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夏朝還沒有系統性文字,真的嗎?考古發現重要證據

甲骨文出土之後,當時學者研究發現商朝世系與史記中的幾乎一樣,由此學者們推斷史記中的夏朝世系大抵也是真實的。如果夏朝世系是真實的,而夏朝曆代帝王有名有姓,自然不難推斷夏朝已有比較系統的文字了。與此同時,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系統的文字,按照文字演化邏輯,之前必然還有一種“初熟文字”作為過渡,“初熟文字”存在時間應該涵蓋夏朝,是以夏朝使用的極有可能是“初熟文字”。

傳世文獻中提到,《易經》三部曲分别為夏朝《連山》、商朝《歸藏》、周朝《周易》,我們熟知的《尚書》本名為上古之書,内容涵蓋堯舜禹等,《左傳》中提到上古《三墳》等等。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夏朝已經“有策有典”,隻是這些夏朝典籍沒能傳承下來。

但無論是從甲骨文推斷夏朝情況,還是從文獻中記載的夏朝書籍來看,這些都不能作為“夏朝已有較為系統的文字”的确切證據,最直接的證據是像挖出甲骨文一樣從地下挖出夏朝文書,鐵證如山之下自然可以駁斥一切質疑。然而迄今發現的夏朝時段的遺址中,隻有一些零星的、是不是文字還存在争議的刻符,肯定談不上“夏朝有系統的文字”。那麼,夏朝真的沒有較為系統性的文字嗎?其實考古也發現了一些重要的證據。

夏朝還沒有系統性文字,真的嗎?考古發現重要證據

在河南洛陽偃師,上個世紀考古發現二裡頭遺址,該遺址距今3800~3500年,起始時間為夏朝中期,結束于商代早期。在二裡頭遺址中,青銅爵是廣為人知的一種文物,其中乳釘紋青銅爵更是廣為人知,但這種青銅爵出土極少,大部分青銅爵造型見下圖。所謂“爵”,本身是一種盛酒的容器,古代每個人享受的規格都有規定,後來“爵”由容器更新為代表貴族特權地位的爵位。

二裡頭青銅爵胎體輕薄、制作粗糙、三足輕細,呈橢圓形器身,流長而狹,短尾,流口間多不設柱,整體造型比較簡潔。與之不同的是,商代中後期的青銅爵,演變為圓身、圓底,流口增高,多設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長并向後移。也就是說,商代青銅技術比夏代的更先進,是以才能造出更為厚重的青銅爵;在造型上,夏代的比較簡潔,商代的比較複雜、圓潤。

夏朝還沒有系統性文字,真的嗎?考古發現重要證據

藝術源于生活,文字是應社會需求而生,反映的是時代印記。是以,如果夏代已有使用文字的習慣,那麼夏代“爵”字應該會與上圖大緻相仿。

近年來,學者們在研究甲骨文時,驚奇地發現甲骨文中的“爵”字初始字形,竟然與夏代青銅爵或商朝早期青銅爵一樣,而與商朝中晚期的不太相同。甲骨文中的爵字(見下圖)最早字形,沒有在“流口”上設立柱子,整體造型也更像夏代的青銅爵。後期爵字字形與前期有一定差别,這是商代後人根據當時青銅爵的形狀作了一些加工。

夏朝還沒有系統性文字,真的嗎?考古發現重要證據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杜金鵬指出:“商代甲骨文中有的爵字,所摹形制的爵,顯然應是二裡頭文化或至遲是二裡崗期商文化的爵,而在商代晚期已不可見。”也就是說,夏代造型的青銅爵,在商代中晚期之後已經不可見,但商代爵字卻是夏代或商代早期的器物造型。由此不難得到一個推論,爵字最遲出現于商代前期,最早出現時間應該是在夏代。

如果爵字始于夏朝,那麼無疑說明當時已有成熟的造字思維、造字方法,對夏朝中後期出現的青銅爵都創造文字來表達,對其他日常事物會不會給予造字表達?而一旦日常事物基本都有相應的文字表達,文字也就慢慢地有了系統性。(下圖,商代中晚期青銅爵)

夏朝還沒有系統性文字,真的嗎?考古發現重要證據

由于爵字還有可能是商代早期創造的,不能百分百的肯定始于夏代,是以也就不能通過爵字來推斷夏朝文字狀況。不過,考古發現的一些夏朝時期的遺址,其遺址本身卻隐藏着夏朝文字的秘密,比如陽城與二裡頭遺址。

