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超長服役5500個日夜後,NASA“老情人”機遇号在今天正式說再見!

或許等到人類足夠了解火星後,即便災難來臨,我們在“流浪地球”之外還有一個“火星移民”的選擇。

“機遇号”火星探測器終于功成身退了。

在超長服役15年、完成90個火星日任務後,NASA于今日淩晨3點正式對外宣布,在最後一次喚醒任務失敗後,工程團隊遺憾決定結束“機遇号”的生命,讓它就此于火星長眠。而就在上個月,它才剛剛過完自己的15歲生日。

超長服役5500個日夜後,NASA“老情人”機遇号在今天正式說再見!

然而,如果沒有8個月前的那場突發“災難”,“機遇号”在火星上的“馬拉松”還應該走的更遠。

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

2018年6月,“機遇号”正行至“奮鬥撞擊坑”邊緣,對約瑟夫-科林(一堆粗糙的顆粒物質)進行探索和解析時,火星上突然刮起了一陣巨大的沙塵暴。也就是在這場可用“遮天蔽日”來形容的沙塵暴中,“機遇号”與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徹底失去了聯系。

超長服役5500個日夜後,NASA“老情人”機遇号在今天正式說再見!

此後,NASA先後多次試圖與“機遇号”取得聯系,希望能讓它重新吸收陽光充電,并啟動修複程式,甚至為此專門啟動了一項為期6周的監聽項目,但一直沒能如願。而就在當地時間2019年2月12日晚上,NASA還發送了最後一次重新開機指令和最後一首喚醒歌曲——《我會看到你》,隻是依舊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如今,8個月過去了,“機遇号”依舊處于休眠狀态。無奈之下,NASA隻得于今日宣布終止這位“超級勞模”的使命。

無疑,這對于人類火星探索曆程來說是一大憾事。不過換個角度,這架火星探測器能超長待機15年之久,本身早已就是個奇迹。

“機遇号”與火星“艱難相遇”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隻是氣态行星,物體無法在上着陸。除地球外,就隻有水星、金星和火星三顆行星為實體星球,而這其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

兩顆星球體積相近;

火星傾斜度隻比地球多了不到兩度;

火星自轉一周時間和地球僅僅相差37分鐘;

火星上有大氣;

……

是以,火星便成為了地球之外,太陽系中最有可能支援生命存活的地方,人類于火星的探索也就此展開。

在NASA預想中,為了全面探測火星,需要同時發射兩架探測器——“機遇号”和“勇氣号”于火星着陸。其中,“機遇号”的主要任務是:

搜尋岩石和土壤的特征來尋找過去是否曾經有水的流動,特别的是找尋的樣本将包括受到水的沉澱、蒸發、沉積膠結和熱液活動所影響的礦物質;

測量降落地點周遭的礦物、岩石和土壤的分布區域和成分;

測量何種地質作用造成當地的岩層和如何影響化學作用;

搜尋含鐵、水等礦物質。

簡而言之,“機遇号”就是要憑一己之身,采集火星多種樣本資料,供科學家綜合評估火星是否有益于生命生存。隻是從一開始,“機遇号”的火星探測之路就走的不太順利。

原本的計劃中,“機遇号”應于2003年6月25日發射,但誰曾想竟先後5次因技術故障和惡劣天氣等原因延遲發射,直到十數天後才得以追随先行一步的“勇氣号”發射升空。

在飛行了長達半年時間後,1月25日 “機遇号”在偏離預定平原位置的情況下,磕磕絆絆的着陸在火星一個沖擊坑——“老鷹撞擊坑”中,也終于開始了計劃中為期最多僅90個火星日的探測活動。

超長服役5500個日夜後,NASA“老情人”機遇号在今天正式說再見!

“勇者”的征途

或許是天意使然,“機遇号”錯落“老鷹撞擊坑”反而為它開啟了計劃外更精彩的征途。

着陸火星後,“機遇号”從地表開始往下挖了一道溝,從中采集了土壤和岩石。經過研究,NASA科學家認為樣本中富含赤鐵礦,并由此預測這一區域地表過去可能存在水源。

超長服役5500個日夜後,NASA“老情人”機遇号在今天正式說再見!

為了證明這一假想,科學家決定讓“機遇号”跨越火星地表,去調查另一個撞擊坑——忍耐撞擊坑。當年6月,“機遇号”抵達指定地點,展開了為期半年的探測調查,更是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一塊完整無缺的隕石,為地面科學家提供了極為“完美”的研究樣本。

科學家興奮了,也同時相信“機遇号”還能創造更大更多的“奇迹”。

然而,“突然”增加的任務和多次“長途跋涉”,“機遇号”的機械開始頻繁故障,甚至在2005年4月到6月僅兩個月時間裡,先後兩次卡在沙土中。為了不讓它永久卡住報廢,科學家在研究室中做了超過6次以上的實體模拟實驗才終于找到了脫困方案,得以繼續“馬拉松長跑”。

此後,“機遇号”先後途經“黑暗撞擊”、“維多利亞撞擊坑”、“努力撞擊坑”等多個地點,并在這一過程中拍攝到了高亮岩石、塵卷風、裸露與地表的岩層、多種隕石、塹壕等圖像,更是采集了火星不同地表的樣本,為科學家驗證火星火山爆發、隕石撞擊、水流等活動提供了大量直覺證據。

超長服役5500個日夜後,NASA“老情人”機遇号在今天正式說再見!

圖 | 富含赤鐵礦的小球體

截止到2017年1年25日,“機遇号”在火星行走的裡程數便已達43.87公裡,打破了NASA在地球外的無人探測車移動記錄,更創造了人類外星探測着陸器曆史記錄。

到今天,“機遇号”在火星已經待了5500餘天了,相較于原本計劃中的90個火星日,任務,它所創造的奇迹已經成為了“地-火”探索史的裡程碑。

“流浪地球”或将變成“火星移民”

毋庸置疑,“機遇号”的退役是輝煌的。而除了NASA在太空探索領域頗為積極外,随着航空航天相關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機構開始進入太空,着陸地外星球,中國便是其中之一。

上月初,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宣布嫦娥四号任務圓滿成功、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後,公開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将于2020年前後實施。

或許等到人類足夠了解火星後,即便災難來臨,我們在“流浪地球”之外或許還多了一個“火星移民”的選擇。

超長服役5500個日夜後,NASA“老情人”機遇号在今天正式說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