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智能制造這一必然趨勢,制造企業和服務提供商都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繼人工智能之後,又一個概念的首次被寫入引發了智能産業的轟動,即“智能+”——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更新賦能。
狹義上,這一概念所對應的正是眼下極受關注的智能制造産業。作為國之根本,無論是哪一次變革,制造業的重要性都是不容小觑的。而在近年,國際上刮起了一股“智能”風,制造業也迎來新一輪變革。
現如今,在包括《中國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在内的諸多檔案中,“智能制造”已經成為了一名常客,且早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

傳統制造業“智能”改革迫在眉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此前曾說,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全球興起,中國面臨着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競争的雙重擠壓,是以加快産業轉型更新和智能綠色發展迫在眉睫。
這一“急迫”也反映在了市場方面,譬如富士康,去年宣稱計劃在未來5-10年内用機器人替換80%的人類勞工,又比如倉庫,過往人來人往的工廠中的房間中如今隻能看見24小時“忙碌作業”的各類物流機器人……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用機器人“直接”替換人的現象多發生在大中型企業中,因為所謂的替換并不隻是簡單的替換,其中還涉及背景系統的重構等等,是一個相當浩大的工程。對于小企業而言,這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跟風的事情。
相比于大中企業,小企業受限于企業規模不具備足夠的資金去支撐智能化的更新改造,且資訊化水準、自動化水準等都較為薄弱,資料管理也相對較差,且其中的部分廠商還處于“解決溫飽”的邊緣。對于他們而言,智能制造似乎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事實真是如此嗎?難道面對智能制造所帶來的成效,“能力相對薄弱”的小型企業就該“放棄”嗎?在智能制造時代,圍繞大中小型企業,什麼才是适合他們的智能化道路?
什麼是切入智能制造的最佳姿勢?
于傳統企業而言,從自身對效率的追求,到國家層面政策大環境的推動,智能制造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實。從傳統制造轉型到智能制造,傳統制造業裡裡外外涉及到許多環節,轉型意味着其中的某些環節需要來一次大變動。繼而也催生出産業新需求。
在需求的推動下,智能制造市場規模也随之水漲船高。資料顯示,至2023年,我國智能制造市場規模将達到2.81萬億元,涵蓋工業機器人、3D列印、智能傳感器、智能倉儲物流、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等多個細分産業領域。
随着智能技術的更新,諸如工業機器人等以往既已存在的産業需要進一步的智能更新,AR眼鏡等新技術産品、新産業也開始湧現,而5G等新技術的即将出現也将催生出新的需求與産業。
于創業者而言,創業的第一步就是找準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并以一個相對安全的姿勢進入智能制造産業。細分領域這麼多,現狀與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哪些領域是自己還能夠進入的?又該如何正确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市場切入點……這些都是創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圍繞以上問題以及更多需要探讨的問題,在2019全球人工智能産品應用博覽會(以下簡稱“智博會”)舉辦期間,鎂客網“M-TECH 2019硬科技産業創新峰會”也将與之同步開展。本次峰會将推出智博會兩大分論壇,聚焦智能制造和智能醫療。
5月9日,在由鎂客網主辦,創新奇智聯合主辦,合力、SIPAI、蒲公英孵化器協辦,江蘇省智能裝備産業聯盟磁支援的“智能+制造業新未來——M—TECH 2019智能制造創新産業論壇”中,我們将邀請業内知名專家學者、标杆企業、投資人等,從國家政策、産業制造等角度出發,聚焦“智能+”背景下,智能制造産業的技術發展、應用現狀及未來,在對産業進行解惑的同時,為行業認識提供交流平台、啟發新思路。
報名連結: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748796899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