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希望你以後遇到的人,都能呵護來例假的你

越來越多的父母親開始了一項偉大的工作:改變社會對月經的偏見,關愛女孩的成長。

希望你以後遇到的人,都能呵護來例假的你

最近,有位家長做了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在人民網上司留言闆上反映自己六年級女兒在甯夏某學校遇到的“月經”困難。

把“月經”放在台面上讨論

據這位家長介紹,女孩是班級裡最早來例假的孩子,每次在敞開的廁所裡更換衛生巾,總是被懵懂的孩子當成笑話在班級裡進行傳播。“抛開相關知識及個人素養問題不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廁所内沒有門,任何動作都是一覽無餘。想來絕大部分成年人也無法在這種下課時分人群擁堵的廁所裡,鎮定自若毫無尴尬情緒地更換衛生巾吧。是以學生在來例假時,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往教師用女廁解決這一尴尬問題,因為全校隻有教師及校上司用的廁所才有門,才能遮擋視線,但随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同為女性甚至是育有兒女的老師,大部分竟然與那些還未來例假的孩子一樣,不但無法了解處理生理問題時被圍觀的尴尬,甚至對借用教師廁所一事大為光火。”這位家長的訴求非常簡單明确:“僅求上司能否在開元國小五、六年級的女廁中裝上門闆,好在例假時遮蔽下視線,少些尴尬。”

粗看,仿佛隻是給廁所上個門,但是細想此事絕非如此簡單,這位家長是把月經之事當作可以放在台面上進行讨論商議的正常事、自然事、重要事來看待,這是以身作則為下一代樹立榜樣:我們不僅可以談論它,月經不丢人,而且我們還要去多多呵護來例假的女孩。

青春期裡第一個牽動女孩父母神經的會是什麼?許多母親的答案會是——月經。來月經不是一件小事,它意味着女孩從生理和心理上都走向了女人之路,同為女性,大家都知道,這條路走起來不易。

打破月經禁忌文化,幫助女孩發展性别認同

不僅僅是每個月要經曆幾天的鮮血淋漓、肚疼難熬以及各種不友善,還有這件事情帶來的心理上的感受:它是肮髒、可怕的嗎?它是羞恥和惡心的嗎?它會讓我變得和之前的自己不一樣嗎?女性是不是一個有很多麻煩和劣勢的性别?

“我和女兒差不多大的時候,會覺得例假不是好事,它一來,女孩就從純潔的白色變得暧昧蒙灰。當時上初一,學校給女生開設了一堂氣氛神秘的青春期課堂。所有的初一女生集合在一個大教室裡,表情嚴肅的女老師給大家講怎麼處理例假,如何面對以後的男女生交往。本來應該成為一件好事,可老師語言單調無趣,仿佛在完成一個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連帶着我都覺得同屬這個性别的自己也是讓老師不喜歡的人吧。整堂課裡,老師說了唯一一句飽含感情的話竟然是:做女人就是麻煩。”類似于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許多女性的生命曆程中,事實上月經漠視、月經尴尬、月經羞恥存在于人們多年來的文化與生活中。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女子入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為其不潔,能損陽生病也”,人們相信,經期交合(“撞紅”)會讓男性染上惡疾甚至死亡,即使隻是看見經血或者相關用品,也是非常晦氣的事情。

因為視經血為不祥,民間還有“騎馬拜堂,家破人亡”的俗語,忌諱新娘成婚當天來月經,認為這會給婆家帶來厄運。經期女性不被允許出現在婚禮、産房、祭祖、葬禮等許多場合。

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女性做壽司師傅,因為這個行業認為月經會讓味覺失衡。“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兒子小野祯一在采訪中還明确表達——因為月經,女性注定不能成為壽司大師。

如今随着女性主義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加入到“去除羞恥感”的行動中。幾年前,傅園慧就曾在參加比賽時大剌剌地說,因為來月經了,是以狀态不好,被外媒盛贊“打破傳統禁忌”。

林依輪曾在直播時提到“痛經”,被網友留言想笑,他大方回應:“男人不能說這個詞是嗎?你是覺得尴尬了嗎?我一點都不尴尬哦,痛經是人類自然的生理現象啊。”一時間被許多網友點贊高情商。

希望你以後遇到的人,都能呵護來例假的你

印度電影《護墊俠》則直接用台詞铿锵有力地表達觀點:“對女人來說月經并不是病,對它感到恥辱才是。”很可惜,這部電影被引入時不得不更名為《印度合夥人》,海報上男主手拿的衛生巾也替換成了A4紙張。

