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數
Go 語言中,函數聲明通用文法如下:
func functionname(parametername type) returntype {
// 函數體(具體實作的功能)
}
- 函數的參數清單定義在
和(
之間,傳回值的類型則定義在之後的)
處。returntype (傳回值類型)
- 聲明一個參數的文法采用
的方式,任意多個參數采用類似參數名 參數類型
的形式指定,或者(參數1 參數1的類型,參數2 參數2的類型)
。(參數1, 參數2,參數類型)
- 函數中的參數清單和傳回值并非是必須的。
示例代碼: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s := price(20, 30)
fmt.Println(s)
}
//如果有連續個參數,它們的類型一緻,無須一一羅列,隻需在最後一個參數後添加該類型。
func price(apple, banana int) int {
sum := apple + banana
return sum
}
多傳回值
Go 語言支援一個函數可以有多個傳回值。
func main() {
name, sum := price("蘋果", 30)
fmt.Println(name, sum)
}
func price(apple string, banana int) (string, int) {
return apple, banana
}
命名傳回值
函數的傳回值第一行就被聲明為變量了。
func price(apple string, banana int)(a string, b int) {
a = apple + "demo"
b = banana + 20
return
}
函數中的 return 語句沒有顯式傳回任何值。由于 area 和 perimeter 在函數聲明中指定為傳回值, 是以當遇到 return 語句時, 它們将自動從函數傳回。
空白符
_
在 Go 中被用作空白符,可以用作表示任何類型的任何值。
func main() {
var sum, _ = demo(4, 5)
fmt.Println(sum)
}
func demo(a, b int)(int, int) {
var sum = a*b
var cum =(a+b)*2
return sum, cum
}
在程式的 var sum, _ = demo(4, 5) 這一行,空白符
_
用來跳過不要的計算結果。
包
包用于組織 Go 源代碼,提供了更好的可重用性與可讀性。
main 函數和 main 包
所有可執行的 Go 程式都必須包含一個 main 函數。這個函數是程式運作的入口。main 函數應該放置于 main 包中。
package packagename
這行代碼指定了某一源檔案屬于一個包。它應該放在每一個源檔案的第一行。
建立自定義的包
src檔案夾下建立test_one檔案夾,test_one下建立test_1.go檔案,在test_one檔案夾下建立demo檔案夾,demo檔案夾中建立demo1.go,目錄如下:
src
test_one
test_1.go
demo
demo1.go
在demo1.go中編輯兩個測試函數:
package demo
import "fmt"
func A_demo() {
fmt.Println("This A_demo func")
}
func B_demo() {
fmt.Println("This B_demo func")
}
在test_1.go中導入demo包: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est_one/demo"
)
func main() {
fmt.Print()
demo.A_demo()
demo.B_demo()
}
運作可以看到結果。
導出名字(Exported Names)
我們将 demo1 包中的函數 A 和 B 首字母大寫。在 Go 中這具有特殊意義。在 Go 中,任何以大寫字母開頭的變量或者函數都是可被導出的名字。換句話說就是外部包可以使用這些變量或函數,小寫字母的變量或函數不能被外部包使用。
其它包隻能通路被導出的函數和變量
。在這裡,我們需要在 main 包中通路 A和 B函數,是以會将它們的首字母大寫。
init函數
所有包都可以包含一個 init 函數。init 函數不應該有任何傳回值類型和參數,在我們的代碼中也不能顯式地調用它。
func init() {
}
init 函數可用于執行初始化任務,也可用于在開始執行之前驗證程式的正确性。
包的初始化順序如下:
- 首先初始化包級别(Package Level)的變量
- 緊接着調用 init 函數。包可以有多個 init 函數(在一個檔案或分布于多個檔案中),它們按照編譯器解析它們的順序進行調用。
- 如果一個包導入了另一個包,會先初始化被導入的包。
- 盡管一個包可能會被導入多次,但是它隻會被初始化一次。
測試init函數:給test_1.go和demo1.go中增加init函數并列印test_one和demo
func init() {
fmt.Println("This is test_one package init")
}
func init() {
fmt.Println("This is demo package init")
}
main 包的初始化順序為:
- 首先初始化被導入的包。是以,首先初始化了 rectangle 包。
- 接着初始化了包級别的變量 rectLen 和 rectWidth。
- 調用 init 函數。
- 最後調用 main 函數。
使用空白辨別符(Blank Identifier)
導入了包,卻不在代碼中使用它,這在 Go 中是非法的。當這麼做時,編譯器是會報錯的。其原因是為了避免導入過多未使用的包,進而導緻編譯時間顯著增加。
然而,在程式開發的活躍階段,又常常會先導入包,而暫不使用它。遇到這種情況就可以使用空白辨別符 _。
import (
"fmt"
"test_one/demo"
)
func init() {
fmt.Println("This is test_one package init")
}
var _ = demo.A_demo
func main() {
fmt.Print()
}
有時候我們導入一個包,隻是為了確定它進行了初始化,而無需使用包中的任何函數或變量,可以這樣寫:
package main
import (
_ "test_one/demo"
)
func main() {
}
運作代碼後可以看到還是在demo1.go中運作了init函數。
