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今奇談之音樂:宮商角徵羽,讓我們來看看五音俱全的春秋戰國

古今奇談之音樂:宮商角徵羽,讓我們來看看五音俱全的春秋戰國

最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推廣曲《清平樂.禁庭春晝》基本上已經火遍了古風圈,其出自李白的作詞,五全音的作曲,民族樂器的高雅伴奏,令廣大民族音樂愛好者紛紛擊節稱贊。為什麼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如此迷人呢?這還要從離我們比較久遠的春秋戰國時期說起。

自周公制禮作樂開始,我國的傳統音律規則就被定下來了,它就是我們常常經常念叨的“宮商角徵羽”五全音,正是這五個全音使得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形成了一種輕快又不失穩重的風格。嚴格來說,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起源并非開始于西周初期,從中國人形成巫文化等文明開始,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就開始了萌芽。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賈湖骨笛以及《詩經》中出現的三皇五帝時期的勞動歌謠,隻不過那時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還沒有規矩。

在商周時期,因為奴隸制這樣的剝削關系的出現,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形成了一種特權制度,即某種樂器隻能被奴隸主貴族獨享,在這一背景下镈,編鐘等青銅鐘樂器出現,因為這些樂器模樣巨大,聲音雄渾,人們經常稱贊這種樂器為黃鐘大呂。後來,曾侯乙這類樂器在春秋時期逐漸大放異彩,在編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編磬這種能演奏比較輕快悅耳的音樂的樂器。到了戰國時期,晉國趙氏在編磬的基礎上,繼續對青銅鐘樂器開始改進,讓一組青銅鐘樂器可以同時具備演奏輕重兩種音樂的新功能。

古今奇談之音樂:宮商角徵羽,讓我們來看看五音俱全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随着天下已然禮崩樂壞,但是延續自西周時期的太師少師等樂師官職,匏土革木石金絲竹等八音卻并沒有消失,相反樂器的種類,音樂的風格因為社會的動蕩反而更多種多樣了。比較流行的民族樂器除了編鐘之外,主要有古琴,古筝,瑟,笙,鼓等樂器。古琴是傳統的君子樂器,作為一種彈撥樂器其聲音通常比較低沉典雅,比較适合獨奏。以彈奏古琴聞名的音樂家有晉國師曠, 衛國師涓,鄭國師文及我們比較熟悉的摔琴謝知音的俞伯牙。

古筝和古琴相同,也是彈撥樂器,不過其特點非常令人驚奇。古筝流星于戰國時期的秦國,其聲音可以輕快入耳,也可以殺氣騰騰,是以又被稱為秦筝,秦國李斯曾在《谏逐客書》對缶與筝進行大力的贊賞,直呼真秦之聲也。不過,有趣的是,六國貴族卻因為古筝彈奏輕音樂時婉轉動聽,也對古筝十分喜愛,真是明明我是靠真本事吃飯的樂器,你卻喜歡我賣萌的完美例證。

《史記·樂書》中記載了師涓随衛靈公出訪晉國的事迹:“衛靈公将之晉,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乃招師涓命其為我聽之而寫之。師涓因端坐援琴,聽而寫之。異日後,師涓見晉平公,靈公便要聞新聲,平公既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一曲未終,師曠便按住琴不讓再彈,說這是亡國之音,聽不得。平公問何道理,師曠說此乃商纣王時樂師延所做的“靡靡之樂”。這故事說明衛國的商民族聚居之地,其民間音樂的豐富和師涓的音樂悟性及對民間彈奏樂曲的廣泛搜集。

古今奇談之音樂:宮商角徵羽,讓我們來看看五音俱全的春秋戰國

“禮崩樂壞”的局面形成之後,許多諸侯國相繼稱王,于是越權使用天子之樂來彰顯自己的地位,這一行為使得演奏禮樂的樂器數量在春秋戰國時期急劇增多,達到曆史上的巅峰時期。與此同時,各種俗樂相繼發展,出現了許許多多新的樂器。春秋戰國時期的樂器種類之多,樣式之繁盛,達到了曆史的新高。

瑟與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最佳樂器組合,幾乎每一次宴會都離不開這二位,關于瑟的春秋戰國故事,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渑池會上秦王命趙王鼓瑟的故事。雖然它是彈撥樂,但是奇怪的是許多曆史記載中,演奏者都以打擊它為主。原來啊,與瑟搭檔的笙與琴的特點各有不同,笙發出的聲音,類似于西方的單簧管,和唢呐組合基本能吹爆一個喪禮,是以和笙搭檔,瑟要麼聲音更沉重,要麼就乖乖地做伴奏。而古琴的聲音又實在低調,作為常常和瑟一起出席喜慶場合的樂器,如果沒有打擊瑟時的重音壓陣,整個曲子就會很飄。要知道,當時的貴族講究音樂輕重相和,如果全是輕飄飄的輕音,整首曲子會被視為鄭衛亡國之音,樂師就該掉腦袋了。

除了以上這些樂器之外,春秋戰國時期還流行箜篌,排箫,鼓,篪等樂器。箜篌是一種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新疆人的始祖創造的樂器,後來傳入中原宮廷,成為了宮廷樂器的一分子。鼓最早并不是樂器,而是一種軍事警報工具,直到後來被發現演奏起來也很壯美,是以加入到了中國傳統打擊樂的小團體,其中材質比較常見的是銅鼓和皮鼓。至于排箫和篪是都是橫吹的樂器,是笛箫的變種,流行于南方民間,尤其是楚國。

古今奇談之音樂:宮商角徵羽,讓我們來看看五音俱全的春秋戰國

除了樂器的不同,當時的音樂流派也各有不同。墨家的非樂觀是我最不敢苟同的,他們認為音樂雖美,沒有使用價值。道家認為大音希聲,音樂應該以自然為主,一切人為音樂都是世俗的,也許對道家代表人物來說,恐怕隻有山水潺潺,林間鳥鳴才算動聽了。而儒家學派的音樂觀念則比較積極,他們認為音樂應該是贊頌美好,傳遞善良的,樂曲随着演奏者的心态變化而變化,換句話說音樂本身無罪,是惡人壞人的演奏才讓樂曲成了教壞群眾的靡靡之音。

“吾欲攬六龍,回車挂扶桑。”如今,伴随着朝代的更替變化,無論是演奏者還是争論者都已經徹底銷聲匿迹了,但是源自數千年前的國樂卻并沒有消亡,而是和新的音樂文化一起逐漸演變成了新國樂。有人說,曾經的傳統文化和音樂已經消亡了,但是我認為真正美好的東西隻有沉睡而不會徹底死去,你看,那個百家争鳴的祖國不是依然還在嗎?

繼續閱讀