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認為,未來可以對生殖細胞進行編輯,能更有效地治療遺傳疾病。
前幾天,沸沸揚揚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初步調查結果出來了,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的行為遭到倫理的譴責,他本人也可能會面臨法律的制裁。
基因編輯一事本該畫上句号,而三位科學家卻認為,胚胎基因編輯的應用前景很大,特别是生殖細胞。

1月23日消息,最近美國哈佛醫學院George Daley、英國Francis Crick研究所Robin Lovell-Badge以及巴黎大學Steffann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基因編輯的論文,論文标題為《風暴之後——基因編輯的合理用途》(After the Storm——A Responsible Path for Genome Editing),文中探讨了如何更加規範地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并指出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對防治一些遺傳疾病有很大的前景。
在論文中,他們認為盡管賀建奎的實驗存在嚴重缺陷,但并不是因為它沒滿足臨床需求,要求人們禁止此類研究、中斷實驗和審議更多合理的方式去最大化人類的利益,也是不明智的。
科學家們指出,在技術足夠成熟的情況下,解決了嵌合體、脫靶風險和監管等問題,就可以使用基因編輯技術了,可以将這一技術用到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中,用來防治遺傳病。雖然常見的遺傳病可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和體外受精(IVF)等等方式檢測出來,但是現在由于技術的限制,成功率隻有20%~27%。是以,他們認為,未來可以對生殖細胞進行編輯,能更有效地治療遺傳疾病。
論文中,他們還指出,胚胎基因編輯很有商業應用的前景。
然而,基因編輯并沒有經過臨床實驗,世界上第一對基因編輯嬰兒的成長狀況外界尚且沒有準确的消息。在這段期間,很多其他學者已經明确對基因編輯這一技術提出反對。
基因編輯帶來的究竟是好處多,還是災難多,有待時間去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