在河南鄭州登封市,考古發現一座上古遺址——陽城遺址(又稱王城崗古城),始建于4070年左右,處于龍山文化晚期。上個世紀,考古專家在此發現一座小型上古遺址,面積大約1萬平米,還出土了一些早期青銅器,學者考證古籍與地望認為此地就是大禹都城陽城,但問題非常明顯,陽城面積太小了,不太符合當時大禹的地位。本世紀初,專家在陽城遺址周圍再度調查時發現,原來在這座小城外面,還套着一座大城,總面積高達30萬平米,其中大城的城牆夯土呈黃色,土質純淨且堅硬,是逐層夯築而成,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學者們認為,小城是鲧之城,大城是大禹之城,是大禹治水之後所建的城池。

在河南洛陽偃師區,考古發現二裡頭遺址,面積不少于3平方公裡,是一座精心規劃、龐大有序、史無前例的王朝大都,遺址内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規劃明确的各個功能區,還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陶器等。關于二裡頭遺址,如今早已廣為人知,在此不再贅言,總之這座遺址彰顯的文明水準之高令人驚歎。

陽城遺址是夏朝早期都城,二裡頭是夏朝中晚期都城,這兩座古城極具代表性,兩者之間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築城技術、青銅技術等,二裡頭都遠比陽城遺址的先進,說明文明在發展進步。那麼,兩座古城是怎麼造出來的,裡面的青銅器等技術是如何積累的?文字之前,上古人類是采用口傳或結繩記事,以這兩種方式傳承時,能否造出規模龐大的古城等?顯然不太可能,隻有出現了較為系統的文字,讓知識與技術可以傳承積累下去後,才能造出如此恢弘的都城,造出造型越來越精美、技術越來越先進的青銅器等。

夏朝還沒有系統性文字,真的嗎?考古發現重要證據

根據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夏族大約生活在如今鄭州周邊,而在這一區域考古發現過很多上古遺址,其中在夏代之前的遺址中,最有名的是賈湖遺址、雙愧樹遺址與高城遺址。

在鄭州南邊的漯河舞陽縣,考古發現距今7000年以上的賈湖遺址,出土了一批刻在龜甲上的賈湖刻符(見下圖),專家發現這些刻符在書寫工具、造字原理上與甲骨文有着驚人的相似性,“賈湖契刻的發現,為商代甲骨文的曆史源頭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證據”。在鄭州西北的洛陽鞏義,考古發現雙愧樹遺址,是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最早的代表,有着仰韶文化晚期最大的核心聚落群與當時唯一大型城址群,更還有“北鬥九星”等,這裡是一個上古河洛古國的都城,學者認為“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目前來看,就在雙槐樹”。在鄭州之北的濮陽地區,考古發現高城遺址,學者對照文獻記載,認為可能是颛顼、帝舜的都城。總之,夏族生活的區域文明發達,傳承久遠,區域族群衆多、競争激烈,而夏族能在這一區域脫穎而出,并建立統治四百年的夏朝,可能不單單是武力強大,還有以文字為代表的文明的力量。

即便大禹之前,夏族沒有文字,但夏朝建立之後也應該使用文字了。甲骨文揭示,商朝始祖叫“契”,商契之父叫帝俊,也即帝舜或帝喾,是以大約在4000年前時商族人就已有了文字記載。如果沒有文字記載,商人焉知先祖之名?而在大禹之後、商湯之前,商族是夏族的臣子,那麼屬于當時文明中心、權力中心的夏族會沒有文字記載嗎?

夏朝還沒有系統性文字,真的嗎?考古發現重要證據

綜上可見,盡管沒能發現夏朝系統文字的證據,但無論是考古佐證,還是文字演化邏輯,或者是文獻記載,一切都說明夏朝早已存在較為系統性的文字。

既然種種迹象表明夏朝已有文字,乃至已有文書,那麼為何找不到呢?其實,這可能與文字載體有關。甲骨文中的“典”字字形,就與我們熟知的竹書一樣,甲骨文中的“書”字字形,就是手抓毛筆的樣子,距今4000年前的石峁遺址與陶氏遺址中都有毛筆留下的痕迹,是以商朝早已開始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而夏代可能也是如此,隻是夏人沒有殷人那樣因祭祀的特殊需要而有在龜甲上刻字的習俗。由于時間久遠,夏商時期的竹書或許已經腐朽成泥,才導緻如今找不到夏朝文書的困境。是以,不是夏朝沒有文書,而可能是已經腐爛了,或者說還沒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