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整個AI醫療産業,百度此次事件可以看作是一個警示。
在新年開工的第一天,百度線上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度”)更改了自己的工商資訊,在原有經營範圍新增“銷售第三類醫療器械”、“銷售醫療器械II類”等内容。

還記得去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中山眼科和百度合作開發了AI眼底篩查系統,該産品即為百度此次工商資訊更改所涉及的醫療器械。百度對此也給出了回應稱,按照百度AI賦能醫療的計劃,他們将向全國500個貧困縣醫療點捐贈AI眼底篩查一體機,将能夠覆寫5600萬眼疾風險人群。
衆所周知,看病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療水準差距大等一直是國内醫療領域的幾大弊病,而AI被諸多公司當成一種解決方案。事實也的确如此,訓練得當的AI在醫療篩查和預測方面能夠協助或部分替代人類醫生,達到降低漏診率,提升下級縣市、偏遠地區醫療水準等目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百度正在做的是一件有利于民的事情。
然而,中間還是出現了纰漏。
一般而言,即使是捐贈,百度AI眼底篩查一體機若要投入市場、在醫院使用也需要證照齊全,是以百度才變更了工商資訊。然而根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捐贈醫療器械的企業、機構或個人應當提供醫療器械的相關合法證明檔案。另外,捐贈方不得捐贈未依法注冊或者備案、無合格證明檔案或者檢驗不合格,以及過期、失效、淘汰的醫療器械。
而根據百度公關部從業人員宋廣萍提供的檔案顯示,截止工商資訊變更之前,百度AI眼底篩查一體機已經在肇慶市的4家醫院實作落地。另根據百度微信公衆号于1月16日發送的推文,AI眼底篩查一體機已經在肇慶市德慶縣人民醫院使用三個多月,平均每天檢測幾十名眼疾患者。
需要敲重點的是,彼時的百度還沒有變更工商資訊。而針對宋廣萍所提到的産品已經防盲辦(國家衛計生委辦公廳在北京同仁醫院為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設立的辦公室)檢測一事,後者也給出了否定,稱“我們是醫院裡的機關,沒有給企業檢測儀器的業務。”
與此同時,依據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經營第二類和第三類醫療器械産品的法人機關、非法人機關和法人機關設立的分支機構應當申辦《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另有規定的除外。然而在國家食藥監總局和北京市食藥監局官網中,“百度”查無此例,
整個事件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百度想用AI“做好事”,但卻沒有做好行政準備,屬于“違法捐贈”。于百度而言,這一次可謂是“栽了跟頭”,但對于整個AI醫療行業,百度此次事件可以看成一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