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二次“千團大戰”已經開始了

核心導讀:

1、為什麼說沒機會的時候,卻總是新機會誕生時?

2、為什麼說拼多多催生了社群團購模式的崛起?

3、今天的社群團購與當年的團購大戰有何不同?

曆史總是相似,今時演繹過去。

8年前的中國網際網路消費市場,爆發了第一次“千團大戰”。經過短暫的市場搶奪戰、價格保衛戰以及資金鍊短缺後,紛紛落幕或轉型。比如拉手網被宏圖三胞收購且原始團隊已被清退,糯米網被如今一心投身人工智能的百度“招安”,窩窩團轉移陣地轉戰移動支付和會員營銷。

隻有收購大衆點評後近期登陸港股的美團點評,是從“千團大戰”中殺出來的唯一一家。

美團點評CEO王興說,現在的網際網路企業是沒有邊界的,随時都可能被誰也不知道的新事物所沖擊。當所有人認為線上流量全被AT把持着時,騰訊系的拼多多殺了出來;當大家認為美團點評圈下所有的團購紅利而沒有突破口的時,社交電商又要接着小程式的“東風”逆風翻盤。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随着拼多多的上市,在微信業态小程式的紅利下,“拼團”模式又在創投圈燃起一把大火。

第二次“千團大戰”,即将登場。

- 1 -

“團購是最優秀的商業模式之一”

合力突破電商三道枷鎖

1995年,曆史定義為“中國網際網路商業元年”。

4年之後,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三人,先後做起了通過網際網路做起了連接配接一切的生意。“人與人”連接配接的騰訊(1998年)、“人與貨”連接配接的阿裡巴巴(1999年)和“人與資訊”連接配接的百度(2000年),第一次網際網路大浪潮奠定了BAT。

從此,網際網路便逐漸改變着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

此後,正是在阿裡、京東等電商公司、順豐(1993年)和當時的“四通一達”【申通快遞(1993年)、圓通速遞(2000年)、中通快遞(2002年)、百世彙通(2003年)、韻達快遞(1999年)】等快遞公司的影響下,随着電商向信用、支付和物流三道枷鎖的突破,“網購”成為中國社會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到了2007年,電商迎來了高速增長期。

2009年底,幾經創業的王興從長遠考慮,沒有切入當時基于使用者地理位置資訊(LBS)FourSquare的火熱賽道,而是選擇了“團購”。他的判斷邏輯是,FourSquare更接近極客行為,使用者覺得新鮮,并沒有什麼長遠價值;而團購是消費者拿到了實惠,商家拿到了客流,是能夠持續運轉的生态系統。

2010年3月,王興成立了美團。9年後的今天美團點評成功上市,市值達3775億港元(482億美元,9月28日資料),高于不久前上市的小米3500億港元(447億美元),并遠超377億美元“失寵”的京東,跻身于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企業。

直到今天,用王興判斷團購的邏輯來看“社群拼購”模式,依然成立。就像他在2011年的美團内部時說的,團購是最優秀的商業模式之一。

王興不是中國第一個做團購模式的人,卻是堅持到最後的那個人。

- 2 -

千團戰火裡跑出來一隻獨角獸

流量增速下滑開網際網路下半場

Web2.0時代,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業多半是在學習國外的成功模式。

可以說,中國的團購企業皆是受美國Groupon公司的啟發。比如第一家正式上線的團購網“滿座網”誕生于2010年1月,由2007年被CNET以1000萬美金收購愛卡汽車網出來的馮曉海創立。

飯否被迫停掉之後,王興很快帶着飯否團隊成立了美團,一舉加入“團戰大戰”。王興入局的時間,比馮曉海還要晚幾個月。随後的日子裡,在資本的“瘋投”下,團購模式的企業如疾風暴雨般湧出。直到2011年8月一度增長至5000多家,并最終演變成後來網際網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商業混戰”。

史稱“百團大戰”、“千團大戰”。

期間,拉手網開創“Groupon+Foursquare”(G+F)的商業模式,開啟了中國團購開始求新求變的新時代。阿裡推出團購頻道“聚劃算”,開拓了國内網購市場新紀元。

門戶網站也相繼進入網絡團購領域。搜狐愛家團,騰訊、新浪的團購頻道陸續上線,大型門戶和社群、大型新聞傳媒集團、電信營運商、銀行等都紛紛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開展團購服務。繼淘寶、騰訊、百度、招商銀行和家樂福等各路巨頭盯上團購後,臨近2010年年末的京東,也以京東商城的名義也開始試水團購業務。

甚至一度有獨立的導航網站專門提供團購類網站的快鍊導引,這在網際網路江湖是從未有過的盛況。一來是團購品類繁多,二來也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薅羊毛”的便利。

