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螞蟻金服的to B開放小螞蟻說:

小螞蟻說:

“單一的人工智能或者區塊鍊技術不足以支撐完整的金融業務形态的發展,我們認為的金融科技,在涵蓋了這些新興的金融技術(區塊鍊、人工智能)之外,還包括IT基礎架構更新換代的技術體系,包括大家熟悉的雲計算和大資料以及金融級專屬的技術,是以這是一個完整的支援金融業務的技術堆棧,而這些技術的集合能夠與金融業務的發展建立如方程式般的關聯度,讓科技的産出變成可以量化的業務價值,這些才是金融科技的真正精髓所在。”

前言

在2018杭州雲栖大會-ATEC金融科技開放峰會上,螞蟻金服副總裁劉偉光提出了"數字化半徑"的概念。

“從金融IT資訊化到金融科技,我們用‘半徑’來作區分。未來數字化銀行是全方位的。數字化理念和基因,将貫穿銀行的各個部門,甚至成為每一個人身邊的工具。是以說數字化半徑代表着銀行未來業務增長疊代的半徑和速度。半徑這個詞代表着覆寫的深度、廣度。”

不僅是銀行,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着類似的挑戰,以現有的技術基礎、業務創新能力,顯然還無法支援使用者的新一代的随時随地需求。一些科技公司也注意到了這個斷層,這些年的2B市場也在不斷蓬勃發展。

螞蟻金服的to B開放小螞蟻說:

螞蟻金服副CTO胡喜

螞蟻金服是最早一批提出技術開放的企業之一。螞蟻金服副CTO胡喜在大會上進行了一次總結性釋出,據介紹,在2015~2018三年間,從“網際網路推進器計劃”到“成熟一個開放一個”,螞蟻金服的公布産品數量從5個增長到了80個,解決方案從3個發展到了50個。

他還宣布螞蟻金融雲更新為螞蟻金融科技,實作了100%全面開放,包括三地五中心的容災系統,BASIC技術(區塊鍊、人工智能、安全風控、物聯網、計算)及解決方案,和餘額寶、花呗、财富号、小程式等業務能力。而未來将以“螞蟻金融科技”為技術輸出品牌。

完整的支援金融業務的技術堆棧

從2015年的螞蟻金融雲,到2017年強調分布式技術架構,在夯實技術基石之上,螞蟻還在向更多應用和場景需求延伸。而今,螞蟻常說2B模式是以業務、技術雙軸為驅動的。目前已有80多個産品及解決方案,梳理來說,總有三類:

  • 一類是金融科技産品,包括分布式中間件、分布式資料庫、圖資料庫以及新釋出的區塊鍊BaaS平台等
  • 第二是智能、安全、金融交易與互動等通用解決方案
  • 第三是數字銀行等垂直業務的行業解決方案。

螞蟻金服方面表示,2018年重點更新的是分布式金融核心套件。據稱,該方案不僅封裝了分布式事務、通信、容災、彈性伸縮、資金安全等多項經曆實戰驗證的底層技術方案,同時融合了螞蟻生态和業務場景,以及支援ISV與金融機構快速研發上線業務應用系統的能力。

“螞蟻技術開放的目的不是為了銷售軟體,真正的目緻力于用技術解決業務發展中的難題,用技術改變業務形态;用技術創造新的業務模式,與金融機建構立更為緊密的連接配接關系”。劉偉光表示,以此将螞蟻的定位與金融IT商做區分。“螞蟻金服與金融機構最早建立的連接配接是基于支付業務的合作,後來我們有了很多其他普惠金融類的業務,包括網商銀行的同業合作,借呗、花呗的業務合作,如今,我們想增加一個新的連接配接紐帶,就是科技。”

如果将中國銀行業的黃金十年分為三個階段,最早期是資訊系統加金融,技術在金融行業的定位隻是支撐型業務,業務部門提出需求,IT部門實作需求。這個階段更準确的定義是“金融IT”。第二代是網際網路金融時代,在這個時期,金融機構開始談如何和網際網路公司合作、場景滲透和生态獲客。第三個階段是智能金融,将人工智能融入到業務流程,用人工智能幫助交叉銷售、降低人工成本,更多的是引領或者改變業務發展形态,脫離了相對被動的角色。

劉偉光指出,“單一的人工智能或者區塊鍊技術不足以支撐完整的金融業務形态的發展,我們認為的金融科技,在涵蓋了這些新興的金融技術(區塊鍊、人工智能)之外,還包括IT基礎架構更新換代的技術體系,包括大家熟悉的雲計算和大資料以及金融級專屬的技術,是以這是一個完整的支援金融業務的技術堆棧,而這些技術的集合能夠與金融業務的發展建立如方程式般的關聯度,讓科技的産出變成可以量化的業務價值,這些才是金融科技的真正精髓所在。”

金融機構+開發商生态共創,革新傳統IT服務模式?

