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兩個馬雲:一個把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另一個咋成了外交官?

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咱們說的是曆史,而曆史搞笑的地方,就是有些重名仿佛是上天注定:漢武帝前期第一名将衛青曾打得匈奴聞風喪膽,明朝也有一位抗倭名将叫衛青,此人的事迹記載于《明史·列傳第六十三》,十人合為一傳,衛青名列第一。

漢朝有衛青,明朝也有衛青,明朝不但有衛青還有馬雲,而且叫馬雲的還不止一個:洪武皇帝朱元璋麾下的遼陽都指揮使馬雲曾經擊潰元太尉納哈出;正統、景泰、天順年間的外交官馬雲多次出使瓦剌,還差點當上了撒馬爾罕公使。

明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麾下很能打的馬雲官居二品,并且被後世立祠紀念,而朱祁鎮駕前很能說的馬雲該如何評價,似乎就要請讀者諸君發表高見了。

明朝兩個馬雲:一個把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另一個咋成了外交官?

漢朝的衛青為千古名将,明朝的衛青也不差事兒。永樂十八年,衛青擊潰唐賽兒之後,受封“山東都指揮使(享受此待遇),真都指揮同知(實缺)”,然後接受了新的任命:“備倭海上,善撫士卒,居海上十餘年,海濱人思之,請于朝,立祠以祀。”

兩個衛青都很能打,但是兩個馬雲卻不一樣:一個很能打,另一個很能說,很能說的那個“通曉瓦剌語及西洋諸國語”,我們可以稱之為“後馬雲”,也可以稱之為“外交官馬雲”。

我們翻看《明英宗睿皇帝實錄》的“卷之一百二十五”到“卷之二百七十八”,也就是從正統十年到天順五年(中間還有景泰若幹年)之間,除了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還有一個人出現的次數也很多,這個人就是馬雲。

明朝兩個馬雲:一個把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另一個咋成了外交官?

在這十多年間,馬雲出現不少于十五次:“正統十年,遣正使指揮同知馬雲、副使指揮佥事周洪等,齎(赍,攜帶)書并彩币表裡織金襲衣往答厚意……賜千戶馬雲等八十七人白金并金織紵絲襲衣有差,以其使瓦剌之功也……正統十一年,上命馬雲馬青為正使周洪詹昇為副使,齎敕書彩币等物與之同往賜迤北可汗并太師也先等。”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擒景泰帝登基,馬雲被收拾了一下并關進了錦衣衛诏獄(诏下錦衣衛鞫之)。

明朝兩個馬雲:一個把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另一個咋成了外交官?

可能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是以馬雲才熬到了朱祁鎮奪門之變,并在天順元年再次出山,并想效仿鄭和下西洋,結果遭到了朝臣反對,想當撒馬爾罕公使,也未能成行:“義前衛司吏張昭言反對馬雲下西洋,遂罷。又任撒馬爾罕公使,因弩溫答失裡恐吓,遂罷。”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連個正規标點符号都沒有,看着實在費勁兒,是以這個“後馬雲”就說到這裡。咱們還是來看看洪武年間的“前馬雲”,也就是《明史·列傳第二十二》中,在明洪武八年将元太尉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的合肥人馬雲。

明朝兩個馬雲:一個把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另一個咋成了外交官?

《明史·列傳第二十二》中的人名都很有意思,排在馬雲之後的是缪大亨, 缪大亨之後的是蔡遷,合起來怎麼念,讀者諸君笑着自己想諧音。

讀者諸君可能是從那本關于明朝的暢銷書中知道元朝末年有個納哈出,因為投降的時候不想換漢服,差點被常遇春的兒子常茂砍死。

這個常茂在正史中記載不多,但在《明英烈》中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不吝:“自稱茂太爺,使禹王槊,人稱無敵大将雌雄眼,縱橫天下,少有對手,即使碰到幾個勢均力敵的,肚子裡也會冒壞水……”

明朝兩個馬雲:一個把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另一個咋成了外交官?

納哈出在演義小說中很少出現,但是在當年卻是明朝頭等敵人:“遼東僻,處海隅,肘腋皆敵境。開元則右丞也先不花,金山則太尉納哈出。彼此相依,時謀入犯。(《明史·列傳第二十二》,下同)”

王保保(擴廓帖木兒)與納哈出合流之後,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重視,任命馬雲為遼陽都指揮使,整軍備戰專防納哈出。

有備無患放在當年的明朝,是再合适不過了:“未幾,納哈出果以衆至,見備禦嚴,不敢攻,越蓋至金州。”

明朝兩個馬雲:一個把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另一個咋成了外交官?

金州守将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叫“韋富”。瓦剌骁将乃剌吾,帶領數百精騎到城下挑戰,結果被韋富一弩箭撂倒生擒活捉。

納哈出在金州韋富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回撤的路上中了馬雲的埋伏:“布釘闆沙中,旁設坑阱,伏兵以伺。雲及指揮周鹗、吳立等建大旗城中,按兵不動,寂若無人。”

納哈出懵懵懂懂一頭撞進包圍圈,“伏四起,兩山旌旗蔽空,矢石雨下。”

把納哈出打懵圈之後,馬雲沖出城來撿人頭:“雲自城中出,合兵追擊至将軍山、畢栗河,斬獲及凍死者無算,乘勝追至豬兒峪。納哈出僅以身免。時洪武八年也。”

明朝兩個馬雲:一個把納哈出打得僅以身免,另一個咋成了外交官?

馬雲一戰成功,從遼陽都指揮使晉升為正二品都督佥事,并在洪武十二年出征大甯,奏凱而還之後,馬雲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大加賞賜,并留在京城享福終老,隻留下馬雲的戰友葉旺繼續鎮守遼陽達十七年之久。

當地百姓感念馬雲功績,朝廷也專門在遼陽為他立祠紀念:“雲之鎮遼也,翦荊棘,立軍府,撫輯軍民,墾田萬餘頃,遂為永利,遼人德之。嘉靖初,以二人(馬雲和葉旺)有功于遼,命有司立祠,春秋祀之。”

這樣看來,馬雲不但打仗是把好手,就是發展經濟,也是行家,如果他生在三五百年之後,估計也是前程不可限量……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