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知道清朝是怎麼選秀的嗎?清朝選秀時不是隻看容貌,家庭背景也很重要

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後宮選秀女一直是皇帝納妃子的重要方式,每三年選一次,入選的都是滿洲八旗女子,漢女則不得入選。後宮佳麗三千就是這麼得名的。而在“三千佳麗”之中,既包括皇帝的皇後和嫔妃,也包括後宮的侍女。那麼,這些美女佳麗是怎樣選出來的呢?

你知道清朝是怎麼選秀的嗎?清朝選秀時不是隻看容貌,家庭背景也很重要

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讨苦吃。順治朝規定:凡八旗官員家中年滿14歲至16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秀女挑選,17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乾隆五年(1740)進一步規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規定的年限之内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閱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20歲也不準私自聘嫁。乾隆皇帝指令“戶部通行傳谕八旗,所有未經選看之秀女,斷不可私先結親。”根據清宮檔案,到清末光緒年間,參選秀女的年齡,最小的是11歲,大的可達20歲。采選時對女孩的年齡要求,僅是最基本的條件,但不是主要條件。容貌和人品才是評判的兩個主要尺度。容貌指的是生理條件,而人品則是主觀的東西。

你知道清朝是怎麼選秀的嗎?清朝選秀時不是隻看容貌,家庭背景也很重要

通常情況下,皇帝對妃子的生理條件特别在意。清朝的後宮,上至皇後,下至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旗人,是清朝獨有的。是以,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後宮的制度,也是清朝獨有的。當選的秀女們在神武門下畫,先由戶部司官管理,再由太監引入宮中。通常五六人一排,由皇帝和太後選。當選的秀女,有的成為皇帝的妃嫔,有的則指配親王、郡王、皇子、皇孫,其他的則值役宮廷。

你知道清朝是怎麼選秀的嗎?清朝選秀時不是隻看容貌,家庭背景也很重要

清朝皇室公開的兩條标準,一是品德,一是門第。清代冊封皇後、妃、嫔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鐘華閥”等等。其中,門第又有着更為重要的作用。衆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的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後的侄女,是以,她成了皇後。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顔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叙,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将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欣的連襟,是以他他拉姐妹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嫔。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敬事房傳旨:原任公爵之女着封為妃,将軍之女着封為妃,知府之女着封為嫔,員外郎之女着封為嫔,欽此。這道敬事房傳下的聖旨,更說明了秀女的家世和門第,不僅關系到秀女本人是否入選,而且關系到入選後她在宮中的地位。是以,清宮選秀女,絕非是在選美,而是在“拼爹”。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