希望你以後遇到的人,都能呵護來例假的你
希望你以後遇到的人,都能呵護來例假的你

《護墊俠》變成了《印度合夥人》,衛生巾變成了紙張。

這像極了當下的困境,月經在很大範圍内仍然被視為尴尬和無法上台面的,甚至以無視的态度進行回避,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甯夏這所學校。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敢于表達新的聲音:改變社會對月經的偏見,關愛女孩的成長。尤其是新時代的父母們,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重走老路,希望她們能夠勇敢地活出自己。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父母親開始了這項偉大的工作,他們用屬于家庭自有的特點和方式,向女孩們訴說着濃濃愛意。我們搜集了一些分享給讀者們:

女兒來例假的那個月,我組織了一場成人禮

我希望女兒喜歡自己的性别,而不是因為做女人而自卑。我是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的,一直希望能得到父母寵愛,就像他們寵愛哥哥那樣。學習比哥哥優秀,工作比哥哥掙得多,對父母比哥哥更孝順,僅僅隻是因為我是女孩,以後要嫁出去,就無法成為和哥哥一樣重要的孩子。我憤怒了很多年,後來接受了現狀,不是父母不愛我,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影響。我希望女兒不要走我的老路,不需要跟男性争哪個性别好,隻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的性别,接受自己、愛自己。是以,女兒來例假的時候,我特别高興地跟她說:哇,你長大了!祝賀你。那個月,我還在餐廳辦了一個成人禮,就像慶祝生日那樣,邀請各方好友參加,用隆重的方式告訴我的孩子:月經是一場美好的召喚。——崔崔,44歲媽媽,心理咨詢師

我和女兒說,等你長大了,我會給你買五彩斑斓的衛生巾

女兒3歲的時候非常黏我,上廁所也要緊跟着。有一次我在換衛生巾,她看見了,問我這是什麼。我跟她說,這是媽媽的尿不濕,等你長大了,會和媽媽一樣來例假,也會用到這些東西,我到時候買給你,好不好?女兒說,那你要給我買最好看的。我說,好,一定選擇最漂亮的顔色,比如粉紅色、粉藍色、粉綠色,還有彩虹色。她聽了眼睛笑得彎彎的,像吃了一顆糖,和我緊緊地依偎在一起。現在,她已經到了快來例假的年齡,我有時候還會催她,快來例假了吧,媽媽等着給你買五彩斑斓的衛生巾呢!——蘇菲,40歲媽媽,編輯

“例假說明你以後有能力做媽媽,這很了不起,但是你也可以選擇不做”

女兒問過我,來例假是不是很麻煩?我說,來例假的日子确實比不來例假的時候需要一些特殊的照顧,比如不要讓自己受寒,比如減少體育鍛煉,比如要好好休息,但是,例假不是一件令人讨厭的事情,相反它證明了我們身體很健康,有能力去生育,這是非常偉大的事情,它與人類繁衍休戚相關。當然,這不表示你來例假了,就必須承擔做母親的責任。你以後長大了可以選擇成為母親,也可以選擇不做母親,無論哪一種,隻要是你深思熟慮的選擇,我都支援你。——濛萌媽,39歲媽媽,人事總監

“希望你以後遇到的人都能呵護來例假的你”

我的爸爸很會照顧媽媽,媽媽每次來例假,爸爸就會讓媽媽什麼家務事都别做,一切由他來做。等到我來例假的時候,爸爸也要讓我享受和媽媽類似的待遇,他說,來例假是很辛苦的,周圍的人一定要多多照顧、多多體諒。

我從來沒有覺得來例假是不好的事情,相反,來例假就表示我可以得到特别的呵護和照顧。我媽媽跟我說,希望我以後遇到的男朋友都可以像爸爸這樣懂得呵護人。我希望我和未來的另一半可以像我的父母那樣,當我軟弱的時候,當他軟弱的時候,我們可以彼此看見,彼此呵護。——丁笑笑,16歲女兒,高中生

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月經呵護行動正在一點點改變這個世界。一個令人高興的事情是,為女兒争取廁所門的母親近日已獲回應:政府高度重視此事,開元國小立即整改,在校内女生廁所加裝了隔斷門,同時要求轄區學校允許學生使用教師廁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