劉偉光解釋說,與傳統的IT服務模式的差別主要有二。

差別一是出發點和關注點不同:IT服務商基本上面向B端,不太關心使用者頂層戰略,更關注科技戰略和年度預算,“螞蟻關心的不僅僅是科技部的戰略,更關心的銀行的戰略,以及如何分解業務戰略目标。”

是以,合作重點會有所不同。螞蟻與南京銀行聯合發力網際網路金融以及鑫雲+平台;與西安銀行等小型銀行的合作注重移動戰略;也幫助重慶農商行建設大資料平台以及智能風控平台;與台州銀行合作移動端的建設,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過程;與常熟銀行合作建設大中台支援大零售轉型;與廣發銀行合作,則從前期的推動廣發信用卡發展,到即将進行分布式核心業務平台能力的探索研究。以往的合作客戶案例可章檢視我們的以往文章《30家客戶案例帶你看螞蟻金服全面科技開放》。

另外,業内人士也告訴過雷鋒網,金融機構的定制化需求是一大趨勢。而螞蟻實作定制化需求的模式,與傳統IT廠商有所差別。

胡喜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個特征在螞蟻内部體系也存在。“我們内部建立了一個開源共建的體制,代碼完全開放。其他業務的垂直BU自己也可以實作定制化需求。”面向外部時,具體的應用場景要求技術提供方對于業務非常了解和專業,是以他們盡量還是聚焦在通用性。

差別之二在于生态圈:“IT公司的服務模式就像蓋房子,蓋完一個接下一個,不會替開發商考慮銷量問題,而螞蟻除了建設一流的房屋,會幫助裝修、獲客銷售,甚至運作維護體系的建設和培養等。”以移動銀行為例,幾乎所有銀行都有手機銀行,但是獲客和營銷以及資料營運一直是個難題。高科技的手機銀行不是純粹為了高科技,而是為了解決上述這些問題。

當下金融APP已經不隻是單純的金融服務平台,而是金融+生活的大平台,是創造更多的場景以及與很多現有場景建立連接配接。是以,除了技術賦能,螞蟻金服常提的政策就是生态開放。

劉偉光表示,“2.0時期的能力主要是分布式架構、資料庫、中間件等,相當于提供一輛車的發動機,各家的發動機隻是性能優劣的差別而已。我們希望将技術與應用深度融合,在科技開放中秉承着應用驅動的原則,與金融行業的應用開發商(ISV)一起合作,真正提供一台整車的傳遞能力,向上沉澱,才能讓科技和業務之間産生直接的連接配接,不隻是隻聚焦下面的基礎技術架構層面,這也是我所強調金融行業的縱深度。”

科技開放步入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關鍵時刻

今天的中國金融機構正在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拐點,一個值得關注的信号是,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主動擁抱科技戰略,積極轉型,并且是更加深入地采用各種措施加速數字化轉型。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科技與金融業務越來越深度的融合。

其中關鍵是,就像CPU推動網際網路科技進步,GPU推動AI叢集技術落地一樣,金融核心系統轉型更新,将極大推動數字金融的發展程序,讓業務核心系統可以無邊界的支撐業務的發展。

劉偉光演講中提到交流時幾位銀行客戶的困惑,有人問“未來的CoreBanking系統是不是還存在?是否會變成業務能力工廠的形式存在?”或者,“Core Banking系統不進行分布式改造進而去支撐更多的業務類型,則沒有出路。”

變革的當下,有迷茫者,也有堅定的前行者。

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部總工程師胡憲忠稱,現在建行已經沒有核心系統,變成了完全元件化。“IT架構轉型是數字化創新的基石,唯有創新才能快速進入市場,面對新興的産業生态體系。”

他詳細介紹了建行2011年初至2017年底的規劃過程。初期,他指出,存在宏微觀多因素驅動建行革新,“建行有十億個活期帳戶,每天有4億筆交易。最高峰每秒鐘有12000筆的吞吐量,系統非常複雜。這些東西放進一個資訊系統的時候,要怎麼在服務水準很低的情況下做無縫的銜接?”