if-else語句
if statement; condition {
}
示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if num := 10; num % 2 == 0 { //checks if number is even
fmt.Println(num,"y")
} else {
fmt.Println(num,"n")
}
}
在上面的程式中,num 在 if 語句中進行初始化,num 隻能從 if 和 else 中通路。也就是說 num 的範圍僅限于 if else 代碼塊。如果我們試圖從其他外部的 if 或者 else 通路 num,編譯器會不通過。
if語句中,else必須跟在
}
後邊,不能換行,因為Go 語言的分号是自動插入。
在 Go 語言規則中,它指定在
}
之後插入一個分号,如果這是該行的最終标記。是以,在if語句後面的
}
會自動插入一個分号。
由于 if{…} else {…} 是一個單獨的語句,它的中間不應該出現分号。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num := 99
if num <= 50 {
fmt.Println("number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50")
} else if num >= 51 && num <= 100 {
fmt.Println("number is between 51 and 100")
} else {
fmt.Println("number is greater than 100")
}
}
for 循環文法
for initialisation; condition; post {
}
簡寫: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i := 0
for i <= 10 { //semicolons are ommitted and only condition is present
fmt.Printf("%d ", i)
i += 2
}
}
break,continue: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for i := 1; i <= 20; i++ {
if i > 10 {
break //loop is terminated if i > 5
}
if i % 2 ==0{
continue
}
fmt.Printf("%d ", i)
}
fmt.Printf("\nline after for loop")
for no, i := 10, 1; i <= 10 && no <= 19; i, no = i+1, no+1 { //multiple initialisation and increment
fmt.Printf("%d * %d = %d\n", no, i, no*i)
}
}
無限循環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for {
fmt.Println("Hello World")
}
}
switch 語句
func main() {
switch finger := 8; finger {
case 1:
fmt.Println("Thumb")
case 2:
fmt.Println("Index")
case 3:
fmt.Println("Middle")
case 4:
fmt.Println("Ring")
case 5:
fmt.Println("Pinky")
default: // 預設情況
fmt.Println("incorrect finger number")
}
}
當它不符合其中任何情況,會使用預設值。
多表達式判斷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letter := "i"
switch letter {
case "a", "e", "i", "o", "u": // 一個選項多個表達式
fmt.Println("vowel")
default:
fmt.Println("not a vowel")
}
}
無表達式的 switch
在 switch 語句中,表達式是可選的,可以被省略。如果省略表達式,則表示這個 switch 語句等同于 switch true,并且每個 case 表達式都被認定為有效,相應的代碼塊也會被執行。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main() {
num := 75
switch { // 表達式被省略了
case num >= 0 && num <= 50:
fmt.Println("num is greater than 0 and less than 50")
case num >= 51 && num <= 100:
fmt.Println("num is greater than 51 and less than 100")
case num >= 101:
fmt.Println("num is greater than 100")
}
}
Fallthrough 語句
在 Go 中,每執行完一個 case 後,會從 switch 語句中跳出來,不再做後續 case 的判斷和執行。使用 fallthrough 語句可以在已經執行完成的 case 之後,把控制權轉移到下一個 case 的執行代碼中。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number() int {
num := 15 * 5
return num
}
func main() {
switch num := number(); { // num is not a constant
case num < 50:
fmt.Printf("%d is lesser than 50\n", num)
fallthrough
case num < 100:
fmt.Printf("%d is lesser than 100\n", num)
fallthrough
case num < 200:
fmt.Printf("%d is lesser than 200", num)
}
}
如果内容對你有幫助,記得關注作者給個贊哦~,後續會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