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曆史的車輪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後,以信義著稱的周禮逐漸發生了變化。利益為先導緻各諸侯國禮崩樂壞,如何維持兩國彼此之間的盟約成為現實的問題。彼此交換人質就成為了維系盟約的不得已的方式,兩國的人質就成為兩國關系的紐帶。在春秋戰國時期互相交換人質非常流行。楚考烈王、秦昭襄王、燕國太子丹等等都成就做過人質,在《史記》《谷梁傳》等史書中都有明确記載。是以說即便發生會盟時發生扣押對方君主的情況也不過分,主要是楚國沒有準備才導緻了這樣的結果。至于說楚國不值得同情,因為利用會盟扣押、羞辱他國君主最先做的就是楚國。

春秋時期周天子衰、諸侯興,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先後完成稱霸的過程。所謂霸主通俗點說就是國家組織的頭領(類似北約中的美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享受高高在上的地位。齊桓公去世後小霸主宋襄公也打算成為下一個霸主,甚至齊孝公都在宋襄公的軍隊護衛下回到齊國繼位的。當時宋國和楚國都比較強大,鄭國等國打算會盟尊楚國為新霸主。會盟一般都不帶軍隊,宋襄公非要參與會盟自封霸主結果被楚成王違背道義預先埋伏的軍隊扣押了長達半年之久;并且讓許國國君脫去上衣露出胳膊請罪。從此楚國開了一個非常壞的開端,是以楚懷王被秦國欺騙并扣押也算是因果報應。趙國不敢殺秦國人質是假的,趙國邯鄲被圍都不慫最後打赢了邯鄲之戰;況且此後趙國中興擊敗過秦國,怎麼會畏懼秦國不敢殺秦國的人質呢?
趙國是與率先崛起的魏國不同,屬于戰國七雄中崛起較晚的國家。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算起,趙國才攻滅中山國成為威震東方六國的一極。從趙國走上巅峰到亡國也不過70幾年,是以後期的趙國都是不慫平頭哥一般的存在。甚至在後期成為唯一可以和秦國直接對抗的諸侯國,即便是在長平之戰損失45萬精銳之後也沒慫。元氣大傷的趙國沒有履行割地的承諾引發了秦國再次入侵包圍都城邯鄲長達數月,邯鄲城依舊沒有投降;最後聯合魏國、楚國軍隊擊敗了秦軍。我們姑且不去評論趙王踐諾以後的品行,但就趙國的骨氣看絕對沒有問題。是以趙國不是不敢殺嬴政一家,而是找不到:嬴政的父親子楚賄賂城門官逃出了邯鄲,嬴政母子作為趙國當地的富豪也藏匿起來。《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脫,亡赴秦軍,遂以得歸。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在戰鬥中獲得了短暫的中興,多次擊敗燕國、魏國和秦國的進攻。廉頗、李牧、龐煖三員大将立下了大功:廉頗率領衆志成城的趙軍擊潰了趁火打劫的燕軍,并在之後包圍了燕國都城;随後趙國又攻取了魏國城池;在秦國派遣了大軍攻趙時,被龐煖擊敗并斬殺秦軍數萬萬;武安君李牧徹底吃掉秦國的進攻的10萬大軍,迫使秦将桓齮逃往燕國。這樣平頭哥一般的趙國會害怕秦國不敢殺人質嬴政一家?簡直是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