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藝術大師達·芬奇的傳奇一生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

自然與人的驚世傑作

一本關于達·芬奇的藝術、科學與思想的經典作品

萊奧納爾多逝世已然數百年,他的遺産不可避免地四散隐沒,很多甚至佚失消亡。作為這些珍貴遺産的繼承者,我們都有責任把這些分散而無序的碎片拼接起來,在變幻莫測的存世資料的限定下,以某種綜合視角去盡量感覺其整體。

——馬丁·肯普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自然與人的驚世傑作》這本書是馬丁·肯普教授負有盛名的專著,他結合萊奧納爾多·達·芬奇生平和時代背景,全方位展現了作為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和哲學家的達·芬奇的一生。

同時對達·芬奇的各類作品及其活動進行細緻闡釋,詳解其最重要的藝術、科學和工程傑作,可謂“既見樹木,也見森林”。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中文版出版前夕,作者在78歲高齡之際仍然對書中部分章節進行了修訂、補充和完善,使中國讀者得享達·芬奇研究的最新、最前沿成果。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紡車邊的聖母子像》

(約1501—1507年),私人收藏

《武士側面頭像習作》(約1476年),銀尖筆,倫敦,大英博物館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這本書文筆優雅流暢,兼顧學術價值與普及意義,無論是藝術史專業研究者還是普通讀者,都可以從中獲益。

書中另附有達·芬奇一生各時期的珍貴手稿、設計稿、畫作兩百餘幅。

探究藝術大師的奇妙世界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領報》(約1473—1474年),佛羅倫薩,烏菲齊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吉内芙拉·德·本奇》(1476—1478年),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艾爾薩·梅隆·布魯斯基金

萊奧納爾多也曾花費很大力氣參與藝術比較之争,比較繪畫和其他藝術門類,一再宣揚繪畫優于雕塑。

在《吉内芙拉》這一幅畫中,我們仿佛能聽到畫家早早便在演練他的辯詞,雖然尚未有所定論。正像《聖母領報圖》一樣,這也隻是一幅生澀笨拙的原創繪畫,觀衆往往能從中體會到某種潛藏于表象之下的憂慮不安之感。

萊奧納爾多後來一直在努力表現大自然的内在精神,而這種憂慮則彌漫于這整個過程之中。

很明顯,《聖母領報圖》和《吉内芙拉》都創作于畫家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萊奧納爾多在佛羅倫薩時期所得到的體會,是将藝術視為某種理性的追求,認識到藝術有其特定的原理,并可用于設計實踐。

而韋羅基奧留給他的,則是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母題,以及關于空間中的流體運動的複雜概念。

萊奧納爾多也将自己關于自然力量的獨特感受融入其中,例如他筆下那水流的旋轉、植物的生長、面部的運動以及光線的傳播,等等;他還發明了許多新穎的手法,改變了佛羅倫薩藝術的既定樣式,使之在表現和形式上都充滿着新的靈動之光。

他的工程創造也展現出他在能量、運動和空間幾何方面有同樣的熱情。

放在佛羅倫薩傳統中,他雖未臻完美,但已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和聰慧的工程師。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勞工努力移動一門巨大的加農炮》(約1488年),蘸水筆和墨水,溫莎,皇家圖書館(12647)

萊奧納爾多還發明了許多天才方案去解決諸多工程問題——規模大小不等,有建築也有機械,有軍事用途也有平民用途,有實際可行的也有異想天開的。

在文藝複興時期,還真沒有哪個機械相關的領域沒有萊奧納爾多的思索足迹。當時,萊奧納爾多的素描尤為關注米蘭最興旺發達的工業——武器制造和紡織。

若想在曆史背景中探究他的這些成果,困難之處并非鑒定其設計方面的品質——這些設計無論概念還是手法都顯而易見屬于一流水準——而是确認在貿易和專業制造各個領域的實踐活動中,這些設計到底有什麼實質性的産出。

在其軍事工程研究中,萊奧納爾多一直都想追尋完美的武器,這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挑戰,從更深層次來看,還涉及實體學原理問題。

加農炮設計蘊含着他鐘愛的撞擊運動定律(并與聲學有關),尤其令他入迷。

但與此相悖,他又因為人類在戰争中的遭遇而對戰争極其厭惡。

他有一些相當恐怖而危險的軍用機械設計,例如大型弓弩之類的結構圖,這些設計強烈地暗示着武器的力量對人類——武器的創造者——的征服力量,以至于人類成為其造物的軟弱無助的仆從。

他有一幅非常著名的素描,描繪的是加農炮鑄造廠,進一步增強了上述感覺,畫中精心繪制的機械元素細節無法遏制混亂龐雜的場景的氣勢:那些籍籍無名的工匠們不但發明了殺傷力駭人的槍炮,而且還帶着瘋狂的熱情去改進它們。無疑,這幅素描所蘊含的那種激情,完全類似于他的預言,尤其是那個在深坑中鑄造加農炮的謎題:

“此物帶着巨大的噪音,從地裡隆隆升起,将附近的人震得昏倒過去,它可以在須臾之間殺人無數,摧毀市鎮和城堡。”

人類對自身和自然的野蠻的毀滅能力,也是萊奧納爾多的文學作品中反複出現的題材。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手臂、肩部和胸部表面解剖習作四序列》(約1510—1511年),蘸水筆、 墨水和淡彩,溫莎,皇家圖書館

“如果對你而言人體的構造已經是奇迹的造物,那麼你要記住,它在任何方面都比不上靈魂;靈魂的結構如此特别,隻能說這真的是神迹。”

在解剖方面,他的描繪手法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精确性:用素描記錄解剖的某個特定階段所見到的形态,手法簡潔,高度自信,不再人為地依據預先确定的功能概念進行建構。

面對解剖形态的空間複雜性,他發現“建築學的”那種三視圖或四視圖的測繪系統都已無法應對他想要圖解的那些細節。

足部中棘手的非對稱性讓他不得不将其測繪工作增加到六個視圖,而手臂、肩膀和上胸部肌肉在形态上的複雜性隻能依賴八視圖的電影式序列才行。

“如果你想了解某具解剖人體的所有部分,你必須通過自己的或此人的視角周遊不同的方位……将之翻轉過來,審查所有部分的根源。”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作者 〔英〕馬丁·肯普

馬丁·肯普(Martin John Kemp,1942— ),著名藝術史家和策展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牛津大學藝術史系榮休教授。他是研究萊奧納爾多·達·芬奇的頂尖權威之一,著述頗豐,主持和策劃多項相關展覽,并在确認2011年新發現并修複的油畫《救世主》(Salvator Mundi)作者為達·芬奇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的研究主題還包括藝術與科學中的可視化,尤其在解剖學、自然科學和光學領域。

譯者簡介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劉國柱,藝術史博士,浙江大學設計藝術系副教授。研究成果涉及:計算機技術與藝術設計跨學科課題,數字化、生成算法、仿真、互動、虛拟現實等;界面設計、網頁設計應用;藝術史與藝術理論。同時也在教育教學方面有所專長。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