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數人的消費更新和絕大多數人的消費降級。
想起前一段時間有人問我,你們研究過房價跟消費能力的關系嗎?房價太高,消費已經不行了。
資料,驗證了他的感覺。
2018年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9%;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8.5%,創下2003年非典以來最低。社消增速創15年新低,房價還在上漲,而中低層已經不敢消費了。
房價一路高漲,居民杠杆率(居民部門債務餘額/GDP)随之一路上揚:統計顯示,居民杠杆率從2008年時的18%,攀升到2018年一季度的50%。短短十年,翻了兩倍。
這幾年,新增住房貸款不斷創出新高,幾乎撐起銀行貸款的半壁江山:2015年居民新增貸款3.87萬億,占當年全部貸款的33%。
2016年新增居民貸款6.33萬億,占總貸款的50.04%。2017年的增幅雖然有所下滑,但也創下了7.13萬億的新高,占比高達52.7%。
在居民貸款裡,高達70%以上都是中長期的房貸。而在短期貸款裡,不乏通過消費貸、現金貸等方式違規流入樓市的貸款。
與此同時,收入的增速卻遠遠沒有跟上。2006年,負債收入比還隻有18.5%,2018年已經高達77.1%。
一方面,房價高企,金融去杠杆,而居民在拼命加杠杆——高房價,貸款的絕對額度增大,而在貸款比例中卻不高——同時消耗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貸款增多、而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費如何不下降呢?
當房價遠遠超出收入水準,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普遍高于20時,即便居民能夠擠上房價上漲的順風車,也會因為首付和還貸壓力,而被迫削減消費。
尤其是對于那些六個錢包湊首付的購房群體,消費擠壓效應更加明顯。掏空祖孫三代的積蓄,才勉強擠上房價上漲的列車。
且不說父母祖輩的養老、醫療負擔重壓在身,即便是歸還房貸,都會壓得喘不過氣來,哪還有富餘的資金進行消費?
工行董事長在最近演講時表示,2010~2017年的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5.4%下降至12.7%,降幅達到了一倍;而與此同時,居民家庭債務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9%,幾乎占了GDP的一半。
房地産的超級泡沫已經造成了嚴重的資源錯配,掏空了産業更新和高科技發展的根基。
目前中國的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1%人群集中,同時負債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中間夾心層集中,最終形成"頂層強,中間弱,底層大"的結構。
消費到底是在更新,還是在降級?若說更新,為什麼我們的消費資料出現15年來新低?若說降級,為什麼茅台股價這麼高,為什麼中國人在海外奢侈品店“買買買”?
那1%的人在消費更新,而所謂中産,并不是消費更新的主力;他們跟底層一樣,在高房價的裹挾下,在降級着自己的消費水準。
中國很多高端消費品的供不應求,實際上是貧富差距擴大的結果,而非中産消費更新的結果。是以,這是極少數人的消費更新和絕大多數人的消費降級。
如果說消費更新的代表是茅台,那麼消費降級的代表就是榨菜。榨菜的股價是股民和房奴集體推高的。如果老幹媽上市,估計會比茅台還牛。
那麼好了,作為投資人,你是要做前1%的富人的生意還是後80%的窮人的生意?因為房地産,中國隻有龐大貧窮的底層和财富躍遷的頂層。
但是,如果房地産抽幹了實體經濟的動力,扭曲了市場上的資源,當機了老百姓的流動性,還會有值得投資的企業嗎?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7-24
本文作者:張璐璐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網際網路er的早讀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