“這不隻是核心系統轉型,而是一個全業務範圍的再造。要把建設銀行的業務以結構化的方法重新定義,變成一個企業級的能力、打破孤島的系統。”

再看另一個案例——招商銀行一向是金融科技先鋒軍。近日招商銀行APP7.0釋出,據介紹,在App 6.0的微服務架構基礎上,7.0對内部研發流程做DevOps(開發運維一體化)的變革。招行研發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雷鋒網,“傳統方式自然也能做開發,但在微服務這種架構下施行DevOps,利用人工智能和大資料去改造研發流程,包括系統品質、投産數量、事故率的變化等。過往傳統研發方向可能主要來自産品經理的構思,現在多了大資料來告訴我們怎麼改進,每次疊代的有效性和速度也更能有所展現。”

螞蟻金服與南京銀行的合作也是一個典型案例,胡喜在采訪中也稱這是讓其印象最深刻的一樁。他指出,監管要求金融機構自主可控,但是說得多,做得相對少,真正從主機上下移的銀行、金融機構也不多。

“是以我們後來想到采用雙核心機制,老核心繼續運作,新核心啟動起來,讓老核心逐漸往新核心遷移。南京銀行就是在做新一代網際網路的核心,面向網際網路管道的客戶。南京銀行的項目非常關鍵,相當于你在另外一個地方,重新搭建了一個銀行核心系統,存、貸、彙業務全部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上。”

據雷鋒網了解,去年阿裡巴巴、螞蟻金服與南京銀行達成合作,在項目實施傳遞上,他們打破了傳統IT項目中的流程和做法,不再用總包商、內建商、多方産品供應商組成多國部隊聯合作戰的模式,而是采用一站式服務做法,靈活開發以及DevOps的工具的大量運用,大大縮短項目開發測試周期,将網際網路項目傳遞的速度帶到了傳統的銀行中。

據稱,他們用了不到5個月的時間,從“一張紙”到完成互金平台“鑫雲+”的上線,而按照傳統流程,需要一年以上。據稱,上線半年,截至2018年6月底的最近8個月中,“鑫雲+”平台新客戶數達到390萬,每日貸款額從1千萬人民币上升至10億人民币,貸款餘額從1億人民币增長至100億人民币。另外,客戶平均處理時間小于1秒,實作秒級放款。

是以,到了今天,金融科技不再隻是單點應用,不隻是依靠酷炫的科技的炒作,也不隻是某些純線上業務的背後的技術平台,而是真正進入金融業務由科技推動和引領的時代。畢竟,在創新轉型時期,決定成敗的關鍵,不是一隻腳有沒有踏入未來,而是另一隻腳有沒有從過去離開。

未來數字金融:随時随地随需

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徹底的數字化服務能力和企業數字化基因。過去的銀行重視線下網點建設,場所驅動;在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時候,一部分銀行也緊抓線上場景。

但場景即金融嗎?場景确實是很明确的經營信号和範圍,好處在于風控門檻降低,以及産品定義門檻降低,即獲客的捷徑。

螞蟻金服表示,未來入口會細微化、隐形化,場景從需求而來, 場景更需要自己去建設。因為需要金融服務的不是場景,而是人。金融機構先要滿足一個人的需求,才有所謂場景。

“比場景驅動業務模式更進一步的是——需求觸發業務。未來的進化方向将會是,隻要有需求,就能随時調用銀行服務,甚至不一定需要在場景中。未來的銀行服務都可能放在雲端,伸手可得,金融服務得以擺脫時間、空間對實體網點的制約。未來的銀行應該是秒申秒到、即用即走、有需求觸發的銀行”。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此前報道,“場景可能是個僞命題,接口虛拟化是未來銀行的進化方向之一。”

而這種移動化、碎片化的需求,要求着随時随需随地的服務能力,即足夠深厚和廣泛的數字化區間服務能力,提高金融核心業務平台支援水準。

未來,金融的業務能力,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或者業務問題,業務和技術是一個硬币的兩面。拓寬金融機構的數字化半徑,意味着從不同角度縱深、橫向拓展的數字化服務和觸達能力。

注:本文轉載自雷鋒網

— END —

螞蟻金服官方唯一對外技術傳播管道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留言及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系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