随着團購業務的不斷更新疊代,縱然在“團購3.0”概念開始逐漸占據行業主流的情況,很多團購網站依然在各種補貼戰中不堪重負地離場,糯米網即是其一。慘烈的市場競争讓部分企業入不敷出,粗放式的營運政策令産品和服務跟不上節奏,違背商業規律的追求市場規模和使用者名額,也導緻前期融資早早“燒盡”。

團戰的熱度很快冷了下來。

王興在這場戰争中充分吸取了校内網和飯否的教訓。當競争對手把廣告投放到公司門口的時候,美團從未放棄健康的現金流。這也讓他撐到了團購大戰的收尾。2017年5月,王興在接受《财經》雜志的采訪中,曾提過他所總結的“4321”理論:很多細分領域會經曆多進4,4進3,3進2的過程。美團點評成為了這個賽道裡的“1”。

原淘寶商城(天貓前身)總經理、也是原當當網COO的黃若,也曾有個有趣的比喻:網際網路的上半場是各行各業的企業,從流量的公海裡打撈屬于自己的“魚”(使用者),當圈好自己的池塘後,公海裡已經沒有“魚”後,此刻的線上便出現流量瓶頸。

在管道融合的趨勢下,網際網路的下半場開始了。

- 3 -

拼團模式打破流量遇頂的窘境

拼多多和小程式點燃團購大戰

“網際網路人口紅利結束了,未來發展的動力就是AI。”2017年,站在世界網際網路(烏鎮)大會講台上的李彥宏如是說。

《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資料顯示,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其實,2011年以來,中國網民的增速就下降明顯,當年的增速就已跌至12%。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僅為6.2%。甚至相比同年的中國GDP增速6.7%還要低。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人口紅利(流量紅利)正在消失。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擷取流量越來越貴、越來越難的時候,拼多多的橫空出世,再次給予了創業者信心,或者說打破了所有人的常識。

縱然關于拼多多的描述離不開“假貨”、“山寨”和“承包笑點”等。有關“使用者裂變”這個概念還是外界理性分析拼多多商業核心的頻繁用詞。

使用者裂變帶給拼多多的成長速度,也是非凡的。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連續12個月成交總額達到2621 億,年度活躍買家3.44億人,平均每個人在拼多多一年要花762元。拼多多完成以上業績目标,隻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

在今年4月,拼多多憑借在社交電商獨特而又備受“诟病”的商業模式,拿到了騰訊領頭的30億美元的融資。兩家公司有些地方的相似,可能讓兩家走在一起的機率格外大。他們不僅都在質疑中成長之外,彼此還有共同的一個價值觀——去中心化。

拼多多在美上市後,鳳凰新媒體曾發文指出:拼多多借着微信的流量紅利以及四五線城市的增量市場,在電商市場佔有率近乎被瓜分殆盡的後電商時代迅速崛起,從零走到今天,拼多多僅僅用了3年,重新整理了中國企業自建立到上市的最快速度紀錄。

社交電商還有一個前提條件不得不提。2010年3Q大戰之後,微信給騰訊争取到了一張移動網際網路至關重要的“船票”。而微信業态裡的小程式,又給騰訊創造了無限的“生意經”。

被譽為“風口制造者”的投資人朱嘯虎,曾在今年4月份放出話來:“微信小程式的流量紅利期就在2018年,如果創業者今年抓不住,這個機會就和你沒關系了”。

今天,拼多多的成功标杆效應與微信小程式的生意經紅利風口論,将再次發酵中國網際網路曆史的第二次“千團大戰”。

- 4 -

社群拼購成為資本寵兒

“二戰”已是箭在弦上

小程式的魅力在于微信生态裡的10億多流量。

風投女王徐新在接受36氪專訪時曾談到,對于拼多多的後續沒做認真跟進,她需要做自我檢讨。她還肯定拼多多創始人黃铮的聰明之處,不在于利用微信紅利做起拼多多,而是在供應鍊上也同樣花了功夫。

其實,拼多多是将人性的特點發揮到了極緻。用3年時間憑借社交拼團模式,在巨頭的護城河邊緣,圈來了五環外超3億的流量。證明“拼團”在這個流量貴且難的時代,毫無疑問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模式。加之此前社交電商發酵許久,社群拼團開始成為創業者心目中的熱門賽道。

一時間,創投圈敏銳的嗅覺察覺到了這一現象。

社群拼團,指的是以社群為中心,以團長(通常是寶媽、便利店經營者)為分發節點,消費者可以通過微信群、小程式等工具,拼團購買生鮮、日化用品等的新型購物形式。

每日優鮮上線了一款名為“每日一淘一起拼”的小程式,正式進軍社群拼團領域。美菜作為一家果蔬農産品B2B平台,在生鮮供應鍊方面的優勢,讓它快速在華中、華東、華北同時打開了社群拼團探索。而拼多多也通過投資在上海深耕數年的蟲媽鄰裡團,正式涉足社群拼團賽道。

