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如何高效使用雲服務”系列文章的引子。該系列将講述如何利用各種公有雲服務來安全合規、高品質、快速、低成本的打造産品/系統,幫助企業(特别是中小微創業團隊)在人少,錢缺的情況下做到最高效率。
個人使用公有雲服務的經曆
初會
最早是2012年在parttime項目中開始接觸使用雲計算服務,當時的初創團隊也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來驗證idea,所有使用了雲服務來做POC。目前國内市場最領先的雲計算廠商
阿裡雲那時也才提供公有雲服務不到1年。由于雲産品不夠成熟,加上團隊技能經驗不足,自助互助的管道不暢,導緻最初的雲計算使用體驗并不好,團隊沒有選擇完全使用雲服務建構産品。
IaaS or PaaS
雲計算興起的早期,雲廠商大緻分為兩類,提供基于
IaaS或
PaaS的雲服務。2013年起也有嘗試不同類型的廠商平台,雖然也較好的完成一些體量不大的項目,但要在他們上面建構大規模使用者産品或企業級應用,在雲産品完善度上或支援開發團隊協作上都有不少欠缺,還有大量的基礎工作或限制留給了開發團隊自身解決。
All-in Cloud
2015年我開始一個微電影項目創業,團隊是不到10人的微型團隊。從效率和成本考慮,我們将所有的服務都放到了阿裡雲上。我們使用了多種雲産品,例如,雲主機(多種OS),對象存儲,圖檔處理,CDN,SLB,人臉識别等雲服務,結合
Devops內建開發,測試,部署pipeline來加速産品的疊代和更新。每名工程師承擔一種以上角色,前端,後端,運維,資料,視訊渲染等。合理使用雲廠商的各種産品幫我們在品質,效率,成本上獲得巨大的收益。
2017年我加入了一家企業财稅服務的初創公司負責技術團隊。公司在2018年獲得了B輪投資,研發産品營運團隊近百人,屬于中等規模。随着各種開源技術的巨大進步和影響逐漸擴大,
微服務架構的流行,基于
Kubernetes的
Cloud Native Computing興起。我們利用雲廠商的容器服務,
DBaaS,Big Data,AI技術等用最高效的方式将數個單體應用平滑更新到高可用彈性的分布式架構,更好的滿足複雜業務的多變需求,公司服務也在全國300多個城市落地,服務了數十萬中小微企業客戶。同時利用雲廠商的VPC,通路控制,WAF等産品進行權限控制和安全保護,有效防範了因為團隊擴大管理難度增加而出現安全問題。
緣起
作為一名雲計算服務6年的使用者,見證了開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影響力急劇擴大,感受到整個雲計算行業和廠商的長足進步。見證了國内頭部雲廠商從最初的使用難度頗大,現在成長為萬衆創業的首選服務商。
過去的一年參加了數場技術會議,其中主題大多偏向于由知名的網際網路或行業公司分享在海量資料下的技術應用。這些技術廣泛涉及開發語言、應用架構、性能、大資料、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無論這些公司是否采用開源産品,在團隊單兵技術能力,專業的分工,對開源項目的研發投入力量,這些經驗和方法并不是中小企業可以輕易借鑒的。而雲計算廠商将這些領域最基礎通用的能力以産品的方式輸出給使用者,以按用量的方式計費,使用更簡單,有專業團隊維護和支援。中小團隊就應該将這些事情“外包”給雲廠商,集中精力到業務上,将最大的研發資源用到最核心最關鍵的地方。
我同團隊同僚溝通中,和公司研發候選人面試交流中,發現許多從業者對雲計算服務了解還不夠深入。許多人了解中的雲計算服務隻有雲伺服器、雲資料庫等少數産品,需要自己安裝維護應用伺服器、負載均衡、收集日志等等看起來每個應用都繞不開的事情。他們的認知還停留在排查應用異常還需要遠端登入伺服器看日志,做不到合理的根據場景高效組合使用雲服務,将雲服務當做水電一樣,作為最基礎的能力加速業務的發展。業務上是采用名氣大且成熟的産品,嘗試新鮮看起來酷但不那麼完善的産品,還是二次開發或自研開發?要做出最優的選擇需要工程師能夠從有高度的全局角度來考量,甚至在短時間内能用POC項目驗證多個可選的方案,基于資料做出最終的選擇。
這就是這個系列的緣起,之後我将陸續分享使用那些高效的雲服務産品的場景、心得、體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