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子有何家世?原來,始祖連殺了兩位魯國國君

孟子年幼喪父,經過母親的悉心教導後幡然醒悟,後來成長為一代大思想家,被後人譽為儒家亞聖,成為千百年來文人的楷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孟子祖上卻有不光彩的一頁,他的祖上是魯國國君之子,曾經連殺兩位國君,由于罪行過大,始祖名字還成為後世内亂者的代名詞。

孟子有何家世?原來,始祖連殺了兩位魯國國君

魯國是一個犯嫌、又悲催的國家,犯嫌的原因在于魯國掌握曆史書寫權,代周天子寫史,是以看誰不順眼,就抹黑其兩句,将其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悲催的原因在于,魯國隻是一個小國,身旁就是強大的齊國,導緻它經常被齊國欺負。

春秋前期,魯桓公娶了貌美如花的文姜,但文姜早與同父異母兄長齊襄公有私通,是以魯桓公得到了文姜的人,卻得不到文姜的心。一次,魯桓公攜妻文姜通路齊國,齊襄公又與文姜私通,魯桓公獲悉後勃然大怒,把文姜訓斥了一頓,于是齊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将他灌醉之後派人勒死了他。

面對強大的齊國,魯國人隻能自認倒黴,之後魯桓公長子姬同繼位,史稱“魯莊公”。但魯莊公繼位時,三個同父兄弟都是卿大夫,即仲孫氏慶父、叔孫氏叔牙和季孫氏季友,他們共同輔佐魯莊公。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為:伯(孟)、 仲、 叔、 季,伯代表嫡長子,孟代表庶長子。當時,男子20歲時冠禮取字,結構為“排行+私名+甫”,其中“甫”通“父”,是以可以看到史書上的“伯某父”、“仲某父”等稱呼。

孟子有何家世?原來,始祖連殺了兩位魯國國君

魯莊公是一代英主,重用曹刿,一度打敗宿敵齊國(曹刿論戰),但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卻沒有處理好。

按照魯國的繼承制度,嫡長子繼承王位,但如果沒有嫡子的話,王位就可由順位弟弟來繼承。問題在于,魯莊公正妻哀姜(齊國國君之女)未育,哀姜妹妹叔姜有庶子公子啟,寵妃孟任有子公子斑,此外還有一個不受重視的公子申,而魯莊公喜歡公子斑、不喜歡公子啟,于是就想安排庶子公子斑做繼承人。由于公子啟是哀姜妹妹之子,如果魯莊公傳位于他,那麼公子啟不僅能得到哀姜的支援,還能得到齊國鼎立支援,地位将比較穩固。但孟任是魯國大夫黨氏的女兒,身世背景相對較差,而魯國傳承制度是沒有嫡子的話,王位可以由順位弟弟慶父繼承,是以傳位于公子斑,極有可能引起内亂。

為了確定公子斑繼位,魯莊公試探了三弟叔牙與四弟季友,叔牙認為理應由慶父繼承,季友認為由公子斑繼承。為了避免叔牙與慶父勾結,在魯莊公的授意下,季友以叔牙家人為要挾,便毒死了叔牙。

孟子有何家世?原來,始祖連殺了兩位魯國國君

魯莊公去世後,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慶父很不甘心,就與老情人哀姜密謀,兩人準備暗殺公子斑。當時,恰好一個叫“荦(luò)因”的馬夫調戲公子斑喜愛的侍女,遭到公子斑的鞭打而懷恨在心,于是慶父唆使荦因在魯莊公喪期刺殺了公子斑。

莊公剛死,新君又死,慶父為了避嫌,就擁立叔姜之子、八歲的公子啟為君,史稱“魯闵公”。之後不久,慶父覺得公子啟是個妨礙,準備将他殺了自己做國君。當時,齊國使者向齊桓公彙報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盡管齊桓公是魯闵公的舅爺,但正處于争霸、做諸侯楷模的時期,他也不能無緣無故的殺死其他諸侯國的大臣,于是隻能支援魯闵公治國,并讓季友擔任國相。

然而第二年,慶父忍不住了,指使一個叫“齮”的人襲殺了魯闵公,準備自立為君。看到兩任君主都被刺殺,季友趁亂帶着公子申(魯莊公庶子)逃到邾國(今山東鄒縣),同時釋出讨逆檄文,号召國人殺死慶父,擁立姬申。之後,國人響應号召,慶父非常害怕,就逃到了莒國。姬申(魯僖公)繼位後,季友買通了莒國,慶父在途中自殺而死,但家族得以儲存。

由于慶父禍亂朝綱,一連殺了兩個君主,是以常把制造内亂的人比作為“慶父”,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源于此。

孟子有何家世?原來,始祖連殺了兩位魯國國君

那麼,慶父是仲孫氏,按理是排行第二,他的後代又如何成為孟姓呢?

原來,慶父實際上是庶長子,按次序應該是“孟”,但因為姬同(魯莊公)是國君,為表示君大于臣,是以自稱“仲”——老二。曆代注釋指出,《春秋》中慶父自稱“仲氏”,但實際上當時人們都稱“仲氏”為“孟氏”。等到魯莊公、慶父都去世之後,後代又恢複了原本稱呼,慶父之子不叫仲孫敖,而叫孟孫敖,谥号為“孟穆伯”。春秋晚期的一段時間,其後代以“仲孫”為姓,但谥号都是“孟”字開頭。是以,孟姓之祖是慶父之子孟孫傲,孟子是慶父第十二代傳人。

戰國時期,孟孫氏衰落,孟子先人從魯國遷徙到了鄒國,但到了鄒國後,這一支還是不斷的衰敗,而清貧的生活卻造就了偉大的孟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