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壩天龍屯堡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天龍鎮,距貴陽60公裡,是迄今全國唯一仍保持明朝遺風遺俗的漢人群居住區。天龍屯堡的居民都是朱元璋征南戰争的屯軍後裔,600餘年來,這裡的居民依然固守着祖宗過去的習俗,他們仍舊穿着大明朝的長衣大袖,仍舊跳着大明朝的軍傩(地戲) ,仍舊沉湎于老祖宗“插标頭界,跑馬圈地”的榮耀之中。

在公元14世紀,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梁王巴匝剌瓦爾密依舊盤踞在西南邊陲。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以颍川侯傅友德為南征将軍,率軍30萬,兵分三路進入雲貴征讨巴匝刺瓦爾密。
在這支隊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官兵情同手足,他們盟誓結為異姓兄弟,并按年齡順序統一改名為張征定、陳征定、沈征定、鄭征定。征服巴匝刺瓦爾密後,皇帝下令征南大軍就地屯田駐防,四姓兄弟便一齊擇天龍鎮而居,這就是天龍屯堡的最早來曆。
天龍屯堡是一個石頭的世界,屯堡建築把石頭工藝發揮到了極緻,沒有人能夠對石頭有如此深的了解。走在平壩天龍屯堡,腳下踩着的是石頭,伸手摸到的是石頭,眼睛看到的是石頭,大到圍繞屯堡的城牆和碉堡,小到盛鹽的鹽罐,都是石頭。
天龍屯堡民間藝術極其豐富,大多都與出征有關。最
具代表性的是“ 戲劇活化石”地戲。地戲源于明代的軍傩,它是由征南大軍帶入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軍傩不是娛人,更多的成分是“娛神”,用這一種傩儀作為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恐吓敵人。
今天的屯堡人就是當年四兄弟的後裔,他們固守祖制,過着與外面世界近乎完全不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