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下安裝redis: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dis-stable.tar.gz
tax xzf redis-stable.tar.gz
cd redis-stable
make
安裝完成之後可以看到在 /usr/local/bin下面有很多redis開始的檔案,這些就是redis指令
啟動redis:
redis-server [--port 6380] 後面的選項是指定端口啟動
如何配置redis随系統一起啟動:
1. 在redis/redis-stable/utils 檔案夾中有一個 redis_init_script 的初始化腳本檔案,将該檔案複制到 /etc/init.d 檔案夾中。并将檔案名改為 redis_端口号, 然後修改初始化腳本檔案中的内容,
将所有${REDISPORT}替換為剛剛的端口号
2. 建立兩個檔案夾 /etc/redis /var/redis/端口号
3. 複制 redis/redis-stable 檔案夾中的 redis.conf 檔案到 /etc/redis 目錄中,并且修改檔案名為 端口号.conf. 并對以下參數進行修改:
daemonize yes
pidfile /var/run/redis_端口号.pid
port 端口号
dir /var/redis/端口号
現在就可以通過 /etc/init.d/redis_端口号 start 來啟動reids了
4. 最後通過如下指令設定開機啟動
sudo update-rc.d redis_端口号 defaults
Tips:更改檔案所屬使用者用 sudo chown zyq redis.conf, 重命名直接用 mv redis.conf 6379.conf
啟動用戶端:
redis-cli [-h 127.0.0.1 -p 6379] 其中可以省略的為指定主機位址和端口号
當然用戶端也可以通過 redis-cli ping 指令來試探主機是否收到響應,如果主機運作正常的話會傳回一個 pang
tips:linux下檢視端口被哪個程式占用:
lsof -i[:port] --- 如果省略端口号的話會全部列出來
如果想根據名稱去查找對應線程可以使用
ps -A | grep "redis"
tips:根據線程id徹底删除線程:
kill -9 pid
tips:tar指令:
一般來說 壓縮使用的是 tar -zcvf
解壓用的是 tar -zxvf
參數:
-c :建立一個壓縮檔案的參數指令(create 的意思);
-x :解開一個壓縮檔案的參數指令!
-t :檢視 tarfile 裡面的檔案!
特别注意,在參數的下達中, c/x/t 僅能存在一個!不可同時存在!
因為不可能同時壓縮與解壓縮。
-z :是否同時具有 gzip 的屬性?亦即是否需要用 gzip 壓縮?
-j :是否同時具有 bzip2 的屬性?亦即是否需要用 bzip2 壓縮?
-v :壓縮的過程中顯示檔案!這個常用,但不建議用在背景執行過程!
-f :使用檔名,請留意,在 f 之後要立即接檔名喔!不要再加參數!
例如使用『 tar -zcvfP tfile sfile』就是錯誤的寫法,要寫成
redis配置:
redis-server啟動除了啟動時指定端口号之外,還可以傳入配置檔案作為參數:
redis-server /path/to/redis.conf
同時通過啟動參數傳入同名的配置項,會覆寫配置檔案中的配置參數:
redis-server /path/to/redis.conf --loglevel warning
當然redis也支援在運作的時候動态通過 config set 指令來進行部配置設定置項的修改:
config set loglevel warning
此時可以通過 config get 來獲得對應的配置項的值
多資料庫:
redis是一個字典結構的存儲伺服器,實際上redis提供了多個資料字典,每一個資料字典可以看做是一個單獨的資料庫:
每個資料庫對外都是以0開始的遞增的數字命名,redis預設支援16個資料庫,可以通過配置參數 databases 來修改這個數量,用戶端與伺服器建立連接配接後會自動選擇資料庫,
不過可以通過select指令來切換資料庫(0-15預設使用的是0号資料庫), flushall指令可以清空所有資料庫的資料 一個空的redis執行個體占用的記憶體隻有 1M左右,非常小巧
黎明前最黑暗,成功前最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