除了平台型的公司孵化社群拼團業務之外,社群拼團目前似乎也成了資本的寵兒。知名VC,紅杉資本、IDG資本、GGV紀源資本、險峰長青、愉悅資本、真格基金等悉數入局。

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二次“千團大戰”已經開始了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個賽道裡,你我您、食享會、鄰鄰壹、十荟團、松鼠拼拼、考拉精選等頭部項目,紛紛獲得千萬到億元級别的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十數億元。

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二次“千團大戰”已經開始了

《零售老闆内參》APP(微信ID:lslb168)繪制的這張“社群拼購主要玩家分布圖”的四維圖,從中可以發現,目前“社群拼團”賽道整體還處于初級階段,融資最快的也還隻在A輪,并大多都在2017年内進場布局,體量較小。

不過,在小程式的紅利效應下,不排除未來還會吸引更多的VC機構率先入局。這讓“社群團購”的未來走勢,大機率地還重演當年第一次“千團大戰”的規律路徑。

其實,“社群拼團”這門生意的門檻并不高,任何與之相關的供應商、品牌商和管道商等上下遊資源方,都可以快速入場。由此可見,在趨勢和資本的驅動下,未來将迎來第二次“千團大戰”,不可避免。

- 5 -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志

枯骨殘骸,時勢造英雄

脫穎而出很難,但也值得嘗試。

如果站在曆史的次元上去比較兩次“團購大戰”,會發現這是一件有趣也有價值的事。我們會看到兩次“團購大戰”,都會特别考驗創始團隊對團購的終極了解、模式的精細化營運、現金流的把控和推廣節奏的掌控等。

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二次“千團大戰”已經開始了

《零售老闆内參》APP(微信ID:lslb168)通過上述表格的條件對比分析,認為兩次千團大戰的發展路徑将有以下幾點規律:

1、從持續周期來看,第一次持續周期為5年。從2010年至2015年,基于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中國團購行業在經曆了千團大戰、惡性競争、資本斷糧等一系列過山車式的發展,最終蛻變為O2O模式;第二次基于微信小程式使用者裂變的情況下,“千團大戰”因為經曆過第一次經驗教訓,在模式建立簡單的基礎上,持續周期将會縮短。

2、從切入領域來看,相同點都是找到時下“高頻且剛需”的領域。不同的是2010年至2015年,本地生活服務中的餐飲業是“高頻且剛需”。而新零售洗禮過後的2017年,生鮮品類頻繁走進大衆生活。

3、從連接配接對象來看,連接配接的路徑具有相似之處。第一次其實是幫消費者找商家,幫商家找消費者,連接配接的是消費者和商家;第二次是基于“人、貨、場”的重構,連接配接的是“人與商品”。

4、從服務角度來看,第一次“千團大戰”,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長期的折扣銷售。其中的主要玩家美團、聚劃算等享受低價沒有人數的限制,1個人和100個人買都是同一價格,而且是否真的低價消費者也無從知曉。第二次“千團大戰”肯定有所更新疊代,社群拼購将展現出買家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優勢,賣家價格就有足夠吸引力,買家和賣家雙向吸引,最終成交。

綜合上面幾點,第二次“千團大戰”,屬于第一次的更新之戰。

其實,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社群拼團”這模式是否能成,抱有懷疑。但是,創業者還是得感謝如今的時代,電商将信用、支付和物流等基礎設施搭建完畢,讓今天創業的外部難度減少到最大化,更多的難度還是發生于自身内在。

而内在的難度:通過供應鍊去做好品質的把關和品控;資金的營運下掌控補貼的程度和利潤的擷取;在千篇一律的“拼購”模式中創新模式尋求差異化競争。才是真正考驗本輪“千團大戰”的所有創業者們。

這個時代需要聰明的創業者。

這裡再次回到上文王興對團購那句經典的價值判斷:“消費者拿到了實惠,商家拿到了客流,就能夠持續運轉的生态系統”。王興的這句話,在“社群拼團”模式中依然是成立的,不成立的地方在于賽道上操盤的人。

然而,不管怎麼“開戰”,最終離不開“4321”理論,這終究是場陪跑者居多,幸存率極低的“千團”戰鬥。

備注:本文寫作曾有參考以下資料:

《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 ,作者:李志剛

《對話王興: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 作者:宋玮(來源:财經雜志)

《拼購 | 行業分析報告——拼多多、每日優鮮下注,紅杉、IDG入局,社群拼團迎來“百團大戰”》,作者:項也(來源:不凡商業)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10-15

本文作者:郭之富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網際網路er的早讀課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