
今年6月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長李國傑在出席 “金融IT基礎設施國産化技術研讨會”時表示,金融IT核心裝置的國産化是場“持久戰”,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彎道超車。
“突破有競争力的關鍵技術要靠企業,牽住牛鼻子的力量是市場。”李國傑強調,隻有企業科技人員才能解決與市場密切相關的技術突破。他進一步指出:“金融IT國産化最大的困難不是缺乏研發經費或技術起點低,而是企業沒有試錯的機會。”
中國IT開發商要以更長遠的眼光來判斷趨勢、腳踏實地深研各自擅長的技術領域,“不要為了賣産品而賣産品”,應該向高端、向基礎發展,避免簡單重複開發和簡單的技術移植。
相信時間會證明國産産品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