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了“智能+”重要戰略。5G、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雲計算、邊緣計算等智能技術群的融合與疊加就像“核聚變”,推動着萬物互聯邁向萬物智能時代,進而帶動了“智能+”時代的到來,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新經濟已初現雛形。
【圖說報告】“智能+”系列第1~4期介紹了智能經濟的經濟學含義,以及中國特色的智能化路徑:消費網際網路帶動産業智能化更新。接下來的幾期我們将聚焦“智能+”時代的核心驅動力——智能技術及其影響。
過去十多年來,随着新技術爆發性的發展,以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智能技術群落迅速成長,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能、從連接配接到賦能,進而帶動了“智能+”時代的到來。
一、智能技術的發展成熟度

過去十多年來,物聯網、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科技的爆發性發展。新技術成熟曲線可以幫助了解市場目前的熱點技術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包括物聯網、知識圖譜、人工智能晶片、計算機視覺、預測分析、AR增強現實、語音識别等智能技術發展情況。
其中,計算機視覺的準确率大大提升,人臉識别準确率 > 99.5%,車牌識别準确率 > 99.7%,運動和行為準确率 > 83%。
預測分析技術,實時(1小時)人流量預測預警準确率 > 90%。
語音識别的性能迅速提高,智能會話意圖命中準确率 > 90% ,語音識别技術正處在實質生産的高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也就是成熟期階段,該技術的利益與潛力被市場實際接受,進入商業化的成熟階段。
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不僅全面更新了現有技術基礎設施,而且重新定義商業模式,重塑未來的經濟圖景。
二、以“資料+算力+算法”為核心的智能經濟科技體系
智能經濟五層架構(詳見第3期“智能經濟的經濟學含義”)的底層是技術支撐,即大資料技術、算法、雲計算等新技術群落的集體崛起。技術支撐之上的運作,是“資料+算力+算法”範式的普遍擴散。
在技術支撐層面,資料是基礎,也是智能經濟的核心生産資料。有了海量資料,就需要強有力的算力進行處理,就需要有先進的算法使海量資料發揮出真正的價值。物聯網、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科技的爆發性發展帶來了算力和算法的巨大進步。計算技術為高效、準确地分析大量資料提供了有力支撐,算法技術幫助智能經濟提供智能決策支援。
與此同時,以5G、TSN為代表的現代通訊網絡憑借其高速度、廣覆寫、低延遲時間等特點起到了關鍵的連接配接作用,将三大要素緊密地連接配接起來協同作業,發揮巨大的價值,形成了以“資料+算力+算法”為核心的智能經濟科技體系。
三、智能技術群的“核聚變”推動智能+時代到來
多種技術的內建是本次智能技術浪潮的核心特征。以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在不斷融合、疊加、疊代中。
MEMS智能傳感器全天候、全方位、全時空識别消費者的各類行為狀态,讓消費者多種潛在的消費習慣和邏輯内涵得以呈現;
物聯網裝置感覺消費者,源源不斷為商業決策輸送實時高價值資料,借助邊緣計算的算力,提供精準智能服務;
AI認識并刻畫消費者畫像,獲知消費者需求,并與消費者實作自然互動,實作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模式;
數字孿生為消費者勾畫出一個虛實映射的新領域,帶來消費感官新體驗,開拓實體操控新空間;
邊緣計算将智能嵌入到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大腦”的高效分析+“邊緣”的快速部署,實作消費者需求、服務的快速響應;
雲是大腦與中樞,核心決策平台,強智能背後的算力、資料與連接配接平台,實時線上服務的保障;
5G移動通信網絡高速、穩定、低延遲,與Wi-Fi的深度融合讓消費者随時線上 。
新一代資訊技術在不斷融合、疊加、疊代中為智能經濟提供了高經濟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智能技術底座,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一個全面感覺、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精準決策的萬物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