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栖科技評論 | 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雲栖科技評論 | 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2002-2006年,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中,電力短缺不期而至:2004年全國陷入大範圍“電荒”,21個省大面積“拉閘限電”,24個省共缺電30GW;至2005年,情況雖有所緩解,但仍有10多個省份出現短缺,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有的省份GDP損失(當年)高達1~2%。

作為電力時代最寶貴的資源,電力的短缺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随着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正在經曆從電力時代向算力時代的轉變: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産力,算力很可能重演電力短缺的一幕,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需要從現在就開始關注。

美國國防進階研究計劃局(DARPA)的首席微電子專家Bill Chappell是“算力短缺”問題的支援者之一,他認為,支撐全球晶片産業發展,同時也是維系全球算力供給水準的“摩爾定律”,“早在十年前就死了”,這位晶片專家認為,晶片性能的持續提升一直維系着該行業的發展,強大的計算能力更是在不斷開辟新的技術市場,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性能的改善在持續減弱,也就是說“雖然晶片公司還在持續投入,但是晶片的性能改善卻無法與過去相提并論了”。

不隻是Bill Chappell,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教授Erica Fuchs也持有相同觀點,而英特爾等公司近年來在晶片性能提升上的不佳表現,恰好印證了他們的觀點。這多少有些諷刺:晶片行業已經發展了近60年,但恰恰是在我們正在進入算力時代的當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晶片性能提升瓶頸。晶片行業一旦陷入慢速發展周期,算力短缺幾成定局,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DARPA的電子産業複興計劃在此時提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在新材料和新體系結構上找尋提升晶片性能的方法,比如說3D單晶片片上系統(3DSoC)就可以在90納米制程工藝下,以相同的晶片面積實作目前7納米制程工藝所提供的性能。

是以,改變追求制程工藝的傳統方式,在材料、體系機構、軟體定義、3D化等多個層面尋找提升晶片性能的辦法,對解決晶片發展問題,為算力時代提供充足的計算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突破傳統方法,從之前未曾涉足的次元解決目前難題,不止适用于為算力時代找到突破晶片性能的方法,也适用于絕大多數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發展場景。

比如說,谷歌大腦團隊使用新的思路,建構出用于移動裝置的CNN模型;阿裡雲的城市大腦團隊利用“認知反演”理論建構城市大腦技術理論體系,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所有這些都利用了新的思路、新的次元,沒有陷入傳統解決問題方法的“循環陷阱”。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們正面對越來越多的未知問題和難解的“僵局”,如若固守傳統的方式方法,隻會陷入無盡的循環或是幹脆遭遇徹底的失敗。

以新的次元思考,從新的角度觀察,用新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是數字經濟時代的“解題秘訣”,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新大腦”,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步入數字經濟的時代,同時享受數字經濟時代所帶來的“數字紅利”。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8-17

本文作者:崔昊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阿裡研究院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